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王军:2023 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二季度展望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3-04-20 08:58:45 来源:华泰资产 作者:王军

一、经济复苏开局良好,四大亮点超预期


一季度经济呈现结构性复苏和温和复苏两大特点,主要亮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消费复苏较为强劲,内生动力有所恢复


消费出现较为强劲的反弹,一季度同比增长 5.8%,3 月份同比增长 10.6%,显示内生动力已经被激发出来。3 月住户短期贷款增加 6094亿元,同比分别多增 2246 亿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居民部门有效融资需求正在逐步恢复,消费市场复苏迹象明显。



2.在政策加码的支持下投资保持活跃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继续保持活跃,同比增长 5.1%,表明财政提前发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8.8%、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 8.1%,基本延续了去年的高增长态势,民间投资同比增长 0.6%,房地产投资也基本企稳,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 5.8%。这些都是非常正面积极的信号。特别是,基建投资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尽管一季度是基建开工的传统淡季,但在多项政策的加力提效下,一批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精准有序实施,基建投资呈现“淡季不淡”的态势,一季度增速保持较高水平,达 8.8%。主要支撑因素在于:其一,疫情影响消退,经济活力显著恢复,基建项目开工建设加速推进;其二,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提前批的专项债和一般债发行较快、逐步落地,一季度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同比增长约 15.6%,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进度已达36%,超过三分之一,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继续发挥支持作用,有效缓解了资金问题;其三,重大优质项目储备较为充足。



3.房地产各项指标跌幅收窄、见底反弹,市场有明显回暖迹象


在前期一系列稳楼市政策的支持和前期积压需求的密集释放共同影响下,一季度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比较良好的恢复迹象,销售面积跌幅也在收窄,同比下降 1.8%;销售额开始正增长,同比增长 4.1%;房屋新开工面积去年下降近 40%,年初以来降幅收窄至 19.2%。房地产投资跌幅也在底部企稳,几乎所有的指标都显示出探底企稳、快速反弹的迹象。此外,百城新房价格止跌;新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近两成,二手房成交套数回升至 2019 年以来同期高位;百强房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 8.2%,是 2022 年以来首次实现增长。3 月信贷增长的情况也印证了房地产市场的回暖:3 月单月住户贷款增长 1.24 万亿元, 增量远高于 1 月的 2572 亿元、2 月的 2081 亿元。其中,3 月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 6348 亿元,同比多增 2613 亿元。



4.出口表现远超市场预期,显示全球经济仍保持韧性,中国出口仍具备结构性和区域性优势


出口表现是一季度经济最大的亮点之一,在 1-2 月以美元计负增长 6.8%的情况下,3 月份出口大涨 14.8%,一举扭转了过去五个月以来的负增长,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则从去年第四季度的-6.7%迅速回正上升至 0.5%,大超市场负增长的一致预期,显示中国的出口暂时还是呈现一定的韧性。其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供给端,我国出口供应链红利犹存。随着疫情之后供给端逐步恢复正常,企业交货能力也逐渐恢复,前期受压抑的订单出现快速回流和集中释放。特别是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优势产品的出口增长异常强劲,分别为 122.3%、94.3%和 23.6%,为整体出口增长贡献了 2.0 个百分点;二是需求端,全球经济短期来看依旧是韧性十足, 尚无衰退迹象,海外需求出现短暂止跌企稳并有所恢复,成为支持我国出口改善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对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的出口增长较


快,同比增长 18.6%,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 16.8%。此外,对澳大利亚、印度和非洲等新兴市场,以及俄罗斯的出口增长也较快,分别达到 10.4%、3.9%、19.3%和 47.1%。同时,一季度对欧盟和美国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7.1%和-17%,虽然仍为负数,但较 1-2月增速分别提升 5.1 和 4.8 个百分点,其中 3 月对欧盟和美国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 3.4%和-7.7%,加快 13.4 和 14.1 个百分点。同时,一季度对这两个地区的出口份额较去年末分别下降 2.2 和 0.3 个百分点。



