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视角 >> 产业研究

钢材年报:供需基本面难有改观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3-12-20 11:39:24 来源:永安期货 作者:童柳荫

一、2023年回顾和2024年展望


(一)2023年回顾


全年行情基本处于淡季预期较好,价格偏强,旺季需求不及预期,价格下跌的循环中。年初疫情后市场普遍看好经济前景,且下游的确早于往年复工复产,价格一路走强。但3月初需求突然开始下滑,水泥等高频指标显示需求走弱明显,此时库存主要积累在钢厂端,中下游需求消失,钢厂被迫降价促销,价格一路下跌至5月底,钢厂库存得以出清。之后便进入淡季,开始交易政策预期,且基本面也不再支持进一步大跌,价格稳住之后,中下游来了一波补库,价格震荡反弹至9月中旬,之后又是需求不及预期的现实,价格再次下挫,但本轮负反馈于10月中旬被万亿国债终结,市场信心重新抬升,开始预期新一轮政策刺激,价格便一路走强至当前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现实需求不及预期的压力并没有在今年释放,警惕推移至2024年的风险。


图1:钢材现货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永安期货研究院


(二)2024年展望


根据下文对钢材供需两端的推演,我们认为2024年钢材供需基本面难有好转,钢厂低利润或将继续成为常态,绝对价格的涨跌由原料供给端和终端需求决定。炼焦煤和铁矿大概率都有一定增量,但空间有限,需求增长上限也同样有限,假设需求取上限(2.6%),钢价大概率维持,若需求取下限,钢价则有进一步下行空间,整体来看2024年钢价有震荡小幅下移的可能。


二、供给能力推算


(一)粗钢产能


钢铁产能依然不是瓶颈。在今年钢材需求高增长背景下,截至12月8日,钢联统计的247家钢铁企业高炉产能利用率年度均值89%,接近2020年峰值水平,但87家独立电弧炉钢厂产能利用率49.6%,远低于往年水平。因此钢材产量的天花板更多来自原料供给端。


图2:钢铁企业产能利用率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永安期货研究院


(二)原料供给能力


1、炼焦煤


炼焦煤供给能力大增。2023年1-10月我国炼焦精煤累计产量4.09亿吨,同比增加196万吨,增幅0.48%;1-10月累计进口炼焦煤5167万吨,同比增加2903万吨,增幅56.18%。预计全年国内炼焦煤产量达到4.94亿吨,进口炼焦煤达到9975万吨,二者累计同比增加3823万吨,增幅6.9%。


图3:炼焦煤供给



数据来源:Wind,海关总署,永安期货研究院


需求同样高增长。截至12月8日,钢联247家钢厂日均铁水产量全年均值239.8万吨,去年同期为228,增幅5.1%。因此2023年炼焦煤供需双旺,供应增速高于需求,库存表现为增加。


炼焦煤在经历了2021和2022年两年的库存去化之后,今年迎来累库。截至12月8日,钢联数据显示,煤矿库存较去年同期下降84.5万吨,降幅29%;16港精煤库存较去年同期增加272万吨,增幅95.4%;全样本独立焦化企业炼焦煤库存较去年同期增加38.9万吨,增幅3.8%;247家钢厂炼焦煤库存较去年同期增加19万吨,增幅2.4%。粗略测算,炼焦煤总库存累计增幅在2%以上。


考虑到蒙煤、国内煤仍有增长空间,2024年炼焦煤供给仍会增长。根据下文我们推算出全年粗钢需求增长空间较为有限,预计2024年炼焦煤继续表现为累库,成本支撑逻辑继续弱化,同时主焦煤结构性紧缺问题或持续存在,价格重心难以回到疫情前水平。


图4:炼焦煤各环节库存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永安期货研究院


2、铁矿


2023年铁矿供应明显增加。截至12月8日,全球铁矿发运量累计14.62亿吨,同比增加4476万吨,增幅3.16%;1-10月国内332家矿山企业铁精粉产量累计2.24亿吨,同比增加550万吨,增幅2.5%。


11月以来,随着普氏指数来到120美金,铁矿供应增幅进一步扩大。11月初至12月上旬,全球铁矿累计发运总量增幅扩大至5.6%;10月国内332家矿山企业铁精粉产量当月同比增幅扩大至17.7%。


