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价格研究

复盘2007—2011年行情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3-06-13 11:37:36 来源:创元期货 作者:陶锐 徐艺丹

2007年:成本约束生产  钢材需求内外共振


钢材市场内需旺盛,而外需分化。


2007年全球经济保持强劲增长,但美国受房地产市场降温及次债危机的影响,房价开始下跌,且跌幅不断扩大,钢材需求有所下滑。中国以及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钢材需求的新增长点。


当年我国GDP增速达到14.23%,仍处于钢铁行业需求旺盛期。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较大的制造业、房地产、交通运输投资增长保持高水平。由于城镇化脚步加快,农村基础建设、经济适用房建设快速发展,建筑钢材需求旺盛。制造业相关的造船、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等重要工业领域都处于发展阶段,以中厚板为代表的板材类需求增长同样迅猛。


同期,出口延续强劲势头,钢材出口同比增长46%。不过,上、下半年出口形势明显分化。上半年在内外需求旺盛的提振下,我国频繁调整钢材出口关税,但效果有限。


铁矿石价格拉涨,但国内缺乏议价权。


2005年之后,随着我国粗钢产量的加速释放,铁矿石供应紧缺问题逐步显现。受制于长协定价机制以及供应寡头垄断局面,我国并没有足够的议价能力。2007年,我国铁矿石进口市场表现为:其一,全球铁矿石资源集中垄断,印度出台政策限制铁矿石出口;其二,铁矿石投资周期较长,全球新建产能释放速度慢于需求增速,供应更为刚性;其三,全年海运费大幅攀升,年末波罗的海干散货海运费指数较年初上涨126.27%,港口装运能力、内陆运输能力受限。


挤出效应叠加政策发力,钢材产量增速放缓。


2007年,我国粗钢产量为4.9亿吨,同比增长16%,增速有所放缓。究其原因,一方面,原料价格上涨产生挤出效应,相比大中型钢厂,小型钢厂降本能力更弱,市场份额容易被挤占;另一方面,产能淘汰计划导致炼铁和炼钢新增产能增速放缓。


面对铁矿石价格的上涨,钢厂成本增加,但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2087亿元,同比增长52.7%,为2000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可见,成本抬升并未影响钢厂利润。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终端需求旺盛,二是钢厂采取降本手段以及向下游转嫁成本。不过,虽然降本方式多样,但效果有限,向下游转嫁成本是主要原因,其前提是终端能够承接钢价上涨的压力。


2008年:“冰火两重天”  全球金融危机蔓延


政策先紧后松,下游用钢行业表现不一致。


2008年上半年,为了遏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央行连续5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抑制下,房价同比增速放缓,房地产开发投资缓慢上升。年中,金融危机影响下,房地产市场销售回落、价格增速放缓。


制造业用钢与房地产用钢具有相似之处。下半年制造业多数产品产量增速同比均出现负增长,汽车销量在2008年下半年表现低迷,家电销售也受到房地产竣工下行的影响转而回落。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9月起的4个月内5次降息,法定存款准备金大幅下调。此外,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根据测算,实施这十大措施,到2010年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投向交通基建、灾后重建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资金占比分别为38%、25%和10%,均是用钢需求较大的板块。同时,为了应对冲击,房地产政策组合拳出台,汽车等行业也密集出台相关刺激政策。


需求收缩导致负反馈开启,钢材产量增速下滑。


2008年上半年,螺纹钢价格指数最高上涨27%、热轧卷板指数最高上涨45.7%。而下半年,受需求减弱、市场信心下降等因素影响,钢价冲高回落,8月开始国内外钢厂普遍减产停产,9月开始价格跌幅加大,到年底,基本回吐了上半年涨幅。


当年我国粗钢产量为5.12亿吨,同比增长4.6%,2001年以来增速首次出现个位数。粗钢产量增速下滑,与2007年有所区别。其一,金融危机对实体企业的影响显现,钢铁下游需求明显下滑;其二,钢厂利润收缩。铁矿石市场供应依然紧张,焦煤也因为雪灾而大幅减产,焦炭价格从年初的1700元/吨最高上涨至3060元/吨。


回顾2008年,航运市场费用与铁矿石定价机制的“异曲同工”是市场下跌的加速剂。从价格角度来看,国际铁矿石定价有长协和现货两种方式,航运市场亦是如此。当市场处于下跌行情时,铁矿石现货价与长协价倒挂,采用长协定价的钢厂亏损加剧,只能被迫减产,而后推迟长协矿到港,进而导致海运市场需求下滑。从库存角度来看,原料价格下跌时,拥有高价原料库存的钢厂,同样有意推迟铁矿石发运,航运市场需求因而下滑。


2009年:刺激政策发力  中国托底全球市场


刺激政策下经济复苏,房地产和基建领域用钢需求好转。


2009年,在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实体经济下滑已经触底,但全球经济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速缓慢,另一方面是以中国、印度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反弹。


