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次收储回顾 政府猪肉储备是重要民生商品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生猪和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重要政策工具,收储政策以猪粮比为主,再因时制宜调整预警指标及具体标准,完善调节机制,提升储备调控能力。 复盘历次收储计划,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时间上,收储时间一般在每年3月以后,年内猪价相对低迷的淡季节点。 2、规模上,近年来单次收储规模在0.5—4万吨之间,年度收储规模在10—52万吨之间,2022年累积收储51.8万吨,仅占国内猪肉表观消费量约6000万吨的1%不到。 3、效果上,收储意在减缓猪价下跌和提振猪价,稳定行业的信心,我们认为收储对猪价的影响更多是渐进式的,单次收储对猪价提振有限。 二、收储政策影响分析 (1)收储政策对基本面影响有限,更多的是通过释放收储信号影响市场情绪历年我国储备肉占比较低,21年连续收储四次左右,共7.25万吨,占全年猪肉产量不足一个百分点。一般情况下,猪肉收储的作用更多地是在于防止猪价的过快下跌,或者是防止猪价出现深跌,而想要实现猪价的反弹和上涨,还是回归市场供需的变化。 (2)政策响应时间以及后续动作或影响预期引导效果由于市场变化较快,收储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可能需要持续较长时间,从发现市场剧烈波动到做出收储决策,往往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存在一定滞后性。从以往收储节奏可以看到,单次的收储后,市场是不会立即反转的,只有经历多轮数次的收储,才能实现价格的反弹,这之后收储的条件消失,自然不必收储。 (3)时间点上看,旺季收储意在稳定市场信心,以有效“托市”。 从以往收储公布时间来看,多集中于淡季,此次发改委选择在旺季释放收储政策信号,表明其合理平滑猪周期波动、保供稳价决心。考虑今年整体供应仍偏充裕,春节前有可能会成为部分集团猪场年底冲刺出栏的重要时间,加上大量冻品库存可能存在集中抛货压力,极有可能掣肘猪价的上涨空间。或出于以上因素,政府选择在旺季前夕释放收储政策信号,实施逆周期调节。 (4)如何理解轮储? 轮换和收储是两码事。库存轮换是管理库存冻品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使库内冻肉始终保持新鲜可用,避免因达到或超过保质期带来损失。 轮换一般轮出数量等于收储数量,在数量上保持平衡,因此一般对市场影响不大。收储则是单方面将市场中的冻肉纳入国库,通过减少市场中的流通量来引导预期。 轮换对市场没有影响?一般来说,因为轮入轮出数量相等,轮换对市场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市场处于流通不畅、临期冻品较多的情况,那么冻品的出库端可能对市场形成更大压力;相反,如果市场处于供应紧缺的情况,鲜品需求已经挤占入库需求,这时轮入端可能加剧市场矛盾。换句话说,轮换可能加剧短期的市场矛盾。 三、展望未来猪价表现 (1)中长期供给主要判断依据:能繁母猪 第三方机构统计能繁母猪存栏继续去化,环比下降速度出现分化。钢联、卓创口径去化速度加速,各机构能繁存栏变化情况如下:官方12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0.38% (11月为-1.24%);涌益12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0.84%(11月为-1.57%);钢联12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2.09%(11月为-1.92%);卓创12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1.93%(11月为-1.48%)。 能繁整体去化节奏延续,12月去化速度较预期偏慢,能繁数据推断24年上半年猪价或仍受到较大供给压力,24年三季度后供给压力或有所缓解。 (2)中长期供给主要判断依据:仔猪 第三方机构统计仔猪数据推测出栏或延续增长,从官方样本看,我们目前对应的生猪出栏,已经对应了前期的仔猪生产高峰,且后续仍有增势;从机构数据看,肥猪出栏临近年内最高点,后续略降;从饲料数据看,仔猪料增长幅度不能直接代表仔猪的变化,但至少反映出仔猪整体数量偏多,乃至于春节前后还有第二高峰;从畜牧协会数据看,出栏量年内或将持续降低,预计明年一季度出栏量存在见底回升趋势。各口径仔猪环比变化趋势显示,目前暂未度过出栏量供给最高峰。 (3)短期节奏判断:外购仔猪育肥存在利润情况下仔猪价格出现反弹 短期需求侧承接较强,市场看涨情绪升温,但偏多的供给仍是中期利空因素。从当前节点看,外购仔猪育肥盘面套保已经存在利润,当前积极外购仔猪育肥存在看涨24年下半年后市行情心理。 猪场仔猪成本一般在350-400元,当前仔猪价格快速反弹后已逐渐逼近成本线,未来可能的路径在于,仔猪价格快速反弹后带来的母猪场产能去化进一步放缓,从预期角度看,产能去化放缓可能进一步拉长本轮周期磨底的时间,短期看仔猪价格的快速拉涨不能完全兑现为后市行情的盲目乐观。 当前盘面目前的结构未提供明显的交易空间,假设未来存在预期的崩塌,看涨升水预期崩掉的路径可能是:1、春节前恐慌出栏;2、现实演进猪价持续不及预期,把盘面升水挤出来。总之,短期偏积极的边际变化,可能成为对长周期的误判,交易节奏上也应将短逻辑和长逻辑明确区分开。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