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价格研究

废钢比达50%?突破的还有废钢行业新期望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4-01-30 11:55:28 来源:七禾网 作者:卓创资讯 路文琪

【导语】首钢京唐顺利完成转炉50%大废钢比7炉连浇生产,在当前“双碳”背景下,为钢铁产品向低碳领域拓展提供有效支撑。


近日首钢京唐顺利完成转炉50%大废钢比7炉连浇生产,在低碳炼钢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在保证转炉终点成分稳定的基础上,转炉大废钢比炉次综合金属收得率达到正常水平,转炉冶炼周期稳定可控。首钢京唐转炉废钢比提升至50%可有效降低长流程钢铁生产中的碳排放,在当前“双碳”背景下,为钢铁产品向低碳领域拓展提供有效支撑。


众所周知,废钢铁作为炼钢原料,主要用于转炉中的炼钢添加料和电弧炉的炼钢主料。在转炉炼钢中,钢企利润一般情况下主要用作冷却机,转炉炼钢废钢铁入炉比例一般在7%-26%,而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钢企产能不得新增,若钢材利润出现明显好转,例如2017-2021年,钢企为达到增产目的,将会不断改进炼钢技术提升转炉废钢比,据卓创资讯调研2017-2021年期间,部分钢企转炉废钢比曾达到30%水平,但受制于温控影响,继续提升空间有限。


目前我国钢铁冶炼流程主要包括以铁矿石、焦炭为主原料的高炉-转炉长流程和以废钢为主原料的电炉炼钢短流程,我国钢铁企业以长流程企业为主。近年来国家一直有序引导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一方面电弧炉炼钢原料以废钢为主,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践行双碳理念;另一方面,提高废钢用量,可以有效降低钢企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但是目前钢企转型面临较大困难,一方面前期高炉、转炉投资巨大,钢铁企业置换电炉成本较高,另一方面,高炉、转炉使用周期一般在10-20年,置换为电炉仍需要较长周期。


在此种情况下,若转炉废钢比能突破添加比例极限,同样可以达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随着首钢京唐转炉废钢比的突破提升,若此项技术成熟推广,将很大程度缓解我国钢企结构调整难点,未来长流程钢企可以通过增加废钢用量达到低碳冶炼,与此同时,长流程钢企废钢铁资源竞争力也将大幅提升。而此前,在钢厂高利润的前提下,鱼雷管、混铁炉、钢包预热等技术同样使转炉废钢比达到过40%以上的水平。转炉废钢比的突破性提升,一方面在全三脱流程及预热方面会加大生产成本,同时在冶炼过程中,氮含量控制也存在一定的技术挑战 ;同时,此类技术对废钢质量及堆比重要求较高,目前多数应以自产废钢为主,占有主要供给量的折旧废钢,难以支持冶炼要求,从而对废钢铁的资源供应形成较大挑战。因此综合来看,转炉废钢比的大幅提升,对钢厂生产成本及利润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而此种技术的突破,也将给电炉钢企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钢企转炉废钢比逐渐由7.2%提升至17%左右,而转炉废钢消耗量占比也持续处于60%-77%左右水平,根据卓创资讯预测,2023年我国炼钢废钢铁消耗量2.23亿吨,矿石消耗量13.92亿吨,转炉废钢比在17%左右,预计转炉废钢铁消耗量在1.73亿吨左右,占炼钢废钢总消耗量77%左右,而若我国钢企转炉废钢比提升至50%,由此推算理想状态矿石消耗量或将减少33%约在9.33亿吨左右。当然这只是在理想状态下的推算,后期长流程钢企提升废钢比的主要因素仍是钢材利润,在利润偏低情况下,多数钢企难以突破技术壁垒,因为转炉废钢比达到50%对于炼钢设备、矿石质量以及废钢质量均有高标准要求,成本控制下,多数钢企难以达到标准。


未来相信随着废钢资源量的不断提升以及炼钢技术壁垒的不断突破,我国炼钢企业将逐步推动技术升级,持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大废钢铁的利用,合理充分利用好废钢铁资源,可以同时达到减少对铁矿石的依赖和减少碳排放的双重效果,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废钢使用量的不断提升,一方面表明了钢企对于废钢铁使用的高预期,另一方面也给废钢铁行业带来了新期望。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废钢铁产业将真正建立为产业化、产品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工业化体系,为我国钢铁工业超低排放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开创新格局,做出新贡献。


(卓创资讯 路文琪)

责任编辑:唐正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