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头条

灾情频发“粮仓”紧缩 外资进入中国粮食购销领域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07-29 14:31:45 来源:中新网

中国今年连续突发灾害,粮食问题凸显。更令人忧虑的是,近年来外资渗透进中国粮油领域已经比较深,仅新加坡丰益国际旗下“益海嘉里”就在全国各地建有60多家粮油加工厂,占据中国食用油市场50%的份额。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购销领域究竟是好是坏?有关专家认为,目前多元化收购主体以及外资进入中国粮食的购销环节,短期内能够看到的好处是粮价上涨让农民得利,可避免粮食收购企业一家甚至几家垄断市场,但长期来看对国家和地方的粮食安全都存在一定影响。因为外资企业等多主体进入粮食购销领域后,有可能使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及时掌握粮食库存和购销状况,导致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当前的通胀预期下,部分企业和商人会囤积粮食,然后放出各种信号,像炒作绿豆一样趁机炒高粮食价格,这会对粮食市场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说来大家可能不信,几乎每天在我们的灶台前,餐桌上晃悠的“金龙鱼”、“胡姬花”、“鲁花”、“福临门”等等这些食用油中文名字,绝大多数人估计没有注意到,他们其实还有另外一件华丽的外衣:外资——新加坡丰益国际企业。据记者了解,在国内一些主要产粮地区,粮食储备企业制定收购价格,出现要与国际粮商协商的局面。有关统计表明,目前,仅新加坡丰益国际旗下“益海嘉里”就在全国各地建有60多家粮油加工厂,占据中国食用油市场50%的份额。农业部长韩长赋日前提醒“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并非危言耸听。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外患”之下,“内忧”连连,由于今年连续的旱灾、水灾,也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威胁。对曾饱受吃饭困扰的中国来说,需要始终对粮食安全保持敏感,否则会遭遇“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界质疑。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还有许多事要做。“一个是耕地面积的稳定,第二个是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保证投入和巩固加强,再一个就是在运输和销售等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进行改进,然后就是在提供品种、品质等方面提供进一步保障。”这些,显然并不是中国粮食危机的全部。
  
  灾情频发“粮仓”紧缩
  
  2009年和2010年春季,北方冬麦区和西南地区分别发生历史罕见的大旱,给粮食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巨大威胁。气候变暖极有可能导致未来极端气象灾害的范围、程度和频率加大,频发的旱灾、水灾将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威胁。
  
  麦肯锡公司去年发布了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开展的《从粮仓到旱地——中国华北、东北地区抗旱措施的经济影响评估》报告。这份研究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影响预计将导致干旱问题进一步恶化,中国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保护受到威胁的“粮仓”。
  
  去冬今春,西南地区发生大旱,耕地受旱面积一度达9654万亩,作物受旱709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57万亩。云南省今年小春作物因旱绝收超过1000万亩。2009年,华北主要省区冬春连旱,高峰时全国作物受旱面积达到1.61亿亩,国家防总首次发布了旱灾的红色预警,后来内蒙古和辽宁西北的伏旱和秋旱导致大面积粮食绝收。
  
  “洪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陕、豫等省区一些水利部门干部认为,与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全国性多年持续旱灾相比,北方近几年的旱灾只是区域性和季节性的干旱,但已暴露出旱灾对中国粮食和水源安全的严重威胁。陕西省防汛抗旱办副主任翟大明说,陕西“十年九旱”,旱灾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量的50%以上,2009年全省因旱灾减收粮食 100多万吨。陕西省以2007年为基本年进行评估,如果2020年出现特大旱情,将会有500万人出现吃水困难,粮食产量减少20%左右。
  
  中国的干旱事件几乎年年出现。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公布的数据,1950年至2007年,全国农业平均每年因旱受灾3.26亿亩,年均因旱损失粮食158亿公斤,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损失的 60%以上。与此同时,全国农作物年均因旱损失粮食由20世纪50年代的43.5亿公斤上升到90年代的209.4亿公斤,2000年以来高达300多亿公斤。
  
  此外,今年的水灾也成为重要威胁。入汛以来的第二波强降雨近日再度袭击中国南方地区,长江流域的部分险情甚至堪比1998年大洪灾时期。实际上去年和今春的北旱南涝已重创中国农业收成。官方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江西、湖北、湖南等南方6省农作物遭受强降雨袭击,成灾绝收面积高达57万多公顷,而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逾两成正来自这些受灾地区。
  
