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投资者的筑底预期及股指期货市场结构的变化增加了期指空头的操作风险。当前可利用在期现价差收敛过快时找买点,价差转而扩大后找卖点等此类相对价差强弱策略,适当降低单边趋势操作的风险。 进入7月后,现货股指反弹,期货跟涨,至13日期指已从前期低点反弹了200余点,涨幅约8%,但市场对于行情持续反弹的信心似乎并不足。从中金所公布的持仓报告看,IF1007合约主力持仓力量对比趋势有所逆转,主空总持仓从7月初的大幅高于主多总持仓2000余手,到7月8日仅高于主多总持仓 218手,而9日该数字开始重新回升,至13日达到832手。本周五为IF1007合约的最后交易日,出于对交割日效应的担心,获利多头可能选择主动性平仓离场,这种操作行为或多或少地会对短线行情产生压力。 尽管目前期指仍未确立反转趋势,但空头的操作已不再像期指上市初期时那样得心应手了,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股市现货投资者出现筑底预期,容易支撑指数反弹。股市主力对于宏观形势基本轮廓的观点比较清晰,即目前宏观面尚不能带动大幅上涨行情。在国家财政刺激政策消退的效应下,中国内需拉动乏力,而此前积聚的对经济增长的过分乐观预期,造成的产能扩张和产量增长,正在对诸多行业及产业带来不良影响。同样在国家财政刺激效应消退以及货币政策的适度紧缩下,民间投资意愿目前还比较低。出口方面,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前景并不看好,此前良好的出口数据在下半年有出现拐点的可能。但国家的调控往往不会任由经济向过冷或过热发展,城镇化推进、新36条、家电下乡、西部大开发等政策都会有延续性,同时政府也强调将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对于调控政策的表态,在三季度宏观表现观察期中显得尤为敏感,同时也会直接反映在股市的涨跌上。换言之,在目前的宏观基调还不足以推动股市出现大的趋势性上涨时,指数下跌依然存在可能,但下跌的空间可能比较有限。以上证指数为例,全球金融危机时该指数最低曾下探到1650 点,如果未来指数再下跌到这一点位,就意味着市场对经济的信心要差到和当时一样,但目前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比较低。从上证指数1650点往上看,每 200点就是一个技术上的支撑。这些技术点位很容易在敏感的第三季度由于一些政策性的利多配合而产生支撑效力。对股票现货投资者而言,当前的市况容易使他们形成筑底预期,从而在股票操作上采取下跌后买入并持有的手法。这种操作习惯,容易产生支撑行情的效果。 第二,期货市场结构变化削弱空头持仓稳定性。沪深300指数期货上市至今已经有3个月左右时间了,期间期货升贴水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上市初的期货对现货及远期合约对近期合约的大幅升水,到当前的升水大幅缩窄。4月16日期指上市以后,作为现货月的IF1005合约和沪深300指数的价差在(60,-20)区间波动,期现价差在交割周前一周收敛至平水上下波动。在IF1006合约转为现货月合约以后,其与沪深300指数的价差波动区间为(40,0),期现价差在交割周收敛至平水附近。当前IF1007合约为现货月合约,其与现货沪深300指数的价差波动区间为(20,-20),7月6日以后其与现货沪深300指数的价差已经收敛至平水乃至升水。更能够反映期货市场结构的远期升水也在不断收敛。期指上市初期,远月IF1012合约与 IF1005合约的价差波动区间剔除5月17日极端的38点价差,大致为(230,100)。而IF1012合约与IF1006合约的价差波动区间缩小至(120,70)。目前IF1012合约与IF1007合约的价差波动区间仅仅为(100,60)。不难预计,如果价差收敛的格局维持,期货空头策略会丧失正向结构带来的抛空优势并增加迁仓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期货次月合约和现货月合约的价差仅仅维持在(20,10)区间内波动,按照5.31%的年利率计算,两期指合约的理论价差只有十几个点。远期IF1012合约与各合约的价差也在理论价差附近。期货市场结构能够给期货空头带来的策略优势完全消失。香港恒生指数市场的情况依然需要关注,其远期合约继续贴水近期合约,尽管内地上市沪深300指数期货以后,恒生指数期货大幅贴水的情况出现了收敛的过程,但依然没有改变其逆向市场结构。恒生期指市场的逆向结构今后还可能继续引导沪深300期指合约间的正价差收敛,进一步降低期货抛空的策略优势。 综合而言,在当前市况下,趋势性操作的风险大大增加。基于宏观分析,指数出现大幅振荡行情的概率增加;基于技术分析,把握重点阻力位和支撑位,可进行波段行情操作;期货市场的结构变化也大大降低了单边趋势性操作的可行性。当前可以结合实际价差、理论价差以及香港市场的情况,采取配合波段行情的相对价差强弱策略,比如在价差收敛过快时找买点,价差转而扩大后找卖点等,适当降低单边趋势操作的风险。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