二、当前及未来经济运行中的几个突出隐忧


一是失业率还在相对高位运行,“就业—收入—消费”这一循环尚未实质性改善。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依然在 5.5%的相对高位,比美国还高两个百分点,特别是结构性的就业压力比较明显,16-24 岁的就业人员调查失业率达到了历史次高点 19.6%,接近去年 7 月 19.9%的历史峰值。就业形势仍存不确定性,也导致居民收入增长也较为缓慢。一季度居民收入实际增长 3.8%,继续慢于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



二是消费恢复尚不稳固,结构性特点突出,汽车消费和房地产相关消费依旧疲软。从一季度消费数据来看,三年疫情导致的“疤痕效应”十分明显,社会零售总额虽然在一季度实现了 5.8%的增长,但整体反弹力度有限,3 月当月同比增长 10.6%,但环比数据显示复苏势头略有放缓,总之,还远远谈不上报复性消费,距离疫情前的正常年份尚有不小的差距。从结构来看:接触类、服务类消费优于商品消费, 农村消费恢复快于城市消费恢复,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仍然处于负增长区间。汽车前两年受税收政策刺激增长比较快,今年则遇到旧政策退坡、新政策尚不明朗、降价促销的影响及去年基数较高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一季度增速出现明显回落,其中,汽车销量 607.6 万辆, 同比下降 6.7%;乘用车累计零售 426.1 万辆,同比下降 13.4%。显而易见,无论是对消费还是对内需,表现疲弱的汽车在今年可能都是一个拖后腿的状态。房地产下游的相关消费,如装修装饰、家具家电等, 受房地产仍处于恢复初期影响,表现较弱,家电还是负增长,后续走势还是高度依赖房地产市场的恢复和反弹。



三是经济主体的预期和信心仍需继续提振,特别是民营企业家、青年人和中低收入者三大群体。尽管政策面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暖风频吹,但从数据看民间部门的信心尚未完全恢复。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仅为 0.6%,表现差强人意,这显著慢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远低于疫情之前的增速。民营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民营企业发展和民间投资增长事关就业、居民收入、消费、投资及出口等诸多宏观变量,没有民营企业家信心的彻底修复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就不可能有中国经济的根本恢复。青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事关发展活力、消费潜力和创新动力。中低收入者是社会需要格外关照的弱势群体,事关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及扩大内需。3 月居民存款新增规模 2.9 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 2051 亿元, “超额储蓄”进一步累积。这三类代表性群体的预期和信心尚未从疫情及更多复杂因素的打击中完全恢复,尚需法律、政策等全方位的支持和关心。从一季度物价、工业企业利润及就业数据看,经济主体的信心恢复和需求释放与金融数据的持续向好形成较大反差,说明各方对于中长期的谨慎预期制约了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后续还需更有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以进一步提振企业和居民信心。



四是外部经济不确定性较大,不稳定因素依然不少。第一,今年发达经济体从高通胀逐步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全球需求萎缩是大概率事件,中国将面临比 2022 年更为严峻的出口形势,出口面临的下行压力将明显加大。第二,美联储政策的变化,会带来全球流动性的变化,由此导致的金融市场波动在所难免,近期欧美国家部分银行倒闭和金融市场动荡,可能也会通过金融、贸易和预期等较为间接的渠道对我国的外需及内需产生一定压力。第三,乌克兰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未来如何演化存在着很强的不确定性。如果危机持续下去不能很快结束,将对全球供应链造成持续打击,势必会从供需两端加剧全球经济的衰退,进而影响中国的外部需求,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一定的扰动。同时,持续的冲突还将使全球能源、粮食市场面临更多、更持久的不确定性,供给中断或减少、价格再度上涨的风险始终存在,这对于中国控制国内通货膨胀、保障能源和粮食安全带来更多的变数,输入型通胀仍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第四,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或者说冲突、博弈正愈演愈烈,科技被政治化、武器化, 本来科技之间正常的竞争正逐步演化为新时期的军备竞赛,这是未来中国经济、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约束条件。


