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管层鼓励以及公募市场快速发展的双重助推下,2020年初至今,券结基金(通过证券公司进行资金结算的基金)存量规模从652.92亿元增长至7300亿元,四年多的时间内,规模增长超10倍。 “券结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政策面因素积极推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主任叶小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监管层支持券结模式的举措不断。例如,助推老产品转换为券商结算业务模式,也助推新产品采用券商结算业务模式,从而享受豁免佣金分配比例上限的政策优惠,为券结基金注入利好。 分佣模式改变 撑开券结底层入口 所谓券结模式,是指基金公司委托券商开设资金账户,完成基金产品的交易与清算,券商作为结算交收主体全程参与基金的交易、托管及结算过程。券结模式下,券商不再只担任通道角色,而是成为结算交收的主体,可全程参与基金的交易、托管及结算,延长业务链。 2017年券结模式启动试点,2019年初由试点转为常规业务,近年来,券结基金发行不断增多。Wind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共有257只券结模式公募基金成立,发行规模合计达1400亿元。 政策的完善进一步推动券结模式发展,券结模式下,券商可豁免佣金分仓比例的限额,单家券商可获得100%的交易佣金。2023年12月8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管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提到,一家基金管理人通过一家证券公司进行证券交易的年交易佣金总额,不得超过其当年所有基金证券交易佣金总额的15%。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管理规模合计未达到10亿元人民币的基金管理人,不受前款比例限制,但通过一家证券公司进行证券交易的年交易佣金总额,不得超过其当年所有基金证券交易佣金总额的30%。基金管理人管理的采用券商交易模式的基金,原则上不适用上述规定。 此后,券结模式的市场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国泰君安基金研究首席分析师孙雨表示:“上述规定改变了分佣模式,撑开了券结底层入口,在有限的渠道资源下,开展券结业务模式的重要性大幅提升,券结模式有望迎来业务发展的黄金期。” 当前,采用券结模式的基金公司逐步增多。近期,鹏华基金、诺德基金、诺安基金等多家基金宣布旗下基金产品由托管人结算模式转换为券结模式。方正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曹柳龙表示:“近年来,券商渠道影响力持续提升,券结基金逐步扩容。随着券结模式优化及券商渠道影响力继续强化,更多基金公司产品有望转向券结模式。” 从存量情况来看,2020年初时,券结基金的数量与规模分别为117只、652.92亿元。截至2024年1月10日,券结基金的数量与规模分别为947只和7300亿元,占据全部公募基金规模的比重约2.6%。也就是说,四年多的时间里券结基金规模增幅超10倍。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券结模式对基金管理人和券商均可带来一定积极影响。对于券商而言,券结模式不受佣金分配比例的限制;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券结模式下,券商与基金深度绑定,券商代销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做大基金产品规模。” 券结模式下 券商、公募实现“双赢” “券结模式有利于基金公司更加深度地绑定券商,而且在这种模式下,券商会加大对于券结产品的布局和资源投入,有利于提升产品的规模。对于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券结模式相对于银行渠道更有优势,是一个更具可行性的选择。此外,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券结模式的资金占用成本较低,具备费用上的优势,因此基金公司也有加大布局力度的动力。”叶小杰表示。 目前,布局券结基金的基金管理人以中小型机构为主,同时部分大型机构也开始有所行动。对此,易观千帆金融分析师夏雨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券结模式让券商更多参与公募基金交易的流程,得到的佣金也更高。对基金公司而言,这一模式提供了新的合作思路和更多产品销售的渠道。对于中小规模的基金与券商而言,券结模式能够更好地绑定合作关系,有利于产品的销售、管理、售后、运营;但对于大型券商、基金而言,这一模式目前还只能作为选项,要成为主流选择,还需政策和市场的进一步推动。” 中金公司非银及金融科技团队认为,基金公司层面,通过券结产品绑定重点渠道,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投放、产品的长期保有和规模增长,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与维系渠道客户;券商层面,既可通过提升基金销量并持续做大保有规模来获取佣金收入,亦可在券商财富转型背景下,通过同优质公募机构的深度合作来应对日益激烈的渠道竞争。 不过,现阶段券结模式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孙雨认为,首先,目前头部基金管理人参与度仍较低,贡献交易佣金尚有限;其次,券结产品在优选环节存在不足;另外,券结模式对券商一站式服务和资源协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券商买方投顾的培育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