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视角 >> 产业研究

瓶片:两大传统内需展望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4-04-16 11:22:45 来源:永安期货

1.当下供需格局


近两年来,在前期行业高景气度催化下,聚酯瓶片投产速度加快,成为了聚酯下游的扩张主力。尤其是经过2023年以来的产能大扩张,当前国内聚酯瓶片的产能已经达到1726万吨,占聚酯总产能的比例进一步提升到了21.4%。


图1:瓶片产能与产量增速(万吨)

资料来源:CCF,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相比于产能端的快速扩张,可以看到瓶片实际产量增速难以同步提升。实际上若进一步对比瓶片社会库存变化,不难发现整个行业运行压力加剧明显,这背后隐含的是难以匹配产能增速的需求增长水平。


但若我们抛开供应端的天量投产,单单回顾过去几年的需求端情况,可以发现瓶片整体需求增速表现实际上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2021年在内需与出口的共振下,单年度需求增速高达29.2%,而过去5年瓶片需求复合增速也同样达到了9.2%。


图2:瓶片需求增速(万吨)

资料来源:CCF,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细分来看,出口得益于国内的绝对产能与成本优势,在过去实现了全球出口份额的快速提升;内需则主要分为软饮料、片材和油脂三个包装领域,其中高达65%的瓶片用于软饮料包装,5%的瓶片用于油脂包装,其他30%需求主要来源于片材及其他方面。


图3:瓶片内需结构

资料来源:CCF,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考虑到当下瓶片行业在聚酯下游中重要性不断提升而又进入了相对过剩阶段,行业未来供需格局的变化愈发成为了重要关注点。因此,本文主要从传统内需出发,展望软饮料、油脂两大领域未来的发展情况。


2.内需展望


2.1 软饮料包装


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软饮料市场规模为6372亿元,同比上升4.19%。可以看到在居民收入和城镇化率增速逐渐放缓的大背景下,我国软饮料市场规模增速近年来稳定在4%-5%左右(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波动)。


图4:软饮料市场规模(亿元)

资料来源:Euromonitor,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若对比与瓶片消费更加相关的产量数据,可以看到整体市场规模变化水平基本一致(统计局口径调整导致绝对量与同比劈叉,参考同比为主)。其中,2020年软饮料市场产量下滑较为明显,疫情逐渐恢复后,软饮料产量在2021年重新实现小幅正增长。


图5:软饮料产量(万吨)

资料来源:Wind,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细分结构来看,包装水占据了软饮料行业最大的市场份额,而我国以农夫山泉、怡宝等品牌为代表的包装水瓶材料均是使用瓶级PET为主。进一步对比2018年和2023年的结构变化,可以发现近年来的产量增长贡献来自于主要包装水、碳酸饮料以及能量饮料,相比之下果汁、即饮茶市场份额受到了一定挤压。


图6:软饮料细分品类占比

资料来源:Euromonitor,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参考日本经验,未来国内软饮料市场或进入长周期的增速放缓阶段,而之所以仍有小幅度的增长,主要贡献来自于细分品类的发展,例如以“健康化”为代表的无糖气泡水、无糖碳酸饮料等产品。


根据广发证券援引的日本清凉饮料协会数据,1955-2022年日本软饮料产量由不到100万吨增长至2272.5万吨,复合增速4.8%,而2012-2022年复合增速仅为1.4%。除此之外,无糖化成为了日本软饮料市场发展的最大趋势。根据伊藤园财报,1980-2022年日本无糖饮料销售额占饮料总销售额的比例由1%上升至55%。“健康化”理念带动下的品类裂变成为了支撑软饮料市场持续增长的一大重要因素,而国内软饮料市场同样有望复刻这一趋势。


图7:日本软饮料市场发展

资料来源:日本清凉饮料协会,广发证券,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图8:日本无糖饮料销售额占比

资料来源:伊藤园财报,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对比整体行业增速的放缓,过去几年国内无糖软饮料正处于高增阶段,但占比仍仅有5%的水平,而机构预计到2028年这一市场复合增速仍将维持在11%附近,进而实现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提升。


图9:国内无糖软饮料市场规模(亿元)