三、经济形势展望:对年内经济复苏可以更乐观一些


从有喜有忧的一季度复苏情况看,经济恢复道阻且长,并非直线一条。疫情后的“疤痕效应”还在显现,经济主体预期和信心的恢复、就业和收入的改善,政府、企业和家庭三大资产负债表的修复,经济增长内生动能的增强,都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大家保持一定的耐心和信心。展望后面三个季度,2023年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犹存,复苏的大趋势没有改变,还是应当坚定地看好,可以对未来复苏的强度和可持续性更乐观一些。


展望二季度和下半年,温和复苏仍是主要趋势,内需不足仍是主要问题,外部风险是可能的意外冲击。从供给端看,建筑业施工竣工有望提速,制造业仍将维持韧性,服务业修复会进一步加快。从需求端看,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随着居民就业的稳定,消费需求修复会有所加快,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在高位的波动有所加剧,房地产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中,拿地、开工、竣工、销售乃至投资都将渐次企稳并按照不同的节奏展开反弹,出口增速大概率还是会随着全球经济衰退预期的增强而出现回落,但回落的速度和斜率较难估计。预计二季度 GDP 增长有望在 7.5-8%左右,这一增速也将是全年的高点,三四季度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但依然会在 5%以上。


第一,消费的修复有望加快,但报复性反弹依然较难


进入二季度,疫情的“疤痕效应”进一步减弱,供给约束现象有望彻底缓解;随着经济复苏进程加快,就业形势改善将带动居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居民预期也将逐步回升;居民在大宗消费和房地产相关领域消费的加杠杆意愿也将有所提高,家具、家电等住房相关消费对消费整体的拖累将逐步减小,加之部分车企降价促销,汽车消费也可能逐步见底企稳;前期政府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政策举措逐步落地见效,居民消费信心将有所增强。这些积极因素都将使得消费在一季度较好恢复的基础上,出现显著提高。在去年低基数的背景下,预计二季度消费增速有望达到 10%以上。


第二,投资整体仍将稳健,下半年或略有回落


从开年情况看,基建仍是各地区拼经济、稳增长的主要抓手。在资金方面,赤字率和专项债发行规模均有一定上调,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保持较快节奏,专项债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也有所扩大, 将有力支持基建投资稳定增长。在投资项目方面,“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的储备较为丰富,前期逐步工作力度较大,企业新签项目合同也保持较快增长,且新签合同额同比高于历史同期。总之,项目储备和资金到位情况均较为乐观,这对后续投资形成较好支撑。考虑到财政资源支持的可持续性和较高的基数,今年基建投资超高增长不可持续,预计基建投资增速将从去年 10%左右的高位有所回落,同比增长6%-8%,且实物工作量将好于去年。


制造业投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口的增长和企业现金流改善。一季度出口的超预期强劲极大支撑了制造业投资的表现。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增速的放缓,中国的出口增速很难再像一季度那样超预期,下半年下行概率依然较大。另一方面,价格走势决定了企业利润的实现, 二季度 PPI 可能仍然在艰难寻底,下半年有望逐季回升并转为正增长, 这将扭转企业营收和利润疲弱的表现。因此,二季度制造业投资不会有一季度那么乐观,下半年的走势则要看消费恢复的程度、房地产复苏的强度、出口回落的速度、工业品价格反弹的高度和工业企业利润修复的力度,这四大因素哪个方面更强、更持久。预计下半年制造业投资维持稳健,增速在 5-6%左右。


