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头条附属

九专家会诊世界经济走向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07-26 14:43:13 来源:投资者报

樊纲 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我不认为会产生二次探底。现在这些问题都是整个金融危机后续的问题,美国经济继续高额的赤字,消费不景气,就业也非常低迷,它又进行了金融改革,金融改革一定会使它的杠杆率缩短,附带率降低,这时回到正常情况,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调整,但这些调整不会说是又产生过度下滑的趋势。但是它确实会使欧美经济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泡沫之后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我现在称它为欧美经济的日本化。也就是说,危机现在并没有过去。

(注记者采自BTV财经大型电视论坛《点击年关键·2010中国经济半年报》)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博士生导师

中国金融危机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不会出现二次探底的情况。从2008年四季度到今年的第一季度,是中国应对本次危机的周期调整环节。下一阶段才是中国真正进入结构调整的重要时间段。在后危机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一味地追求出口已远远不够,中国市场急需内部需求的大大提高来中和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冲击。因此,将下阶段的重心放到对中国内需的刺激上,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潘向东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海外经济体不会二次探底,但存在二次回落。理由一,各国经济普遍面临“去政府化”的考验,由于政府刺激计划只是短期应急的权宜之计,财政赤字及债务的压力决定了其不可能长期实行刺激政策;其二,海外主要发达国家金融和私营部门的“去杠杆化进程”尚未结束,欧洲主权债务风险依然阴云不散,并且欧债问题还有继续恶化市场情绪的可能;其三,当前西方国家政府削减开支对于复苏基础依然薄弱的经济体而言,有可能导致未来一段时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

汤敏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如果说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的话,对发达国家可能出现的“二次探底”却不得不防,因为今年下半年国际经济形势并不十分看好。由于各种深层次的问题还未解决,一些西方国家经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可能会“二次探底”。中国上半年井喷式的进出口增长也很难持续下去。

陶冬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域首席分析师

全球经济在下半年会出现下滑,但是不会出现两次衰退。今天的情况和十年前大不一样,当时全球的经济增长大部分来自美国,而今天中国一个国家的增长,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三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加上拉美和新兴欧洲国家,新兴国家总增长相当于全球经济总增长的2/3。在危机当中,容易忽略一个事实,目前对世界经济贡献2/3的新兴国家的债务分担,并没有因为经济危机而有过分的上涨。

谢国忠 独立经济学家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确实很大,经济再次衰退风险正是由于全球经济在上轮危机中未能得到较好的调整,而直接原因是由刺激政策引发的经济泡沫。经济在衰退,甚至经历危机的过程,也是市场经济自己调整的过程,但是上轮经济危机并未伴随着人们对于发展方式的反省与纠正,而只是单方面的政府用货币对经济刺激。这样实际上难以使经济真正复苏。而是为未来经济埋下祸根,那就是更加严重的经济泡沫。

董先安 兴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发达经济体复苏力度减弱,但不等同于二次探底。二季度海外经济复苏趋缓,其中与中国内需快速下滑有关,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内需与外需形成反馈。但是,中国内需二季度已到冰点,下半年很可能复苏,将部分提振全球需求,抑制负反馈。欧美复苏力度减弱,加大中国鼓励内需的决心。欧美复苏力度越弱,中国鼓励内需的决心越大。如西部大开发和保障性住房明显提速。

陈露 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 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

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概率较小,首先,在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共同干预下,金融信贷渠道已经逐步恢复正常。恐慌情绪在去年下降到正常水平,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也回复到正常轨道。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今年年内也不会发生变化。其次,在美国占GDP七成的消费支出数据在近几个月环比增长。另外,美国还将出台失业保险支持的法案,这将有效地巩固个人收入以及消费支出。

魏凤春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全球包括中国都存在着二次探底的可能,对于中国来讲,更是大概率的事件。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在“康波周期”下行交汇“熊彼特创新周期”空白点发生的,是过度消费而透支未来的必然结果。经济的复苏可以在政府的公共刺激下暂时恢复,当政策刺激的积极效力减弱,并且经济不得不为其不良后果而承担责任时,二次探底是一个必然的逻辑。

责任编辑:刘健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