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品种:焦煤 1、全球炼焦煤市场概况 2024年全球粗钢产量预计接近19亿吨,中国占全球粗钢产量的约54%。全球焦炭产量约为6.4亿吨,中国焦炭消费量占全球的75%。 主要炼焦煤储量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和印度,其中俄罗斯的炼焦煤储量占比最大。中国的炼焦煤进口主要来自蒙古、俄罗斯和澳大利亚。 2、国内炼焦煤市场现状 山西省是中国主要的炼焦煤产地,2022年底山西的可采储量约为800亿吨,但实际可采储量不足480亿吨,且高品质低硫主焦煤的占比更少。山西省内的焦煤产量在2024年1-5月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包括安全事故和资源枯竭。预计吕梁、临汾等地区的焦煤资源在未来6-8年内将枯竭。 3、炼焦煤的技术指标与价格影响 炼焦煤的关键技术指标包括热强度、粘结指数、挥发分和硫分。热强度是影响炼焦煤价格最敏感的指标,钢厂和焦化厂对热强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蒙古和俄罗斯的炼焦煤在热强度上不如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优质焦煤,导致其在高炉配比中受到限制。随着国内高炉大型化,对高热强度炼焦煤的需求将增加。 4、进口炼焦煤的影响 蒙古和俄罗斯的炼焦煤进口量增加,但其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有限,主要作为补充。澳大利亚的炼焦煤质量较高,但进口量有限。进口炼焦煤的价格优势明显,尤其是低硫、低灰分的煤种,可以与国内高硫煤进行配煤,降低整体成本。 5、国内炼焦煤的供需与未来展望 国内炼焦煤资源量逐年衰减,尤其是山西地区的资源枯竭速度加快。预计未来几年内,国内炼焦煤的供给将受到更大约束。安全生产事故和政策监管对产量的影响显著,预计未来几年内,山西的焦煤产量难以恢复到过去的水平。 6、焦煤价格与市场预期 焦煤价格受市场供需、钢铁产量和政策调控影响较大。即使钢铁产量减少,焦煤价格仍将回归其价值理性。焦煤的长协价格主要由国家意志决定,预计在未来的经济会议后,第三季度的长协价格将不会有大的变动。 7、技术指标与工艺影响 炼焦煤的热强度、粘结指数和技术流动度是评估其质量的重要指标。高热强度的炼焦煤在高炉炼铁中具有更好的表现。蒙古和俄罗斯的炼焦煤在热强度和技术流动度上不如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优质焦煤,影响其在高炉中的使用比例。 Q&A Q:在炼焦煤的价格方面,哪些指标最为重要?我们应该关注哪些主要指标? A:一般来说,贸易商主要关注基本指标,如挥发分、硫分、粘结厚度等。行业内行人最关注的是热强度,因为热强度与粘结指数和粘结厚度有一定的关联。通常热强度高的煤种,其粘结指数和粘结厚度也较高,但反过来未必成立。此外,钢厂特别关注煤的技术流动度,因为这对钢铁的效率和质量有重大影响。上海宝钢、韩国浦项和印度塔塔等钢厂对技术流动度尤为重视。 Q:当前炼焦煤产业中,热强度的重要性如何体现? A:近年来,无论是高耗能行业还是焦化行业,都越来越关注炼焦煤的热强度。热强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焦炭的质量和钢厂的生产成本。为了满足下游用户的需求,煤矿和焦化厂会在价格和流动度上进行调整,以确保热强度达到要求。通过合理配煤,可以降低成本,同时满足钢厂对热强度的要求。 Q:蒙古和俄罗斯的焦煤与国内优质焦煤相比,主要差异在哪里? A:蒙古和俄罗斯的焦煤与国内优质焦煤相比,主要差异在于热强度。