在供需两端政策的支持下,一季度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房地产 投资已基本上开始缓慢复苏。未来支持房地产投资逐步企稳反弹的积 极因素依然存在,这主要包括:疫情的消退和经济的复苏,既增强了 房企销售和投资的积极性,也稳定了购房者的预期和信心。以“三支 箭”为代表的金融政策对开发商更加友好,房企现金流有所改善;“一城一策”、保交楼以及住房抵押贷款优惠政策等购房者也更加友 好,购房者的购房成本和门槛有所降低;部分地区价格回升既刺激了 房企去库存和新开工的加快,进而对后续拿地和投资提供了正向激励, 也刺激了购房者加杠杆的意愿,尤其是对于过去两年持币观望的刚需 和改善型需求购房者。与此同时也需要认识到,房地产投资的全面复 苏仍需要时间,也还有很大的难度,其制约因素主要有:居民收入和 预期持续改善仍需时间;新房待售面积尚处高位,去库存压力较大;


新房销售不及二手房销售,房企通过销售回款难度较大;目前居民就业和收入改善情况仍不理想,这对房地产销售的支撑力度较弱,复苏的基础不牢,复苏的可持续性仍需观察。同时,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分化恐将愈演愈烈:一是城市分化行情将更加严重,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和销售仍将承压,央国企及部分优质民企与中小房企销售端也出现分化,新房销售增长的可持续性或将不足,部分房企仍将徘徊在违约、出险和暴雷的边缘。因此,综合来看,预计二季度房地产市场将保持平稳态势,房地产销售有望继续保持同比增加、环比改善,进而带动投资进一步企稳反弹并缩小负增长,环比较一季度有望小幅增长,最快至四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可能回正,后面三个季度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将进一步减弱。


第三,全球经济增速下半年大概率放缓,对中国出口的拖累将逐步显现


一季度出口的良好表现提醒我们不宜对其未来的走势过于悲观, 在并不乐观的大环境下,一些结构性机会仍值得关注,例如,RCEP 的落地带动中国与东盟在产业链层面的协作加深,东盟内需走强对中国终端产品出口形成明显拉动;出口新动能快速成长,电动汽车、光伏、锂电池等出口“新三样”在全球市场具备竞争优势。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贸易前景依然承压,三月超预期的出口可能很难持续,也不宜对下半年的出口情况盲目乐观。首先,年内全球经济衰退仍不可避免,海外需求快速回落对出口订单下行的冲击不可小觑。IMF 在其 4 月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将 2023 年全球经济增速较 3 个月前的预测值下调 0.1%至 2.8%,特别是,约 90%的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或放缓。其次,从区域结构来看,对欧美的出口依然是负增长,对日韩的出口也有回落,对东盟出口的快速增长能否不受全球经济景气下降的影响而继续保持仍有不确定性,对俄罗斯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受地缘政治影响较大,且其总量也很难替代和对冲对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出口下降带来的损失。综合来看,预计二季度中国出口降幅仍大概率回落至负值区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负向拉动可能会逐渐显现。



第四,当前并非典型的通货紧缩,而是由诸多结构性问题导致的结构性物价下跌,年内既无通缩之忧,也无通胀之虑


三月份CPI 和PPI 同比双双下跌,引发市场对于“通缩”的担忧。就理论而言,通货紧缩一般认为有三个标志:即两个特征和一个伴随, 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跌和伴随着经济衰退。从当前及未来的物价走势来看,在经济非对称恢复背景下,物价涨跌分化,价格下跌不具备持续性和普遍性;一季度 M2 增长 12.7%,大幅度超过同期经济增长 4.5%;疫情之后的 2023 年全年都将是一个较为明确的复苏走势,并不是经济衰退。因此,当前物价下跌的原因不在于货币供应不足。在货币供应高增长的同时,物价却走低,显然这并非是典型的通货紧缩,所谓“通缩”是个伪命题。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令人费解的背离现象,根本原因是总需求不足 和供需结构性失衡,是过去几年为对冲经济下行而过度依赖财政投资、过度依赖货币政策、过度依赖间接融资,货币的结构性扩张并没有完 全进入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没有持续推动需求快速回暖,而是带来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如结构性经济复苏(供需复苏不同步、三大需求恢复的不同步、内外需不同步)、结构性产能过剩(部分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结构性收入增长(疫情的“疤痕效应”所 带来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乏力进而消费需求不足)和结构性“货币窖藏”(只属于有钱人的超额储蓄,与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无关), 这四大结构性问题的叠加,共同抑制了价格的全面持续上涨,而是呈 现一种结构性物价波动或者说主要是结构性物价下跌的特点:贵金属、奢侈品、豪宅以及接触性服务价格上涨,受失业率居高不下影响的房 租、受刺激政策影响较大的大宗消费品如汽车价格和受外部输入性影 响的能源价格下跌,有涨有跌、冷热不均的物价表现与通货的紧缩并 无直接无关。


