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榨季初期国际贸易流将会非常紧张 受厄尔尼诺气象影响,今年8月至9月上旬,泰国及印度主要甘蔗产区干旱程度较高,此时甘蔗正常处于快速生长期,干旱将会对甘蔗单产造成明显不利影响。当前市场预期泰国和印度2023/24榨季产量下滑,叠加低库存以及印度可能禁止出口,新榨季初期北半球出口可供量显著减少,届时国际贸易流将会非常紧张。 泰国方面,受干旱天气影响,当前预计新榨季甘蔗单产将下滑15%-20%,另一方面,由于甘蔗种植经济效益低于木薯,导致甘蔗种植面积萎缩,预计种植面积减少约10%,食糖产量将从2022/23榨季的1102万吨下降至800万吨左右,减产约27%。 从平衡表来看,2022/23榨季泰国出口量预估为800万吨,库存为376万吨,出口加上库存的可供量为1176万吨。预估2023/24新榨季泰国出口量为550万吨,库存为301万吨,出口加上库存的可供量为851万吨,同比减少325万吨,是近10年以来除2021/22榨季大减产外,可供量最低的一年。 印度方面,当前预估2023/24甘蔗种植面积持平,但是受干旱天气影响单产下滑,以及糖转乙醇产量增加67万吨,预计2023/24榨季印度食糖产量3170万吨,同比下降130万吨。印度一年的消费量约2700万吨,当前库存仅539万吨,为印度政府要求最低库存,因此只有当产量超出2700万吨时,印度才能实现出口。今年由于厄尔尼诺气象影响,印度的估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印度政府担忧如果出现超预期减产,国内食糖供应将会严重短缺,因此印度政府相关人士称印度将会在新榨季禁止出口,需要等到产量明朗且盈余才会放开出口。印度在2019/20至2022/23榨季分别出口565万吨、719万吨、1120万吨、610万吨,印度出口缺失将会导致国际贸易流进一步紧张。 国内供应阶段性增加 1、国内新榨季生产即将开始 由于连续两年干旱天气影响,广西2022/23榨季食糖产量527万吨,同比减产84万吨,全国产量897万吨,同比减产59万吨,全国产量是自2006年白糖期货上市以来除2015/16榨季外最低的一年。展望新榨季,内蒙古方面因甜菜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下滑,预计食糖产量减少10万吨。广西方面,今年降雨充沛,甘蔗单产恢复,预计食糖产量有望回到630万吨左右。其余产区变化不大,预计全国食糖产量将增产至990万吨。产量恢复性增长叠加高糖价,短期卖盘压力增加。 2、国内传闻抛储 近期国内传闻抛储30-40万吨,截止本文发布虽然尚未有正式抛储公告,但北京华商储备商品交易所在9月13日发布一则通知引起市场重视。通知称:为更好保障国内食糖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运行,北京华商储备商品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近期对食糖“竞价交易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欢迎食糖产业有关企业尽快注册成为“竞价交易系统”会员。这则通知从侧面说明近期可能会有抛储。另一方面,今年现货价格持续上涨,广西集团现货报价一度超过7700元/吨,是自2011年以来最高水平,目前正处于榨季末期,现货青黄不接,叠加高糖价,国家有理由抛储来稳定市场价格。 3、三季度进口集中到港 由于配额外进口利润长时间倒挂,今年3-7月国内进口量一直维持在低位,从海关总署数据来看,2023年1-8月累计进口食糖157万吨,同比减少115万吨,降幅42.16%。但是ICE原糖在6月底有一次大幅度回调,吸引国内点价进口,预计在8、9月份集中到港,从船报数据来看合计进口量可能达到100万吨。2023年8月我国进口食糖37万吨,同比减少31万吨,但环比增加26万吨,预计9月进口量将会达到60-70万吨,叠加抛储以及甜菜糖开始新榨季生产,阶段性供应增加。 国内供求矛盾依然非常大 1、内外价差大幅倒挂 在今年4月以前,白糖期现基差是负基差,4月以后随着广西大幅减产,国内工业库存创历史新低,导致基差持续走强。进入9月受抛储等利空消息打压,盘面价格从高位回落,但现货价格依然坚挺,期现基差一度走强超过800元/吨,是自2012年以来最强基差。当前期现基差处于历史高位,其实很大程度上已经反映出抛储、进口集中到港以及新榨季产量恢复性增长的预期。 当前配额外进口成本达到8700元/吨左右,郑糖01合约价格较配额外进口成本倒挂约1800元/吨,加工糖现货价格较配额外进口成本倒挂也超过1000元/吨。从配额内进口成本来看,也达到6900元/吨,已经高于郑糖01合约价格,较加工糖现货价格仍有740元/吨利润。当前内外价差倒挂幅度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2、新榨季国内供应预期短缺 从供应来看,当前预估新榨季国内产量990万吨;由于配额外进口利润大幅倒挂,理论上未来进口只有194.5万吨的配额内;预拌粉和糖浆进口折合吨糖供应约120万吨,总供应合计1304.5万吨。而国内每年消费约1500万吨,供应短缺195.5万吨,未来供应变量在于抛储以及进口。由于政策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抛开国储供应不谈,在巨大的内外价差尚未修复之前,国内供应缺口将一直存在。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