  外资“搅浑水”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小麦收购,不仅仅是国内收购主体的竞争,国际四大粮商中的法国路易达孚、新加坡丰益国际旗下的益海嘉里等一些外资企业,也相继进入到中国的粮食收购环节之中。国际粮商此举被业内解读为“掌握国内食用油话语权之后的新一轮跑马圈地”。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丰益国际旗下的益海嘉里,往年主要靠竞拍国有粮库小麦来满足其面粉生产的需要,而今年直接委托主产区的一些私营粮食收购企业、粮食系统改制剥离的粮库等收购主体,代收代储小麦。益海嘉里集团给这些私营粮食收购企业提供资金、价格,完成任务后给以佣金。
  
  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益海嘉里集团仅在山东济宁就投放6亿元收购资金。按这个资金量和当前价格算,他们能收3亿公斤即30万吨粮食。他们的资金量大,而且似乎不计较效益,只注重开拓市场。益海嘉里所委托的收购库点,开出的价格一般比市场价要高,左右市场的影响力极大。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 WILMAR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益海嘉里(中国)集团是ADM在中国扩张的典型代表。继油料产品之后,近年来益海嘉里集团已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开始构建从收储到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经营体系。益海嘉里母公司丰益国际2008年财报显示,益海嘉里在中国已经拥有了9家面粉加工企业。2007年,这个数字还仅为5家,而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12家。

益海嘉里在北京、上海、河南、山东等地的办事机构均拒绝谈论今年在中国的小麦收购信息。该公司称益海嘉里将立足中国,积极参与中国粮油产业建设,发展现代化的中国粮油事业。依靠中国粮食种植优势,设立种业公司发展,从种子的研发、良种的推广、订单种植、订单收购一条完整的链条,提升粮油产品的品质和价值,提高农民收入,为推动中国粮油行业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而据另一家介入中国小麦收购市场的法国路易达孚北京贸易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于2005年8月成立,成为有农业贸易权的第一家外商独资公司。谈起在中国今年的小麦收购,该负责人表示,中国粮食生产是个具有无穷潜力的行业,期待着路易达孚能够持续成长。
  
  高层震动确保安全
  
  据海关数据显示,截止5月份,今年中国累计进口玉米2.35万吨,但是去年同期的进口量还不到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这让很多人未雨绸缪地联想到了大豆的命运。原本中国大豆也是自给自足,但是自从放开了大豆进口之后,低价进口大豆大规模涌入国内市场,众多内资豆油压榨企业陷入困境。国外的粮商借机大举收购中国的豆油企业,中国的大豆市场由此受制于国外资本,逐渐丧失市场话语权。现在玉米进口量大增,一些业内人士担忧玉米会重蹈大豆覆辙。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利用国际粮食稳定国内市场成为越来越多经济体的选择,但是如何保障自己的粮食安全,兼顾国内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同样重要。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和韩国都是粮食进口大国,即便如此,在进口粮食的过程当中,政府仍是主导,商社作为统一进口的窗口,粮食市场并不是完全放开的。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也是在博弈中必须考量的要素。
  
  对进口面逐年扩大(如从美洲进口大豆今年预估提涨一成)的中国而言,大环境更不乐观——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粮食生产已从过剩进入紧缺阶段,库存下降到54天。诚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疾呼的,粮食危机是一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输不起的战争,当前国际粮价上涨对落后地区社会的冲击也会传导到中国。尽管中国粮食已连续6年增产,储备可谓充足,但“内患”、“外忧”齐至,应对稍有不慎,攸关国家战略发展的粮食安全就会身陷危境。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7月9日至11日一连三天考察河南,对当地粮食生产“尤为关心”,走进田间察看玉米长势,并向农民了解产销情况;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7月8日至10日调研山东时,也深入遭受水灾的稻田,询问灾情和育秧等情况。
  
  针对公众比较关注的粮油市场运行问题,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7月19日接受了媒体采访。该负责人表示,总体看,今年上半年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价格基本稳定,国内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今年上半年,国内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保持平稳上涨趋势,小麦、玉米、籼稻(米)价格保持高位运行,粳稻(米)价格涨幅较大,大豆价格继续低迷。据介绍,今年农业生产面临的复杂局面多年未遇,夺取粮食丰收面临的困难问题多年少见。一是今年气候条件极端异常。二是国内物价总体呈上升趋势,通胀压力加大,粮价上涨预期较强。虽然今年下半年国内粮油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国内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国内粮食供求形势不支持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出现大幅波动。

责任编辑:刘健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