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遵守一般的大宗商品价格决定机制,当猪肉价格上涨,利润丰厚,吸引资本配置到生猪养殖环节,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提高供给,负反馈降低猪肉价格。而当猪肉价格低迷,也会抑制资本配置到生产环节,最终降低供给,提高价格。在生猪价格的形成机制中,供给端占主导地位,需求端影响相对较小。 而这一轮猪周期呈现出产能调整深度收窄、猪价涨跌速度加快、周期持续时间长度缩短等特征。压栏和二次育肥增多、部分企业盲目扩张、资本、舆论等扰乱生产节奏,是导致本一轮猪周期拉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生猪不同于其他商品,其在通胀中占重要地位,因此以整个经济系统的角度分析,以资本配置为核心,则生猪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通胀,进而影响利率和汇率,影响经济。张五常提出的为了刺激经济,先推高中国通胀到6%,然后等复苏了再调低到4%。而通胀要起来,生猪价格需要配合。但是生猪价格配合,通胀就一定能起来吗? 一、生猪产业链概况 二、猪周期价格的形成机制 四、复盘历次猪周期 四、此轮猪周期失灵了吗? 五、猪周期与通胀 生猪产业概况 生猪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过去中国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二十年前,很多农村孩子都是靠着爹妈养猪来交费用完成学业,走向城市,一根扁担挑出一个大学生,70、80后的这一代人对此或许并不陌生。80年代的城镇化率尚只有20%,人口结构以农民为主,大部份以养猪为生。 早年,在那个没有资本参与的年代,生猪周期相对较为温和。后来随着产业资本的不断介入,零散养殖户开始逐步退出,这也加大了生猪周期的波动幅度。 2005年以前,我国生猪养殖场户数量曾在1亿以上,但此后开始逐渐减少,到2008年,总量已降至8200万左右,其中年出栏1-49头的养殖场户高达8000万户,而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猪场全国仅有50家,这一年,行业老大牧原年出栏量不过22万头。到2023年,全国养殖场户数量缩减至1900万家,不到20年的时间,超过8000万散户消失。 散户退出之后,当前生猪养殖产业集团占主导地位,这些企业主要采用自繁自养以及“公司+农户”两种模式,牧原股份为自繁自养模式的代表,温氏股份为“公司+农户”模式的代表。 从产业链来看,生猪养殖企业处在产业链中游,上游的饲料企业和兽药企业向生猪养殖企业提供必要的原材料;中游的生猪养殖企业通过自有的配种体系培育所需要的仔猪,随后将仔猪育肥成商品猪出售给下游企业;下游的屠宰加工企业将生猪屠宰后加工为各种肉制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使用。 虽然中国的生猪产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但相比于欧美养猪产业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国内能繁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仅为20头,散户远不到20,是生猪主要生产国最低,美国PSY为25.5头,丹麦PSY高达40头,差异显著。此外,我国规模养殖、散户养殖每生产50kg生猪的饲料投入均值分别为130.02、131.98kg,而美国为90.18kg,耗料高出美国44.18%。 猪周期的形成机制 猪周期是生猪生产和猪肉销售过程中的价格周期性波动的现象。实际上,猪周期也遵守价格一般的大宗商品价格决定机制。当猪肉价格上涨,利润丰厚,自然会吸引资本配置到生猪养殖环节,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提高供给,降低猪肉价格。而当猪肉价格低迷,也会抑制资本配置到生产环节,最终降低供给,提高价格。在生猪价格的形成机制中,供给端占主导地位,需求端影响相对较小。 当猪肉供给量增加时,市场上猪肉供求比增大,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根据供求价格理论,此时猪肉的市场价格下降,造成养殖户收获的养殖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行情低迷时,散户养殖甚至会提前退出。 这种情况下,受到价格下降,供给过剩的市场信息,生猪行业总体上会减少能繁母猪补栏,由于能繁母猪每一年都有一定的自然淘汰比例,当母猪补栏少于母猪淘汰时,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进而降低来年的生猪出栏量,市场上猪肉供给减少,供求比下降,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整个供给反馈回路呈现负反馈形式。 如果更为严谨地讨论这一问题,猪肉的需求对猪肉价格也存在反馈左右。反馈路径如下:猪肉需求量→-猪肉供求比→+猪肉价格→-人均猪肉消费量→+猪肉需求量。也就是当猪肉需求量增加时,市场上猪肉供求比减小,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根据供求价格理论,此时猪肉市场价格上涨,居民相应减少猪肉消费量,使总的猪肉需求量下降,整个需求反馈回路呈现负反馈形式。 所以建立完整的生猪价格跟踪预测体系需要了解如下产业链的情况。供给端,生猪供应链上游,即生猪养殖的饲养原料供应,主要为玉米,其在猪饲料成分中约占65%的比例。生猪养殖环节,主要从生猪存栏量的变化,价格变化对能繁母猪补栏的影响来分析生猪出栏情况的原因。需求端主要从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人口增长率,生猪需求收入弹性等因素对生猪需求量增长进行分析。 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散判断猪周期走势的重要指标。猪肉供给与能繁母猪存栏存在以下关系:猪肉供给=能繁母猪存栏量×PSY×全程存活率×生猪出栏均重×屠宰出肉率。PSY值是指,每头母猪每年能提供断奶仔猪的数量。牧原股份的PSY值在27左右,温氏21左右,散户远低于20。全程存活率一般在85%左右,而生猪出栏均重约为125KG,屠宰出肉率在72%至80%左右,均值为76%。 照此测算,一头能繁母猪一年中对于猪肉供给的影响大约在1600KG左右,能繁母猪的数量和猪肉供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乘数关系,能繁母猪数量的波动将会被大幅度放大,造成猪肉供给的剧烈波动。 