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支持大豆全产业链加工,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由于中国大豆供应不能做到全覆盖,或需以“食”为主,逐步增加饲用需求量,使食饲产业集群协调并进。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大豆全产业链加工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支持大豆全产业链加工,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三十多年来,大豆行业围绕食品与饲用需求不断发展,由过去的净出口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由出口量占产量10%到对外依存度在85%左右。这意味着我们由食品与饲用供给全覆盖到如今无法做到两方面的全满足,未来如何协调并进是发展之路的关键。 1990年,中国大豆约45%用于食品,40%用于饲用,还有10%可以出口;2024年,国产大豆约80%用于食品,15%用于饲用,下游消费发生较大变化。变化发生的原因是随着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增加,饲用需求主要由进口的美国及巴西大豆填充,国产大豆用途渐渐转移至食用领域,国产大豆品种的更替主要建立在食用高蛋白、高产的需求前提上,蛋白含量一般在39%-43%,高蛋白可达46%以上,巴西及美国大豆主要用来榨油,一般为37%-40%,蛋白含量略低。 饲料领域需求兴起 随着“粮食安全”、“大豆振兴”、“豆粕减量”等政策的不断实施,国产大豆饲用领域需求兴起。2024年2月8日,九三集团发布公告,表示2024年春节之后黑龙江省内公司将启动2023年新季国产油(饲)用大豆收购工作。2月18日,公告“蛋白>39.5%收购价4750元/吨,38.5%<蛋白≤39.5%收购价4650元/吨,37%<蛋白≤38.5%收购价4600元/吨,水分≤13%,入场过4.00mm长孔清选筛,杂质<1.0%”。 虽然在收购之初由于价格低于市场预期,农户及贸易商送粮积极性低,但随着市场交易积极性上升,现货价格止跌转涨,产区余粮快速消化,黑龙江较多地区余粮已经基本见底。截至4月18日,黑龙江齐齐哈尔讷河地区蛋白39.5%以上中粒塔粮大豆装车价格为2.35-2.38元/斤,较月初上涨0.03元/斤,涨幅1.29%。余粮情况来看,截至4月中旬,预计东北地区大豆余粮不足3成,略高于近五年同期平均水平。 食饲协调并进,关键或需以“食”为主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肉类食用量提升,大豆饲用消费明显增长,相比之下食用消费稳步增长。2023/24年度,预计中国大豆压榨消费9778万吨,食用消费1500万吨,前者约是后者的6.5倍。而1990年约为0.88倍。当前中国大豆的年产量为2009万吨,虽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仍无法满足食饲的全部供应,由于饲用需求量较大,国产产量可维持3个月左右的消费,因此若国产大豆从当前的以食用为主全部转移至饲用为主,余粮将很快消化,同时引发食用领域供不足需。 食饲产业协调并进,关键或需以食用为主。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当前全国大豆的种植结构以高蛋白品种为主,南北产区均以食用领域居多,但受到各地不同气候特点、品种差异的原因,大豆的性状及适宜生产的产品种类不同。第二,食饲用需求对于大豆本身的质量要求不同,一般最上层为商品食用,中间层为工业用,最下层则为油饲用。其中油饲用占比非常少,每年因大豆质量的不同,油饲用的数量可多可少,其价格决定了所处的行业位置为兜底位,也可以是发力位。第三,当前食品为主的格局影响的不仅仅是供应方,更是需求方,顺应趋势发展,避免陷入食饲两边供应变动显著,在保证食品加工企业健康良好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增加饲用需求量,使食饲产业集群协调并进。 (卓创资讯 张瑾节)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