年内,房价阶段性企稳,商品房销售率先回升,一是刺激政策的作用开始显现,二是刚需快速释放,三是一线城市投资及投机性需求增加。商品房销售的快速增长使得资金来源中销售回款占比提升至43%。同期,基建需求强烈,2009年基建投资增速达到42.5%。“四万亿”措施奏效,新开工项目创新高,交通基础设施高速发展,一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


国内进口量增加,铁矿石年度长协定价机制瓦解。


国内经济强劲复苏,粗钢及生铁产量创出新高,在全球铁矿石消费中的权重增至60%以上。高需求环境下,铁矿石进口量全年增长41.5%。2009年,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32%,而国产矿下跌2.87%。进口矿价格走势和国产矿价格走势分化的原因,一是国产矿开采品位下滑;二是海外矿性价比更高。金融危机导致海外需求下滑,全球矿山减产,资本开支锐减,2009年全球铁矿石产量同比下滑2%,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以Vale为例,2009年铁矿石产量同比下滑21%,但这受其客户集中在欧洲的影响。FMG在2008年投产后,2009年产量实现3000万吨,成为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其铁矿石100%出口至中国。


铁矿石价格谈判机制颠覆。5月日本钢厂和力拓达成协议,2009年长协定价下跌32.95%,中国拒绝接受该价格,坚持要求降幅40%,但由于矿山与中国方面长期谈判无果,中国钢厂按照临时价格继续执行长协。同时,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放弃长协年度定价机制,现货贸易方式进口到中国的铁矿石占比提升至总进口量的一半以上,加之长协矿和现货矿的价差逐步凸显,2009年8月17日,中钢协宣布与澳大利亚第三大矿石企业FMG公司签订为期半年的长期协议价,降幅高于力拓此前公布的与日本钢厂达成的首发价,“首发-跟风”模式被打破,年度长协机制至此瓦解。


市场没有形成趋势行情,钢材社会库存维持高位。


2009年供应过剩表现为库销比高企,也使得钢材价格没有形成趋势性行情,但阶段性需求的好转引发了两轮较为明显的行情波动。1月钢材库存处于偏低位置,利好政策带动钢价快速反弹。2月下游需求并未实质性好转,库存开始累积,钢价再度回落。3月开始消化库存,4月在高产量、高需求环境下库存持续去化,原料价格上涨推动钢材生产成本上升。但连续数月供应快速释放,钢材社会库存重回上涨通道。8月钢价冲高回落,并持续至10月底,其间高库存、高产量局面始终没有改变。


2010年:楼市调控出台  国内矿山产能释放


“新国十条”发布,而基建维持强劲表现。


2010年是房地产调控年,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4月国务院出台“新国十条”,自此各地限购政策纷纷出台,上海和重庆房地产税试点。4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新国十条”拉开了钢材价格下跌的序幕。9月国务院发布“9·29新政”,进一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政策指引下,5月起商品房销售开始下滑,但全年销售依旧同比上涨10.6%,主要原因是政策对一线城市商品房销售的影响奏效,“北上广深”销量下滑明显,而三四线城市销售火爆,拉动全年商品房销售呈现正增长。


而三季度起,拉闸限电的节能减排政策实施,原料供应和电炉钢供应明显收缩,钢材在成本增加、生产亏损、限电减产以及需求旺季到来的影响下,价格开启反弹行情,且一直持续到年底。


“四万亿”红利接近尾声,全年基础建设投资增速18.4%,较2009年下滑23.8pct。2010年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领域投资增速明显下滑,但仅是在2009年高基数下回归正常水平,其中铁路、道路及水运投资增速下滑明显,而航运投资增速加快。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投资本年新开工项目数33万个,同比下滑4.3%。整体来看,基建依旧维持强劲表现。


制造业PMI全年保持55以上的水平。受房地产和基建正增长的提振,工程机械行业产值依旧高速增长。汽车市场同样呈现均值回归特征,销量增速有所回落。家电则继续受益于“家电下乡”以及农村收入水平提高,潜在刚需得到释放。


国内矿山开采力度加大,但开采品位有所下滑。


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带动铁矿石价格上涨,且全年进口铁矿石6.2亿吨,同比下降1.4%,对外依存度由2009年的69%下降到63%。1—3月国内铁矿石进口量增加,而4月起进口量下降,为了抵制头部矿山全年定价,中钢协也号召钢厂3个月内停止进口外矿。减量主要来自印度(-1072万吨)、巴西(-1142万吨)。印度减量受到其国内上调关税的影响。巴西减量则由于欧洲经济恢复带来的分流。


全球需求的复苏致使我国铁矿石进口量短缺,我国铁矿石产量明显提升。2010年国产矿产量创下新高,增速达到21.7%,尤其在进口量缩减以及年度定价的影响下,国内被迫加大力度开采低品位矿。


