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小麦机收调度显示,截至6月21日,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卓创资讯自5月上旬湖北新小麦收割开始,对新季小麦产情进行持续调研,从调研结果看,今年新季小麦产情区域性分化明显。 卓创资讯以冬小麦主产七省共计50个主要地市为调研对象,包括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以及陕西,再根据种植面积、产量、贸易活跃度、市场关注度等一系列因素,选取七省中的50个主产地市进行了详尽调研,该50个地市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5%左右,可以较好地体现新季小麦的实际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单产方面,虽然多地新小麦单产低于上年,但相较于常年仍属于平产年份;质量方面,受生长期天气以及收割期降雨等因素影响,新季小麦品质出现区域性分化。 单产同比下降,主流回归常年水平 从单产同比数据看,50个调研地市当中,仅6%地市同比增加,90%同比下降。由于2022年小麦单产受气候等方面因素影响空前提高,属于不可复制年份,2023年单产下降在情理之中。但除了2022年的不可复制性之外,天气方面同样对单产带来不利影响,例如灌浆期阴雨、低温、寡照,导致麦粒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成熟期降雨偏多致使部分区域小麦穗发芽,以及局部干旱、冰雹等。 但从具体单产数据看,2023年产情正常地区主流单产在1000斤/亩左右,部分可达到1200-1300斤/亩,品质受损地区主流单产700-1000斤/亩。在不考虑同比数据的情况下,2023年单产较常年属于正常水平。 从50个地市品质调研数据看,2023年新季小麦容重普遍下降,面筋值主流偏高,不完善粒及呕吐毒素区域性分化明显。 新季小麦容重普遍下降 经过调研发现,新季小麦容重同比主流下降。在调研的50个地市中,仅有4个地市的容重与去年持平或略增,其余46个地市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主流容重在790g/L及以上地市仅7个,以二等为主的地市占主流,共31个,另有12个地市等级多在二等以下,其中包含部分四等、五等甚至等外小麦。据调研了解,主流容重下降的主因依然是灌浆期积温不足,导致籽粒不饱满,但四等、五等甚至等外小麦主要是由收割期间持续降雨导致的局部萌动、出芽严重所引起的。 不完善粒含量偏高,局部萌动、生芽现象突出 前文提到的萌动、生芽,以及黑胚、赤霉、瘪粒、虫蚀、破损粒等均属于不完善粒。在本次调研的50个地市中,有40%地市存在不同程度生芽现象。2023年新季小麦不完善粒超标,一方面是由于小麦灌浆不理想、瘪粒等含量增加所引起,但更多的是由于5月底和6月初以及后期反复出现的降雨天气,导致黄河沿岸及以南地区普遍存在芽麦现象。 根据本次调研数据,对参与调研地市受损小麦数量进行估算。不考虑各省份参调地市选取数量不同可能对调研结果所产生的偏差,分省份看,河南区域受损小麦数量最多,占调研区域受损小麦总量的65%左右;安徽次之,受损小麦数量占总量的近20%;山东、陕西、江苏参调地市受损小麦数量均占总量的5%-6%,河北、湖北受损小麦比较少。 虽然雨后小麦品质下降,但仍然具备使用价值。根据生芽程度的不同,预计50%及以上的受损小麦可以进入制粉领域,其余基本可以作为饲用,预计总量在1300万-1500万吨。 局部呕吐毒素超标 在参调的20个芽麦占比偏多地市当中,除了因泡水或收获后未及时晾晒可能导致毒素超标外,即便出芽率在80%以上的芽麦,呕吐毒素也基本未超标,小麦发芽并不会直接导致呕吐毒素的增加。但是,通过对其余30个产情相对较好的地市进行统计,有12个地市出现局部毒素超标情况,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一带。 面筋值主流提升,局部高于常年水平 通过对产情相对较好的30个地市进行统计,仅3个地市面筋值同比基本持平,其余27个的地市主流面筋值同比普遍提升2-3个百分点。在30个参调地市中,面筋值在30% 以下的仅有5个,主流面筋值30%-32%的地市12个,其余13个地市主流面筋值在32%及以上,其中有8个地市局部面筋值可达34%-35%甚至更高,高于常年水平。 新季小麦产情总结:产量同比减少、质量有升有降,区域性分化 产量方面,主流单产下降,回归至常年水平,总产量同比有所减少,但通过前期调研了解到今年小麦种植面积主流同比持平或略增,一定程度弥补总产量下降的幅度,仍属于平产年份。 质量方面,主流容重下降,不完善粒增加,局部毒素超标,2023年质优粮源同比减少,且区域性分化明显,但面筋值同比普遍提升2-3个百分点,局部高于常年水平。 从2023年新季小麦产情调研结果看,由于质优粮源同比减少,局部呕吐毒素超标,会导致各级储备库补库难度增加,在储备库集中轮换收购期,对质优粮源价格起到支撑。但由于基层对于呕吐毒素检测条件欠缺,贸易损失风险也会相应提升,达不到入库标准的粮源价格支撑不足。 七禾带你去调研,最新调研活动请扫码咨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