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 传媒专家

程功:建立多维、高效、灵活的风险监控体系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8-12-08 13:55:59 来源:期货日报 作者:程功

 

  2.根据金融一体化时代风险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控制策略

  第一,建立风险预警制度。中国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正从事中和事后监管,逐步向事前防范转变,这在金融一体化的新形势下非常必要。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已成为风险控制制度创新的首要内容,各交易所也增加了有关风险警示制度的规定,将风险事前控制措施制度化。现在各交易所不论是对期货价格的异常波动,还是会员或投资者的交易、持仓或资金出现异常变动,都已有了定量或定性的标准。未来应尽可能将各项风险监管指标进行量化,使可操作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也可根据发达期货市场风险监控量化指标的制定原则,结合我国市场特点,建立一套合适的量化的风险监控指标,同时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

  第二,完善对期货公司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报表和指标体系。国内期货市场的监管工作历经波折,使广大从业者深切认识到从根本上提高期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合规经营能力,是防范和化解期货市场风险的重要环节,更是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对原有监管手段进行补充和完善,进一步提升监管的效率和水平,适应逐渐成熟的期货市场的要求。

  第三,促进跨市场监管体系的建立。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交易机制的日趋完善,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投资者对规避风险和投资工具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大,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成为迫切之需。股指期货适时推出后,股票与股指期货市场将表现出明显的风险联动特征,因此,应结合我国股市特点,研究股票与股指期货市场之间的风险关联性和相互作用路径,为跨市场监管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第四,加强风险管理的国际合作,学习发达市场的成功经验。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条件下,金融在急剧提升其对一个经济体的资源配置能力与效率的同时,也迅速提升与积累了系统风险。金融一体化时代的中国期货市场再也不能忽视外部的冲击,而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理念和操作经验上的差距。此外,跨境的资本流动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已让很多国家深受其害,因此,摒弃监管国别化的惯性思维,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提高相互间的信息共享,可以未雨绸缪,更好地防范风险。

  第五,重视期货行业人才培养。期货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期货市场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决定着中国期货行业能否在国际化的潮流中占据有利的竞争位置。我们要认识到,提高期货市场的人才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应与期货市场的发展相互促进。

  三、金融一体化时代的风险管理不应忽视国家金融安全

  10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让我们初步领略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力量,现在蔓延全球的次贷危机,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巨大影响,也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控制金融风险。我们认为,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将金融安全放到国家安全的范围中去考察,那我们就必须明白金融安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具体到当前国内的商品期货领域,金融安全指的就是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在期货领域表现得尤为直接。2008年开始,中国关于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WTO过渡期结束,进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跨国公司也浮出水面。跨国企业已经掌握了中国植物油定价权,正逐渐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在国内粮食生产和流通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弱于国外对手,且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缺乏警惕性的情况下,未来可能会有很多粮食品种的定价权旁落。粮食定价权的缺失不但会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会给宏观政策制定带来难度。同时,握有定价权的跨国粮食企业将以更多的方式影响期货市场,在中国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攫取垄断利润。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将立法、制度建设和提高中国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同时还需要多个政府部门间协调沟通才能解决。

  我国的金融体制正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面对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国际金融资本,监管机构应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源头和风险传播方式,及时评估国内外金融形势,理性判断,超前部署,确保国家金融市场安全。

Total:2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