展望年内几个季度的物价走势,随着需求端的持续改善,物价持续下跌的情况将很快有所改变,物价涨幅整体温和,总体呈浅“√” 型走势,且当下就是物价的底部区域。具体来看,受食品价格上涨动力不足、非食品价格上涨较为温和的影响,二季度CPI 仍将偏低,波动中枢可能在 1%上下,核心 CPI 向上难度也较大,中枢同样是在 1% 左右波动,但 5 月开始大概率将迎来回升。下半年的CPI 将小幅向上运行,整体中枢与 2022 年基本持平,大致在 1.5-2%的水平,核心 CPI 随着需求回暖也将进入到探底并略有回升的通道,但因总需求恢复的强度有限、劳动力供应充裕,其波动中枢可能很难超过 1.5%,通胀难以构成对政策面的实质约束。


就 PPI 而言,二季度大概率仍在底部徘徊,波动中枢在-3%左右;国内基建发力和房地产市场企稳带来的需求回暖,将对生产资料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三季度开始 PPI 将扭转颓势,进而确认二季度的底部位置,最晚四季度有可能浮出水面,但全年 PPI 可能仍然会为负值。其中的最大不确定性来自于海外的输入性影响,如果下半年海外经济超预期走弱、原油价格再度下滑,那么 PPI 进一步下行的风险仍不可忽视。


四、政策建议:打好宏观政策的组合拳,稳就业、扩消费、提信心、防风险


由于一季度GDP 增速超预期,宏观经济已日趋整体性好转,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5%左右目标的实现难度,经济政策应以休养生息为主,不宜大开大合,继续加码或过度收缩的概率不高。为此,市场应降低对宽松政策的过高期待。除打好宏观政策的组合拳外,应将稳就业、扩消费、提信心、防风险作为下一步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结构性工具仍是主要政策选项。


第一,打好宏观政策的组合拳,政策不折腾、稳增长不放松。鉴于未来中国经济内需不足是主要问题,内外部环境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经济长期复苏动能偏弱、仍有压力,政策面仍不能轻易放松。为此,应打好财政、货币、科技、产业和社会政策等宏观政策的组合拳,一方面要各司其职,如财政政策要做到“加力提效”,货币政策要实现“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体现“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应“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的核心是“兜牢民生底线”。同时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彼此间的协调配合,避免单打独斗,以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此外,财政政策具体的支持方向和重点是:小微企业、中低收入群体、三农领域这些市场失灵的部分,以及与科技自立自强相关的, 与国防安全、国家竞争、技术封锁相关的产业。货币政策的重点还是要以结构性工具为主,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兼顾总量和价格工具。当前,考虑到稳增长压力不大,二季度降准降息的概率并不大,但有必要引导商业银行适当下调存款利率。


第二,稳就业、提收入。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要力争超额完成今年政府 1200 万的新增就业目标。要通过扩大就业岗位,建立起就业-收入-消费的良性循环,来为扩大消费提供收入保证,为扩大内需提供坚实的支撑。进一步加大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推动人才红利的释放。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大力繁荣资本市场,激发市场的财富效应。