截至12月12日,普氏指数全年均价119美金,5月底跌至全年最低价97美金,目前涨至全年最高价138美金。


图5:铁矿供应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永安期货研究院


库存角度看,截至12月15日,铁矿石45港口库存1.16亿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813万吨,降幅13%。2024年预计进口矿和国内矿均有增量,区间为3000-4000万吨,因此若铁水维持2023年水平,2024年年底港口铁矿石库存可达到2022年年底水平,但若铁水有增长,铁矿石库存将难以有效积累。


因此我们预计2024年铁矿石全年均价或有小幅下移,空间不大。


图6:铁矿库存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永安期货研究院


三、需求推算


(一)房地产


2010年以来,本轮房地产下行持续时间最长、幅度最大。如表1所示,2010年以来五项指标均同时转负的只有本轮,仅竣工面积增速在“保交楼”作用下于2023年2月转正,持续时间未创最高值,其他指标持续时间均突破历史最高值。


表1:2010年以来房地产相关指标转负时间统计(均为累计同比转负)



数据:国家统计局,永安期货研究院


本轮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降幅同样突破前几轮。新开工当月同比增速在40%以上的负增长上持续了9个月(2022年4月至2022年12月)。施工面积当月同比增速在40%以上的负增长上持续了7个月。去年房地产政策放松以来,房地产相关数据降幅在今年上半年短暂收窄之后重新步入下行通道,并且截至10月仍未好转。


图7:房地产数据:累计同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永安期货研究院


随着地产数据的大幅走弱,房地产用钢占比快速下降。根据《二十大后房地产领域用钢发展趋势展望》中测算,2022年,全国房地产领域消费钢材约2.42亿吨,占国内钢材消费总量比例约26.3%。考虑到房地产用钢量与施工面积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线性相关性较高,假设2023年房地产用钢量下降8%,对应全年用钢量2.23亿吨,占钢材总消费量大约21%。


考虑到房地产领域已下行时间较长、幅度较大,我们预计2024年降幅会有一定收窄,用钢需求降幅大约在0-5%之间,对用钢材需求减量为0—1100万吨。


(二)基建


涉及到我们钢材消费领域可以将基建及其用钢应用场景分类如下:


第一:交通运输建设:由铁路、公路、民航和水路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第二:能源工程:包括石油勘探开发,发电站建设,原油、天然气运输工程如西气东输工程;


第三:农林牧渔水利业: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和防护林工程建设,以及水库、堤防、灌区建设、水利工程项目如:南水北调工程等。


第四:环境管理和保护、城市公共交通、绿化、污水处理、供水供气等设施建设:包括城市公共汽(电)运营车、公共交通车辆、城市道路、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包括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医学科学研究机构、体育场馆建设等。


根据Mysteel分析,其中交通运输建设和能源工程为基建里主要的用钢下游,分别占比基建总投资的32%和17%。


本轮基建起色受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拉动较大。从近几年增速来看,基建增速于2018至2021年进入低位,2022年再次走强,但绝对增速不及前轮(2013至2017年)。同时增速的结构业余前轮有较大差异,前轮各分项表现均较强,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最强,本轮基建增速内部表现最亮眼的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却表现平平,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速仅在2022年转正,2023年又重新转负,内部分化较大。今年1-10月基建累计增速录得8.2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为24.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11.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为-0.8%。


图8:基建各分项增速(%,2023年为1-10月累计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永安期货研究院


1、交通运输建设领域


道路建设投资内部有分化。公路固定资产投资数额最大,消耗的钢材总量也最大,近几年增速逐步走弱;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其次,2019至2022年均是负增长,2023年1-10月累计增速大幅转正至7.23%;水路固定资产投资数额最小,耗钢量也最小,但增速的波动幅度最大,2020年最高达到570%,2022年又下降至-86%,2023年1-10月累计增速再次回升至26%。


民航持续发展,用钢需求增加。2022年中国机场建设行业市场规模(按民航基本建设)增加至1231亿元。根据头豹研究院研究,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持续扶持及中国本土旅游行业的高速发展,政府支持机场建设行业的政策不断出台,例如“中国制造2025”和“航空强国战略”,吸引了更多资本和企业进入机场建设领域,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中国机场的需求量获得显著提升,中国交通运输部和民用航空局发布相关政策对机场行业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及投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机场建设行业的改建、扩建、新建市场空间扩大,航空旅游行业近年来消费水平呈上升趋势,未来市场发展潜力较大,预计机场建设行业未来五年市场规模将以超过10%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并于2027年达到2523.3亿元人民币。


