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相对价格看当前铜价高低 铜和黄金兼具金融属性,从铜金比走势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铜的金属属性高低。如图1所示,当前以伦敦铜价和COMEX黄金衡量的铜金比为4.19,处于2000年以来的中等偏低位置(最大值13.05,最小值2.87),一定程度上表明铜的金融属性估值偏低。不过也要看到,今年以来铜金比走弱主要源于黄金的相对走强,而黄金走强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避险属性。 铜和原油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铜油比的相对走势也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如图2所示,当前以伦敦铜价和NYMEX原油衡量的铜油比为111.69,处于2000年以来的中等偏低位置。如果剔除2020年疫情期间铜油比出现的异常值,当前铜油比处于中等略偏高位置,表明铜的工业属性估值并不低。 从铜价和CRB金属现货指数(包含贵金属和有色金属)及CRB工业原料现货指数的比价看,如图3所示,当前铜价与CRB金属指数比值为8.18,处于2000年以来偏中等偏低位置(最小值6.44,最大值13.76)。如图4所示,铜价与CRB工业原料指数比值为14.72,处于2000年以来中等偏高位置(最小值为6.06,最大值为21.32)。上述结果与铜金比、铜油比结果较为吻合。 在有色金属内部,我们主要考虑铜与铝、锌、镍及锡的比价。如下图所示,当前以伦敦价格衡量的铜铝比为3.63,处于2000年以来的偏高位置(最小值为1.05,最大值为4.31)。以伦敦价格衡量的铜锌比为3.48,同样处于中等偏高位置(最小值为1.4,最大值为4.9)。 当前以伦敦价格衡量的铜镍比为0.39,处于2000年以来的中等位置(最小值为0.14,最大值为0.66)。以伦敦价格衡量的铜锡比为0.33,处于2000年以来的偏低位置(最小值为0.21,最大值为1.01)。 综合而言,相对价格信息显示铜在工业原料和有色金属内部价格相对偏高,而与贵金属价格相比偏低。 2、未来展望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铜市场仍有几个潜在的利空因素。首先是美国的债务上限问题。2000年以来,美国债务上限多次上调或暂停,历次债务上限调整对铜价的影响利空大于利多。特别是2007年以来,债务上限调整前后铜价通常面临压力。其原因在于债务上限调整后美国财政部需要重新发债,导致市场流动性减少。另外如果债务上限谈判博弈更加剧烈,则容易引发市场恐慌,比如2011年8月发生的情形。 其次,需要警惕美联储和欧央行激进加息对海外需求的冲击。以美国为例,自2021年底首次加息以来,美联储已累计加息500BP,当前美国联邦基金基准利率已超5%。随着利率走高,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同步攀升,美国房地产市场也逐步降温。虽然年初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阶段回暖,但最新的数据显示美国地产数据再次走弱。海外需求预期走弱将给铜价带来压力。 再者,从库存周期角度看,当前中国和美国均处于去库阶段,中国库存周期仍未见到向上拐点、美国库存周期仍有向下空间,中美经济预期偏弱亦对铜价构成利空。 最后,供应预期增加也将给铜价带来压力。近期铜精矿加工费持续上扬,且已超过年度长单加工费,铜冶炼厂收入水平偏高,加之铜精矿原料和废杂铜供应预期增加,本年度国内精炼铜产量有望增加95万吨左右,同比增速逾8%。供应增加预期下,铜市场供需将边际宽松。 相比之下,铜市场的利多因素主要体现为:一是全球显性库存偏低。近期虽然海外铜库存连续增加,但国内社会库存和保税区库存以更大的幅度去化,造成全球显性库存持续下滑。多年低位的库存给予铜价支撑。 二是国内消费表现偏强。3月份国内精炼铜强劲复苏,尽管从4月中旬到5月初消费有所回落,但随着价格下跌,下游补库增多和废铜替代减少共同导致精炼铜消费环比改善,当前国内表观消费维持高于正常年份的水平。较强的需求表现亦给予铜价支撑。 三是短期国内供应量偏低。当前处于铜冶炼厂的传统检修季,5-6月国内冶炼检修活动偏多,精炼铜产量预估环比下滑。另外铜价下跌后,铜废碎料供应减少也使得铜冶炼厂冷料供应收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量。 总体来看,铜价的利空因素主要来自宏观经济和供应增加预期,而支撑来自短期供需偏强和低库存。 3、小结 相对价格信息显示铜在工业原料和有色金属内部价格相对偏高,而与贵金属价格相比偏低。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宏观经济对铜价仍有压制,暂时还没看到比较乐观的因素。同时供应预期增加也将给铜价施加压力。短期来看,供应增量较少、消费偏强和低库存对铜价形成支撑。未来铜价或将表现为反弹渐弱、重心下移的走势。 风险点:1、国内需求好于预期;2、海外供应干扰强于预期。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