第三,促改革、扩消费。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一中央的部署落到实处。这不应该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财政转变思路, 发挥效能。


思路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未来扩大内需主要的着力点是消费而不是投资,政策支持的重点也应从“以扩大投资为主”,逐步转向“以扩大居民消费为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像重视招商引资、重视项目投资一样重视恢复和扩大居民消费和公共服务消费,适当把一些资金安排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农村老年人群、城 市高龄离退休人员倾斜,额外的收入增加显然会短期内改善居民的边 际消费倾向。对于政府来说,这笔钱是值得花的,是会短期见效的。因为投资需求毕竟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它反映了经 济运行的内生动力,稳消费对于稳增长具有“挑大梁”的重要作用。为此,要从顶层设计上创设一套支持扩大消费的全新模式和政策体系, 大幅度增加扩大消费的财政预算,例如,每年都发行一定规模的专项 债用于促进和扩大消费,特别是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消费,如中 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医疗、教育、培训、社保、养老等方面的消费, 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和高质量发展。


效能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政策工具的使用,考虑到疫情之后各个经济主体均有明显的“疤痕效应”,政府可以采取一些不同以往的有针对性的新举措,如可以考虑创设中央财政直接补贴消费、直达居民部门的创新型工具,来增强其消费能力,释放其消费潜力,有效地扩大居民消费。事实上,疫情以来这几年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呼吁,为纾困疫情受损民众和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或者现金补贴,甚至针对更广泛的民众,形成一种一段时期内普惠性的政策,而且力度一定要够大, 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我认为,当前虽然消费有所恢复,但基础仍不牢固,仍需创设财政直接支持消费的结构性工具。要开启中央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先河,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真正释放消费潜力。这既是改善民生的要求,也是稳定经济的需要,这种向居民部门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增强消费能力方面,而不是浪费在已经严重过剩的一般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好得多、有效得多。


从长期来看,要通过改革通过完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医疗养老服务方面的保障,扭转和改善消费者对于未来就业和收入的悲观预期,提振他们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让他们敢于去消费,甚至是适当的提前消费,以逐步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第四,稳地产、防风险。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筑底阶段,防风险优于促发展,供给侧优于需求侧。要更多的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尽快帮助房地产企业恢复融资,改善流动性,确保交楼、防止断供,从而稳定行业和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尽快实现“软着陆”,促进房地产行业进入良性循环,并控制和稳定金融体系的风险,发挥其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


同时,未来还需要有更多的、特别是需求一侧的支持政策出台。比如,不仅需要对首套房按揭给予“定向降息”,对以改善性需求为主的二套房也应适当降低按揭贷款利率;同时,首套房和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交易税费等,也需要适时降低,并向热点一二线城市延伸、扩围;非一线城市不必要的行政性限制措施,如限购、限贷、限售、限价、限离婚、限商住、两年社保、纳税证明等不合时宜的、具有收缩性和抑制性的政策,应该尽快放松,以解决这些城市的高库存问题;对一线城市过严的一些限制性政策也应逐步适当放松,以大力支持合理住房需求,包括刚需和改善性需求,这样才可以使楼市尽快“软着陆”,避免其风险持续外溢,影响稳增长的大局。


第五,提信心、强预期。提振企业信心的核心与关键是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为了更好地提振民营企业信心、稳定民营企业预期、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扩大民间资本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应持续推动改革开放,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从理论认识、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上解决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不高、信心不振的问题,打破制约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不断优化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营造公平竞争、透明法治、更加便利可靠的营商环境,在全社会培育和形成爱护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从法律上充分肯定企业家的贡献,切实保护产权,特别是保护企业家及其财产权。建立健全正面褒扬、超额激励成功企业家的长效机制,培育企业家精神,稳定企业家的市场信心和预期,防止民营经济日益明显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归根结底一句话:需要全心全意、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精神和各级政府既有的支持政策。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