图9:基建几大重要板块固定资产投资与增速



数据来源:交通部,钢联数据,永安期货研究院


注:2023年数据为1-9月或1-10月累计数据


按照每增加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铁路、公路分别消费钢材3300、1600吨计算,预计2023年铁路、公路建设耗钢量分别为2515和4760万吨;按照每增加1个港口泊位消费钢材2500吨计算,预计2023年水路建设耗钢量250万吨左右(按照2022年数据线性外推),按照每增加1亿元民航固定资产投资消费钢材1000吨计算,预计2023年民航建设耗钢量135万吨。以上合计耗钢7660万吨。


展望2024年,以上总体若按照5-10%的增速测算,可增加耗钢量380至770万吨。


2、能源工程领域


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再创新高。截至10月底新能源发电装机已突破14亿千瓦,达到14.04亿千瓦,同比增长20.8%,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9.9%。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中,太阳能装机占比38%,风电占比29%,核电占比4%。


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的快速发展,带动型钢、板材等需求的增量。2023年1-10月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1.42亿千瓦,占总的新发电装机容量的57%,增速达到145%;风电新增装机容量0.37亿千瓦,占总的新发电装机容量的15%,增速为76%。


根据国电投铝电科技工程公司数据现实,每MW光伏装机量大约使用钢材38万吨,2023年预计新增21.4MW光伏装机量,新增钢材需求813万吨;根据澳大利亚钢铁协会(ASI)2022年数据,每GW陆上风电装机量对应钢材需求量12.4万吨,每GW海上风电装机量对应钢材需求量19.0万吨,预计2023年风电装机钢材需求量842万吨。


若风电和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维持2023年水平,“十四五”新能源装机规划、光伏行业协会规划等均可以达到目标,因此预计2024年风电、光伏行业装机增速很难在高增长背景下进一步提升。


除此之外,今年火电装机容量也逆势增加,1-10月新增装机容量0.44亿千瓦,占总的新发电装机容量的17%,增速为60%。预计全年火电新增装机耗钢量为120万吨。考虑到2023年增长的高基数,以及政策端碳达峰的推进,预计2024年火电新增装机增速很难进一步提高,2024年火电耗钢量或有进一步下降,预计降至100万吨左右。


图10:主要发电装机新增设备与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Wind,永安期货研究院


根据以上测算,2023年风电、光伏、火电新增装机带来的钢材消费量为1775万吨左右,2024年或降至1500万吨附近水平。


综上,2023年基建领域大致耗钢2.4亿吨,2024年需求增量大致在700至1100万吨之间。


(三)制造业


2023全年制造业用钢需求大致5.2亿吨,占比总需求的48.6%左右。除了房地产、基建、直接出口外,剩余粗钢消费我们均归为制造业。


2023年制造业表现良好。1—10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2%,增速与前三季度持平,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3.3个百分点。其中用钢量较高的细分行业中表现较为亮眼的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6.6%)、汽车制造业(18.7%)和专用设备制造业(10.7%),三者增速较前三季度分别下降1.5、下降1.7和增加2.5个百分点。


图11:制造业投资增长结构



数据来源:Wind,国家统计局,永安期货研究院


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加4.1%,增速与前三季度相比增加0.1个百分点。其中用钢量较高的细分行业中表现较为亮眼的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3.6%)、汽车制造业(11.3%)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6.3%),三者增速较前三季度分别下降0.5、下降0.1和增加0.4个百分点。


图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行业



数据来源:wind,国家统计局,永安期货研究院


1、电气机械


中国的电气机械产业链上游为零部件,包括电子元器件、钢材、有色金属、轴承、绝缘材料、仪器仪表等;中游为各类电气机械,包括变压器、电线电缆、互感器、整流器、晶闸管、断路器、电容器、电动机、发电机等;下游应用于火力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核能发电等领域。因此该行业工业增加值与上文提到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合,2024年高增长大概率难以持续。预计2023年机械行业用钢量大致在2.1亿吨左右,增长1000万吨,2024年用钢增长空间或下降至500万吨左右。


2、汽车


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维持强劲增长。1-10月,我国生产汽车2402万辆,同比增长8.0%。其中,乘用车产量2073万辆,同比增长6.0%;商用车产量329万辆同比增长22.1%。新能源汽车产量735万辆,同比增长33.9%,市场占有率达到30.4%。


