01 废钢综述 1.废钢来源 国内废钢的主要来源为生活废钢,自产废钢、工业废钢、建筑工地废钢、折旧废钢。生活废钢是日常生活中所淘汰的钢铁制品,例如:日用器皿、细小五金、农业生产工具等;自产废钢是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钢;工业废钢是机械加工生产下来的废钢,例如:钢铁屑沫、切头、切尾、边角余料等为工业废钢;建筑工地废钢是指在工地建设和拆除过程中产生下来的不同类型废钢;折旧废钢是指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各种报废设备、汽车、船只等所获得的废钢。废钢来源于钢材的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同时废钢又是钢材的原料之一,废钢与钢材紧密相关。 自产废钢约占废钢总量的20%,指在炼钢、连铸、轧钢等工序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渣钢、中间包铸余、切头、边角料、废次材等废钢。通常只在本企业内部循环利用,不进入市场流通。回收率90-100%。从历史来看,2001 自产废钢产生率为 8.8%,随后经历 6 年的快速下降,到 2007 年下降至 5.25%,随后十年在 5%-5.5%之间波动。 工业废钢约占废钢总量的16%,指制造企业在产品制造过程中获得的废钢,如生产汽车、船舶、机械、电器用具、容器等。回收率90-100%。这部分废钢成色较好、回收难度小,一般和大型废钢贸易商或者钢厂直接签订回购协议。 折旧废钢约占废钢总量的64%,指各种钢铁制品(机械设备、汽车、飞机、轮船等耐用品、建筑物、容器以及民用物品等)使用一定年限后(10年以上)形成的废钢。回收率50-80%。 进口废钢占比忽略不计,主要来源于美国、日本。进口废钢的竞争对手:土耳其、韩国、印度、台湾。 2.废钢在炼钢过程中的作用 废钢是钢铁冶炼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其中90%以上的废钢消耗于炼钢,剩下部分用于铸造、合金等行业。 废钢在炼钢过程中的作用: 冷却作用:使转炉在吹炼过程中达到热平衡,达到合格的终点温度。若过程温度很高容易造成喷溅,对去磷不利。 调配炼钢成本:一般情况下,废钢成本比铁水低,多加废钢可以降低炼钢成本。 快速增加产能:炼钢能力大于炼铁能力的钢厂,多加废钢减少消耗铁水,可以扩大产能。 3.废钢的分类 根据外形、尺寸及重量的差异进行分类,废钢可分为重型废钢、中型废钢、小型废钢、轻薄料、打包块、破碎料、钢渣、钢屑等。 4.废钢资源利用情况 在研究中发现,不同机构对于废钢每年消耗量估算的差别较大,2021年废钢消耗量,富宝数据为2.75亿吨,商务部数据为2.5亿吨,废钢协会数据为2.26亿吨。 废钢的潜在供应能力每年都在增加,因为我国粗钢产量已经历过高速增长阶段,前些年的耗钢制品如汽车的报废回收增多,这些都将使废钢供应能力趋于宽松,但新增供应并不完全会使用掉,使用量会受到钢厂利润、是否限产、收废物流情况的影响。 02 我国电炉发展历史及区域产能结构 1.短流程发展历史 2016年1月4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发布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在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从当时的中(工)频炉界定标准中,“地条钢”与“中频炉”几乎划了等号,因此在2017年6月前,全面取缔“地条钢”产能,无疑就是指中频炉的淘汰,从而也催生了很多企业转向电炉设备的投放。 据Mysteel的不完全统计,2017年电炉新增产能2500万吨,2017-2019年3年共计新增产能超过6000万吨,而高炉这三年新增产能总和为3070万吨,仅占电炉新增产能的51%。 据富宝统计,2021年共退出电炉 12 座,产能合计 577 万吨,2021 年净新增电炉产能 460万吨。2022年新增电炉数量11座,淘汰电炉数量16座,新增产能855万吨,淘汰产能726万吨,净新增电炉产能129万吨。 2021年底我国共有电炉炼钢产能约 1.98 亿吨。高炉粗钢产能约11.32亿吨。电炉产能约占14.89%。 2.区域产能结构 我国电炉产能分布中比重较大的分布在华东地区,其次为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 3.今年废钢到货观察 今年3月,废钢资源到货迅猛,引发市场强烈担忧。我们从总量和结构上去观察,3月集中到货,一部分是1月由于过年少掉的供应,递延至节后2月3月,1-3月累积供应与2022年相当,并且长流程和短流程钢厂中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从废钢的供应来看,我国粗钢产量已经历过高速增长阶段,前些年的耗钢制品如汽车的报废回收增多,这些都将使废钢潜在供应能力趋于宽松。若没有物流阻碍干扰收废过程,那么废钢的供应将不会出现瓶颈,而实际到货量要根据钢厂采购消耗量来调剂,若有利润做保障,废钢的高日耗和高到货才可持续。因此,废钢的价格更多是需求定价。依照废钢的性价比,以及钢厂生产节奏,决定废钢成交价,废钢本身的供需矛盾不足以引领行情,更多是围绕螺纹价格波动。 本文资料来源:富宝资讯、钢联资讯、公开资料、五矿期货。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