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中旬以来,随着10月经济数据的陆续公布,尽管国内经济基本面仍处于改善通道中,但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复苏态势较为温和,稳增长政策仍需发力,对债市仍有支撑。同时海外央行加息周期基本结束同样对于债市有一定提振作用。因此,近期国债期货整体偏强运行。 国内维持低通胀格局,内需修复仍需加强。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受食品价格下跌拖累,10月份全国CPI同比转负,核心CPI同比涨幅也出现回落,指向国内消费恢复动能仍待提升。 首先,食品价格下跌超季节性,是导致CPI环比转负的主要因素。其次,核心CPI明显回落,不及季节性水平,主要受衣着、交通及通信工具、旅游价格拖累,与耐用品降价去库存、节后需求回落有关,指向消费恢复基础尚不稳固。最后,国内能源价格涨幅回落,主要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指向海外需求放缓对油价的影响开始显现。 10月PPI环比转平,一方面与输入性因素有关,国际原油、有色价格波动回落,拖累国内价格表现。另一方面,受国庆假期和部分节日需求提前释放等因素影响,10月上旬国内工业生产强度边际回落,10月PMI数据回落也指向这一线索。但10月中下旬以来,国内钢铁、有色、水泥价格逐步企稳回升,结合10月国内进口同比增速转正,指向国内上游需求正在逐步启动。 整体而言,国内通胀仍在缓慢回升通道,但考虑到当前经济仍处在温和复苏阶段,预计年内通胀回升力度相对偏弱。 金融信贷数据有喜有忧,再度印证经济温和修复格局。10月信贷社融规模超季节性,也好于预期,但结构未能延续改善态势,特别是居民短贷大幅负增。具体看,总量方面,新增信贷、社融均同比多增,存量社融增速抬升0.3个百分点至9.3%,主要是靠政府债券融资支撑。从结构上看,居民短贷大幅负增,结合10月CPI转负,指向消费边际转淡。居民中长贷小幅多增,可能与二手房销售改善有关。企业中长期贷款连续4个月同比少增。票据融资再度大幅增加,冲量特征显著。 此外,M1增速连续6个月回落,指向企业资金活化仍偏弱。10月金融数据的主要亮点在于政府加杠杆,国债与特殊再融资债发行节奏显著加速,对冲企业和居民部门信贷需求疲软,推动社融超季节性表现,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后续国债融资以及1万亿元新增国债进入发行窗口期,政府杠杆仍有接续力量,社融存量同比增速有望持续向上。 房地产再现摸底特征,静待政策再度发力起效。继8月经济数据边际好转、9月数据继续恢复后,10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及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复合增速也出现回落。从两年平均同比视角看,10月经济数据和9月相比多数走低,生产、消费和出口回落,地产再现磨底特征。结合前期公布的其他经济数据看,10月经济修复斜率较9月有所放缓,尤其是需求端回踩较多,包括地产投资跌幅扩大、出口超预期回落、CPI转负、核心CPI下降等,均指向当前经济虽仍在修复,但修复基础尚不牢固。目前看政府加杠杆效应较为显著,但居民与企业层面的信心恢复仍需时间,货币政策加码仍有必要。 后续积极因素依然值得期待,内需方面,1万亿元新增国债和专项债提前批即将启动发行,房地产“三大工程”相关部署预计将加快落地,对冲房地产投资下滑压力,总量和结构货币政策也将积极配合(仍有可能降准、降息)。外需方面,美联储加息基本结束,美国库存接近低位,四季度我国出口有望回正。 年内仍有降准必要。11月15日央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对冲税期高峰、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等短期因素的影响,同时适当供应中长期基础货币,2023年11月15日央行开展1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495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有助于满足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当日共有4740亿元逆回购和8500亿元MLF到期,实现净投放6000亿元。价格方面,MLF操作利率维持2.5%不变,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维持1.8%不变。 本次MLF续作释放的资金量共计6000多亿元,和降准0.25个百分点的效果相当,虽然成本和方式有所区别,但从配合银行资产端投放、缓释流动性压力角度看,相对较为充分。从资金缺口看,一方面央行MLF超量续作能够补充中长期资金,另一方面,财政资金加快使用下,将对11月流动性形成回补。 因此,在央行通过超量续作MLF补充了中长期资金后,短期降准的概率确实小了很多。不过笔者认为后续仍有降准的必要,因为就12月而言,虽然政府债供给压力仍存,但MLF到期压力和余额规模较高,叠加跨年资金需求,预计流动性压力和缺口仍然存在。且从历史上看,为配合政策储备及政策落实,12月降准概率也较大。 综上,短期看,国内政策延续修复态势,但修复斜率较为平坦,稳增长政策仍需发力,货币政策仍有加码必要。同时在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预期等支撑下,债市大概率维持偏强走势。中期看,在一系列稳增长举措落地后,经济修复动能有望增强,债市或承压。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