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从每桶超过147美元的高位急速坠落至每桶40多美元,未来还将走向何方,引发激辩。 12月9日,世界银行发布《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金融危机使几乎所有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大幅下调,明年平均油价将在每桶75美元价位徘徊,这属于相对高位。 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则认为,世界经济到2010年才能走出低谷,开始调整,所以明后年油价都难以反弹,甚至会跌破40美元。 75∶40∶25 世行报告认为,尽管目前的经济形势不利于支撑高油价,但由于欧佩克国家扩展石油产能非常困难,而且最近还在控制产量,因此未来短期内的油价应该会继续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波动相对较大的水平。“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每桶75美元的油价仍属于高位。高油价可能在许多国家引发社会动荡。”因此,明年平均油价将在每桶75美元左右徘徊。 该报告同时认为,尽管存在石油供应不足的担忧,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未来20年内,因全球人口增长放缓和全球投资率下降,全球石油仍供过于求。从长期来看,随着供需状况的改善,油价会降低到50美元/桶左右。 但对于国际石油供求关系的预测,国际能源署则认为,全球石油需求2009年将恢复增长。 而对于明年的世界经济形势,世行报告说,金融危机来势迅猛无人幸免,引发了全球性的市场震荡,2008年全球GDP增长率为2.5%,2009年将为0.9%。对发展中国家明年的增长率预测为4.5%,相比2007年的7.9%有所下降,而高收入国家将出现负增长;2009年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投资增长预期也会出现放缓——发达国家下降1.3%,而发展中国家仅会达到3.5%,而2007年为13%。 陈凤英认为,目前国际油价不断走跌,已经接近每桶40美元,根据世行预测的世界经济形势,在不断衰退的世界经济下,未来两年国际油价几乎不存在反弹力量,国际油价甚至还有下跌的空间和可能。 “而且,从2003年开始,国际油价进入上涨通道,大批的投资开发所积累下来的产能正在逐渐显现,未来国际原油市场正走向供过于求。”陈凤英说 美林的报告则更悲观地称,如果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衰退蔓延至中国,石油价格可能在2009年跌至每桶25美元。 “油价在40-140美元间震荡” 12月11日,受到美元走软以及欧佩克和俄罗斯准备大幅减产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在连续多日巨幅走跌后开始大幅飙升,纽约市场油价上涨4.46美元,收于每桶47.98美元。 “明年的油价应该很难在一个价格点附近停留,因为国际油价目前已经脱离了实体经济,而受金融力量的影响更大,每一个可能发生的金融变故都会影响到国际油价的波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局局长程秀生认为,金融危机引发的金融力量破灭,是国际油价在几个月时间下跌达100多美元的主要原因。而进一步的经济衰退引起的石油需求的下降,和欧佩克组织等产油国仍在博弈,前一种金融力量虽然撤退了,但新的金融投机者仍在观望,随时准备进入。 “现在预测油价还为时尚早,鉴于世界经济衰退背景下多种力量的角逐,预计明年国际油价仍将处于40美元-140美元间巨幅震荡。”程秀生认为。 “中国应参与制定国际油价” “国际油价的连番下跌,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目前中国的原油进口量约为2亿吨,国际油价下跌了约100美元,意味着中国在原油进口的成本上节约了约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4%。”程秀生说,在油价走低的时候去调整国内的石油政策是尤为适宜的。 程秀生认为,目前,国际上操纵石油价格的力量正在逐一破灭,但仍有许多金融力量在观望,中国作为2亿多吨石油的消费大国,需求量的增减都会影响到国际油价,也让金融力量垂涎三尺。 “中国应当在国际油价巨幅回调的当口,尽快理顺国内的石油和能源政策,尽快让中国力量参与到国际油价的制定中。”程秀生说。 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也指出,目前的形势下,确实是理顺石油政策的好时机,但市场化改革在解决价格机制问题的同时,要尽快建立国内原油和成品油期货交易市场,实现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进行自主交易。 而对于我国燃油税的征收和成品油定价机制,程秀生则认为,燃油税的征收是政府鼓励节约能源的政策,与成品油定价机制关系不大,但在中国现阶段,成品油价格不宜完全放开,而政府应该根据国际油价并综合中国国情制定一个相对稳定的油价,而不是贸然与剧烈波动的国际油价接轨。否则,“过高的油价会影响到经济发展,而过低的油价一方面将会遏制国内油企的开发热情,另一方面过度刺激消费增加了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反作用于国际油价,让金融投机者有机可乘”。 “中国两亿多吨的石油进口对国际市场影响太大,这必然引起金融投机者的炒作,不仅影响中国自身利益,也会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负面影响。”韩晓平说。 韩晓平同时也赞成政府应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油价。“中国的定价机制不能简简单单地与国际接轨,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稳定的油价有利于企业进行套期保值和鼓励储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