复盘历次猪周期 2000年以来,我国生猪及猪肉市场价格已经经历了5 轮完整的“猪周期”。当前,正处在第 6 轮“猪周期”波动过程中。 2009年至2014年这一轮猪周期的生猪供给受到的外生干扰整体较小,属于由内生供需因素驱动的经典猪周期。下行周期期间,尽管商务部等国家机构为了稳定猪肉价格,开启了冻猪肉收储计划,短期内提振了猪肉价格,但是并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供给过剩的局面。实际上,从历次周期复盘来看,国家的冻猪肉收储计划都无法改变产业趋势! 2014年至2018年的猪周期。这轮猪上行周期受到环保政策所推动,大量散户退出市场,供给持续下降,下行周期在非洲猪瘟影响下完成筑底。猪肉价格从2014年5月一路上行至2016年的6月,其中2015年上半年爆发的猪丹毒疫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随着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大企业养殖效率提升,出栏生猪体重大幅增加,猪肉供给持续增加,过剩的猪肉供给又导致猪肉价格一路走低。 2018年至2021年的超级猪周期。从外部因素看,这轮猪周期受到非洲猪瘟、环保限产政策、规模化养殖、新冠疫情、粮食价格暴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非洲猪瘟对于能繁母猪和商品猪的毁灭性打击是这次周期的决定性因素。 2019年能繁母猪数量从猪瘟前的3300万头直接跌落至1900万头,产能的严重不足导致了猪肉价格的急速飙升。为了扩大产能,稳产保供,部分地区将二元、甚至三元育肥猪留作种用;国家六部委也相继发文,从猪场建设用地、融资、产能调控、期货、保险、活体抵押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支持生猪发展。 在此背景下,2022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上升到4390万头,超出2021年《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设定的4100万头(2023年修订方案拟调整为3900万头)。对应的生猪价格于2020年2月达到历史最高点,之后振荡下行。至2023年10月,商品猪市价在15元/kg左右徘徊,接近7∶1的猪粮比平衡点,预示我国生猪产能基本饱和,猪肉供给充足。 此轮猪周期失灵了吗? 12月以来生猪价格加速下行,猪价似乎丢失了原有的弹性,仍未出现强有力的反弹,难道此轮猪周期失灵了吗? 由于生猪价格的持续下行,目前整个行业大部份企业都陷入了亏损的窘境。根据Mysteel农产品行业监测数据,2023年前11个月,养殖端标猪自繁自养亏损在138元/头;外购仔猪亏损亦高达282元/头,年内无明显盈利阶段。 图:2016-2023年生猪产业自繁自养利润 从相关上市公司披露的成本来看,除了牧原股份三季度实现阶段性盈利外,绝大多数养殖公司今年已经连续亏损三个季度。行业大面积亏损的背景下,供给端产能的去化速度却较为缓慢。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10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210万头,为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2.7%。年初,以上存栏量为4367万头,相当于全年产能减少不足4%,仍然高于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 这轮行业超长的亏损底对上市猪企的现金流考验巨大,三季度上市猪企平均资产负债率上升至64%,达到历史最高,主动负债或被动负债均有所增长。仅牧原股份与温氏股份的负债率环比下滑。 这一轮“猪周期”呈现出产能调整“深度”收窄、猪价涨跌“速度”加快、周期持续时间“长度”缩短等特征。压栏和二次育肥增多、部分企业盲目扩张、资本、舆论等扰乱生产节奏,是导致新一轮“猪周期”异常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中能繁母猪增减变动幅度明显收窄,存栏量始终保持在2021 年9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所确定的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之上。 猪周期与通胀 生猪不同于其他商品,其在通胀中占重要地位,因此以整个经济系统的角度分析,以资本配置为核心,则生猪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通胀,进而影响利率和汇率,影响经济。 过去10年,猪肉占CPI的权重约在1.5%-5%之间波动,单猪肉这一细分,就相当于“衣着”或“其他用品及服务”整个分项的权重,可谓是“举足轻重”。当前从货币视角来看,国内政策持续宽松,货币供应增速持续处于高位,但这并未引发通胀,反而导致了非典型通缩。 最近不少“智库”,“国师”都在对当下经济经济政策建言,以余永定,张五常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一致力推财政、货币宽松,加大刺激,推升通胀。张五常提出的为了刺激经济,先推高中国通胀到6%,然后等复苏了再调低到4%。 而通胀要起来,生猪价格需要配合。但是生猪价格配合,通胀就一定能起来吗?通缩/通胀是可以随便调控的吗?当初日本何尝不想走出通缩?日本财政货币两边努力,QE放水,最终还是靠几十年来时间消化。 天量宽松并不一定带来通胀,当初联储的QE利率最低降至0,但是并未出现明显的高通胀。一个反面例子便证伪了主流的看法。实际上,中国的房地产资产泡沫产生了巨大的通缩力量,抵消了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胀力量。 而现在政府重心仍在地产,试图通过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托底经济,无暇顾及居民端,短期居民现金流依然难以缓解。由此,结论很简单,CPI物价水平可能会起来,但是中短期的居民收入通缩压力依然存在。 很多人将中国的衰退与日本相比较,但是中国的通缩与日本不同。中国的货币政策的空间被本币汇率制约,日本资产泡沫破裂时,日元处于持续升值状态,从1990年到1995年日元是升值的,这给日本央行留出了很大的宽松空间,可以用货币宽松应对通缩。 中国的情况相对复杂,目前人民币仍有压力,央行想要稳地产与稳汇率之间尽量平衡。至于未来是否会出现通缩风险,通胀到底会不会来,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