资料来源:QYResearch,海通证券,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细分无糖饮料市场来说,气泡水以及无糖碳酸饮料是其中两大代表分支品类。美国、日本、欧洲等包装水市场中,除高端矿泉水占比高外,另一个特点是细分产品丰富。我国的包装水以静态瓶装水为主,即无气泡无味的纯净水、天然水和矿泉水。在其他包装水产品中,气泡水在保留气泡口感的同时符合低糖低热量的健康诉求,是碳酸饮料理想的替代品。根据Canadean调查数据,欧洲有40%的消费者更偏好饮用气泡水,主要瓶装水生产国中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的气泡水市占率较高,定位更类似饮料。近年来,气泡水在国内市场也展示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图10:欧洲主要瓶装水生产国中气泡水占比

资料来源:Canadean,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图11:我国苏打气泡水市场规模(亿元)

资料来源:头豹研究院,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无糖碳酸饮料方面,对比发达国家,国内无糖可乐型碳酸饮料销量占比偏低,而得益于几大碳酸饮料巨头对新型无糖产品的大力推广,我国无糖碳酸饮料市场的规模同样实现了快速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达66.9亿元。以可口可乐为例,2017年其作出战略升级,以Coca-ColaZeroSugar(零糖)取代原有的CokeZero(零度),新产品的包装更加突出显示“无糖”字样,在随后连续9个季度中,零糖可乐一直保持双位数增长。作为可口可乐的国内合作公司,中国食品在国内19个省级行政区域从事生产、推广和销售可口可乐系列产品,据其年报显示,2020、2021年“无糖”与“纤维+”汽水系列增速连续保持在50%附近,远超传统汽水增长,收入占比持续提高。


图12:无糖可乐型碳酸饮料销售量占比(2019年)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东兴证券,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图13:国内无糖碳酸饮料市场规模(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信息,智研咨询,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除“无糖化”外,作为软饮料市场占比最高的包装水,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对比发达国家而言仍存一定提升空间,从而支撑整体市场规模增长。


图14:人均包装水消费量(升/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2.2 油脂包装


油脂包装作为瓶片另一大需求领域,整体增速相比软饮料表现更为疲软。当下伴随人口增速放缓和人均消费量企稳,食用油消费量增长放缓。综合食用植物油产量与进口量数据来看,2023年中国食用油近似消费量在5878万吨,2018-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仅为0.6%。从消费品类结构来看,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是最主要油种,占比分别为34%、12%、11%。


图15:食用植物油产量与进口量规模(万吨)

资料来源:Wind,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图16:食用植物消费结构(2022年)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据OECD农业组织报告,全球人均植物油食用量从2010年代的人均14.36千克增长到2020年代的16千克,而同期中国人均消费水平已经达到26.02千克,基本接近欧洲消费水平。同时,在“低盐、低油”健康理念传播下,未来人均消费量向上空间或有限。根据OECD农业组织的预测,未来十年国内人均食用油消费量的复合增速仅为0.5%,整体增速缓慢。


表1:全球各地区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kg/人)

资料来源:OECD,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食用油在逐渐进入存量市场的情况下,更多呈现的是中、小包装油替代散装油的消费结构升级。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农村散装油消费被小包装油逐步替代。“十四五”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预计203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72%左右,城镇化率的提高有望带动中小包装食用油占比进一步提升。


图17:2010-2019年不同包装食用油销量占比变化

资料来源:中粮工科,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相比于散装,小包装食用油具有更高的溢价率。根据西王食品的年报披露数据,其小包装玉米油的毛利率远高于散装玉米油(2015年后不再分别披露数据),高附加值或为上游原材料厂商提供了提价空间。因此作为厂商也更有动力推出更多小包装产品,而包装分拆也有望从提升单位人均消费下的包装原料消耗来支撑瓶片需求。


图18:2010-2015年西王食品不同包装玉米油毛利率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2.3 小结


综合软饮料与油脂未来发展前景来看,这两大包装领域的发展将进一步扩大瓶片内需市场规模,但整体增速或维持缓慢态势。面对近两年来巨大投产,从这一维度来看瓶片或将进入偏长周期的产能消化阶段。但考虑到类似前期外卖生鲜、咖啡奶茶、化妆品等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片材产量阶段性爆发,依然对瓶片需求形成了明显支撑,新型包装领域的出现以及瓶片对其他类型包装替代所带来的需求放量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图19:片材及其他包装需求增速(万吨)

资料来源:CCF、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表2:国内PET替代领域

资料来源:CCF,公开资料整理,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