政策抑制钢材供应,行业盈利不断下滑。


为了达到承诺的单位GDP减排目标,三季度起政府开始拉闸限电。国内粗钢产量受到资源以及政策的限制,产量增速放缓,四季度也未出现恢复迹象。同时,钢铁行业盈利不断下滑。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全年钢厂进口铁矿石的成本增加约1960亿元人民币。叠加焦炭上涨,2010年重点大中型钢厂生产成本提升了30.7%,钢厂利润被侵蚀。


2011年:欧债危机爆发  “四万亿”红利近尾声


房地产调控加码,销售增速放缓。


2011年年初国家出台“新国八条”,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在国家对商品房限购、限贷、限价的政策下,一二线城市受政策影响,商品房销量放缓,房地产市场逐步平缓回调。三四线城市占全国销售比例超过60%,多数三四线城市在不限购以及刚需支持下托底全年商品房销售。然而,四季度,政策限制逐步传导至三四线城市。


伴随着销售增速的放缓,房企资金受限,拿地意愿下滑,其希望通过赶开工、赶预售、赶回款缓解资金压力,进而促使新开工面积快速增长。


2011年“四万亿”刺激政策的红利基本释放完毕,基建投资增速回落至2.77%。全年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数较2010年小幅增长,但较2009年明显回落。铁路以及航空运输增速均转变为负增长,人均内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额继续收缩。


另外,10月欧美债务危机蔓延,新兴市场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高通胀的双重压力,全球钢材市场需求收缩。


国内进口量回升,全球需求重心重回我国。


3月日本发生地震,铁矿石需求回落,同期欧债危机阴云密布,主要经济体生产放缓,全球铁矿石需求增长乏力,铁矿石需求的重心又回归我国。2011年全球铁矿石产量为19.11亿吨,同比增长7%。伴随着新增产能的陆续释放以及除中国外铁矿石需求的再度回落,市场整体呈现供大于求局面。全年我国累计进口矿石6.86亿吨,同比增长10.9%。印度铁矿石在我国进口矿中的比重下降至11%的最低水平。


当年我国铁矿石产量同比增长23.8%,国产矿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由于该阶段我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超过60%,为了降低进口依存度、刺激国产矿释放增量,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中,仅黑色金属矿依旧采取“从量税”的方式。


新增产能释放,钢材下游主动去库。


2011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9.9%。前三个季度,钢价稳步上行,粗钢产量增长较快。而10月起,钢价下挫,钢厂生产速度变慢。分品种看,以建筑用材为主的长材比重上升,机械、汽车、造船等行业增速放缓引发板材需求收缩。与往年高企的情况不同,2011年,钢材库存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3月中旬后,下游旺季来临,钢材库存持续回落;下半年的“金九银十”,库存则小幅累积;年末在钢价下跌以及供应收缩下,库存再度下降。


总结与启示


2007—2011年铁矿石价格维持强势,一是需求相对旺盛,二是供应释放规律使得其产出具有刚性。2005年后伴随着国内需求的强劲释放,全球铁矿石市场呈现供不应求格局,直至2011年,大量新增产能投产,铁矿石供需格局才开始变化。国内新增产能速度不及需求增速,铁矿石价格较钢材价格涨幅更大,产业链利润向上游矿山转移。同时,由于铁矿石特殊的定价体系,价格不仅受自身供需关系的影响,也受全球政治博弈的影响。


钢材供应端对价格的压制,一方面源自潜在新增产能,另一方面源自现有产能利用率偏低。由于钢材处于供需双增时期,尽管盈利状况受原料价格上涨的挤压,但由于需求并未大幅收缩,钢厂倾向于在需求扩张时通过提产占领市场份额。长周期内,螺纹钢价格走势与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房地产政策息息相关。2007—2011年,房地产政策经历了由紧-松-紧的过程,用钢环境剧烈变化。对比现在,我国自2022年起不断放松房地产政策,但商品房销售并未出现2009—2011年那样的强势表现。2008年前后正值刚需旺盛期,在城镇化、城乡加速发展的推动下,商品房市场刚需较大,政策调控能够短期抑制投机性需求,但对刚需的抑制作用有限。而目前受三年疫情的影响,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加之人口出现负增长以及适龄购房人口高峰阶段已过,政策成效不及彼时。


该阶段钢材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存疑。一方面,不能把总产能简单加和就断定是否过剩,因为钢材生产是多套工序的组合,还有多方面设施的配合,仅以产能加总去衡量较为片面;另一方面,当期产能利用率基本维持在80%,根据欧美国家的标准,产能利用率在79%—83%属于正常值。因此,不能简单把2007—2011年的钢材市场定性为产能过剩,其仅是前期大量重复建设以及产能升级与需求变化未能匹配的问题。

责任编辑:唐正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