主要贡献来自出口的高增长。2021年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汽车出口领军者。在全球汽车市场回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由于供应短缺导致供需缺口较大,而中国汽车产业链体现出较强的韧性,中国汽车出口量实现强劲增长,2021年和2022年同比增速分别为102%和55%。进入2023年,基于中国电动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自主品牌的强产品力和供应链优势开始显现,海外竞争力增强,前10月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424万辆,同比增长58%,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2023年汽车出口主要市场来自俄罗斯、欧盟、其他一带一路国家这三个区域。其中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市场。2023年1-10月中国对俄罗斯汽车出口73.6万辆,同比增长489%,10月出口9.7万万辆,同比增长425%。


我国对俄罗斯出口高增长的主要原因,除了与俄乌冲突后我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替代有关外,也与俄罗斯本国汽车产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有关。考虑到当前俄罗斯汽车销量仍未恢复到冲突前水平,预计明年我国汽车出口至俄罗斯的数量仍是高增长。


同时2023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简称“欧委会”)发布通知,对原产于中国的新型电池电动汽车进口产品启动反补贴调查。


出口的高基数叠加贸易限制升级可能对明年汽车出口增长产生影响,预计2024年汽车出口增幅降至20%附近,从2023年的530万辆增加至636万辆。


2023年我国国内汽车消费差强人意。1-10月我国国内汽车销量合计2005万辆左右,同比仅增长2.7%。分项来看,1-11月,乘用车国内销量1955.2万辆,同比增长2.7%;1-10月商用车国内销量实现239万台,同比增长9%。预计2023年全年国内汽车销量2440万辆左右。


对比2019年以来国内汽车销量数据,2023年表现相对亮眼。2019至2022年国内汽车销量同比增幅分别为-8.51%、-1.85%、-0.11%和-2.07%。今年国内汽车消费增速在低基数+疫后需求恢复+汽车消费政策支持的多重作用下由负转正,2024年或难有继续增长的空间。


因此2024年汽车销量的增加或继续依赖于出口,预计2023年-2024年汽车总销量分别为2972、3078万辆,同比增幅分别为10.7%和3.6%,用钢量分别增加580万吨和215万吨。


图13:汽车产销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Wind,永安期货研究院


3、家电


1-10月,家电行业三大白电产品产量均保持较高增长,但增速有所回落。其中,冰箱产量7997万台,同比增长14.1%;空调产量20739万台,同比增长12.4%;洗衣机产量8501万台同比增长20.1%。家电产品出口量累计同比增长8.4%。10月,冰箱同比增长20.3%,洗衣机增长14.5%,空调下降0.5%。家电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21.8%,继续保持大幅增长。


图14:主要用钢家电产量累计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永安期货研究院


按照Mysteel测算,家电产品中大家电占行业耗钢量约90%,小家电约占10%。按照每台空调用钢30千克,每台冰箱用34千克,每台洗衣机21千克计算,这3种主力产品耗钢量约占整个家电行业的80%。其中,空调、冰箱、洗衣机分别占家电行业用钢量的40%、26%、14%。预计2023年空调产量25006万台,用钢750万吨,2023年增加83万吨;冰箱9886万台,用钢336万吨,2023年增加47万吨;洗衣机10991万台,用钢231万吨,2023年增加40万吨。


2023年家电行业合计耗钢量1646万吨左右,同比增加204万吨,增幅14.2%。预计2024年增速略有回落,降至10%或以下增速,带来用钢需求增加空间在165万吨以下水平。


4、造船


2023年造船行业维持高增长。1-10月,我国船舶行业三大指标均有较大幅度回升,造船完工量345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0%;承接新船订单610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3.3%;10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338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8.1%。


当前全球船舶行业大周期复苏,扩张需求+替换需求共振。一方面周期将至,船舶行业二十年一周期,2021年海运景气度回升明显。另一方面格局优化,全球产能基本出清,世界造船看中国。目前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占全球造船市场份额50%,国内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22年我国有6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前10强。预计2024年继续维持高增长,同时考虑到船厂产能有限,预计造船完工增速或有一定下滑。


根据卓创资讯造船用材料计算模型,预计2023年造船的直接用钢量约为1450万吨,同比上升约3.6%,2024年造船的用钢量约为1150万吨,同比有所减少,而今年造船数据好转带来的影响大约从2025年开始释放,在2026年达到峰值约为2200万吨,与2022年相比将增加约57.1%。


5、集装箱


2023年集装箱行业表现偏弱。1-10月,我国集装箱产量7645万立方米,同比下降46.7%,降幅较1-9月收窄3.2个百分点,出口量同比下降38.2%。10月,我国集装箱产量847万立方米,同比上升11.3%,月度产量在连续19个月下降后首次出现回升,出口量同比上升8.1%。


集装箱产量与中美库存周期高度相关。如下图所示,2022年以来中美处于持续去库过程中,全球贸易较2021年锐减,我国集装箱产量也随之大幅下滑。2022-2023年集装箱产量的颓势除了与新增需求低迷有关,也与2021年超卖有关,目前集装箱库存依然处于偏高水平。根据Drewry预计,既2023年全球贸易同比下滑0.2%后,2024年以后有望稳步复苏,其中2024年可以实现2%的正增长,因此2024年我国集装箱产量有望触底回升,但考虑到产成品库存依然较高,预计增速空间有限。根据长江证券的乐观估计,预计2023年全球集装箱销量约175万TEU,2024年有望达到318万TEU,同比增加143万TEU,其中有100万TEU的库存有待消化,因此产量仅最多增长43万TEU,增幅25%左右。假设中国集装箱产量同步增长25%,2023、2024年用钢量分别为669和836万吨,2024年用钢需求增量为167万吨。


图15:集装箱产量与中美库存周期密切相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美国商务部普查局,永安期货研究院


6、库存周期


库存周期角度看。2010年以来共经历了2轮完整的库存周期:


第一轮:工业企业原材料库存下行从2012年年初至2016年2月,历时50个月。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为库存上升期,历时20个月。


第二轮:工业企业原材料库存下行从2017年10月至2020年5月,历时31个月。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为库存上升期,历时18个月。


第三轮:工业企业原材料库存下行从2021年11月至今为25个月,本轮库存下行时间远不及前两轮,按照时间推算,本轮库存周期的真正启动最早大概率要等到2024年3-4季度。


图16:国内工业企业库存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永安期货研究院


(四)进出口


1-11月我国钢材直接净出口累计7649万吨,同比增加2431万吨,增幅46.6%。其中11月当月净出口739.1万吨,同比增加255万吨(增幅52.8%)。预计全年钢材直接出口8370万吨附近,占比全国粗钢需求的7.8%。


图17:钢材直接出口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钢联数据,永安期货研究院


出口增加量绝对值排名前六的国家依次是越南、韩国、阿联酋、土耳其、印度、巴西,前10月分别累计增加270、187、137、135、104、98万吨,贡献出口增加量总和的49.0%。


假设全球粗钢产量等于需求,1-10月全球累计粗钢产量仅同比增加0.2%,需求表现并不好,因此国内出口亮眼并非源于海外总需求的增加,而是低成本优势(炼焦煤低于海外)+需求替代(俄乌冲突带来的需求转移)+“买单出口”的窗口以及其他复杂的经济因素。


我们预计2024年海外钢材需求仍是负增长。其中贡献需求增量的国家和地区依然是印度、以阿联酋为代表的中东地区、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但仍然无法弥补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减量。


2024年中国出口钢材数量很难在高基数+海外环境偏差+“买单出口”随时有可能被叫停的风险下继续增长,最乐观的情况大概是维持今年的基数,更大概率是下降,保守估计下降至全年7000万吨附近。


(五)小结


综上,2023年国内钢材消费继续呈现经济“新常态”特征,即基建、房地产等行业用钢量占比的继续下滑,同时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新兴产业用钢量占比的提升。正是由于国内钢材需求的疲弱,又逢“买单出口”窗口的打开,以及低价炼焦煤优势,我国钢材直接出口表现亮眼。总体而言,国内新型制造业和出口是贡献年内钢材需求的主要两个方向。


展望2024年,房地产有继续下行的风险,基建在政策支持下有望继续贡献正增长,制造业用钢需求在高基数作用下增长速度有望放缓,出口同样面临下行风险。


如下表,我们推算2024年需求增长空间在-0.4%至2.2%之间,即使下半年制造业开启补库,增加3天的库存可以带来钢材需求427万吨的增幅,全年需求累计增长上限2792万吨,幅度上移至2.6%,仍然远低于今年近5%的增长,其中补库周期的启动大概率要等到明年下半年。


表2:2024年钢材需求推测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永安研究院


四、风险点


原料供给端超预期大幅收缩、需求超预期增长(上行风险);经济下滑超预期(下行风险)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