虽然它们的流变性和粘结指数相似,但在热强度上存在差异。蒙古和俄罗斯的焦煤在价格上有优势,硫分和灰分较低,可以与高硫煤进行配煤,从而降低成本。但总体上,它们只能作为国内优质焦煤的补充,无法完全替代。 Q:大量进口蒙古和俄罗斯的焦煤是否会冲击国内焦煤市场? A:从量上来看,蒙古和俄罗斯的焦煤进口量虽然增加,但总体上仍是对国内市场的补充,不会对国内焦煤市场造成大冲击。蒙古的焦煤产量有限,俄罗斯的焦煤进口量也相对较小,主要是满足国内部分需求。国内焦化厂也在进口这些国家的煤炭进行配煤,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Q:未来焦化行业对炼焦煤的需求趋势如何? A:未来焦化行业对炼焦煤的需求将更加注重热强度。随着高炉大型化和环保要求的提升,焦化厂对热强度的要求越来越高。7米以上的高炉需要热强度在68以上的煤种,才能炼出高品质的焦炭。国内焦化厂正在逐步淘汰4.3米的锅炉,转向更高效的顶装焦工艺,这对蒙煤和俄煤在配比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来看,热强度将成为未来焦化行业最重要的指标。 Q:国内外不同煤种对炼焦煤市场的影响如何? A:国内外不同煤种对炼焦煤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配比和经济性上。国内的蒙煤和山西的焦煤在满足炉型和经济性方面表现较好,通常配比在63-64%左右,而俄罗斯煤在质量和经济性上表现较差,配比通常在7-9%,最高不超过15%。在钢厂和焦化厂的工艺中,主焦煤和肥煤的配比最低大约在55%左右,通常在65%左右,高炉的配比可达80%以上。其他煤种如气煤和1/3焦煤的热强度较低,无法大量使用。 Q:喷吹煤对焦煤市场的影响如何?是否存在大幅替代焦煤的可能性? A:喷吹煤主要在高炉炼铁过程中起到发热量的作用,但其替代焦煤的可能性有限。喷吹煤的使用量受限于高炉的热强度需求和经济性,通常喷吹煤的量在120-140公斤,最高不超过170公斤。焦炭不仅提供发热量,还需支撑铁矿粉或铁矿石的重量,因此焦炭的需求难以被喷吹煤大幅替代。 Q:今年以来焦煤产量下滑的原因及对未来国内焦煤开采年限的影响如何? A:今年1到5月份,尤其是一季度,山西焦煤产量下滑约20%。这主要是由于资源枯竭和开采难度增加。吕梁地区的焦煤开采年限可能只有几年时间,山西的焦煤储量虽然高达480亿吨,但实际开采年限和产量受到多种因素限制。未来需理顺储量、产量和服务年限的关系,以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市场供应的稳定。 Q:当前炼焦煤资源量的调查结果如何? A:根据国家统计局、协会和地质所的调查,炼焦煤资源量损失严重。正常情况下,每吨煤炭的损失量在3.5到4吨之间。山西地区的资源调查显示,原有的资源量和实际开采量差异较大,很多区域的回采率仅为二三十,远低于预期。吕梁和临汾地区的许多民营企业预计在6到8年内将耗尽资源,而国有大型企业如沙曲和河西沙路的资源量较大,预计可持续开采100年。 Q:山西地区炼焦煤的产量情况如何? A:山西地区的炼焦煤产量受地质条件和安全事故影响较大。去年和今年下半年,吕梁和临汾地区的煤矿产量大幅下降,部分煤矿因安全事故停产。尽管山西焦煤公司投入了4500万的产能,但实际产量未能达到预期。吕梁地区的东泰能源和商业焦煤两家企业的煤炭产量减少了2000万吨。 Q:未来山西地区的炼焦煤产量能否恢复? A:未来山西地区的炼焦煤产量恢复难度较大。由于安全生产事故和严格的监管,国有和民营企业的产能恢复不明朗。即使上级要求放开产能,实际情况仍难以恢复到过去的水平。此外,山西的政治生态问题也对企业的生产造成了影响。整体来看,未来炼焦煤的供给将受到更大的约束。 Q:国内焦煤的价格如何定价?二倍的动力煤价是合理的估值吗? A:焦煤的定价机制包括市场价和国家定价。目前,焦煤价格主要由国家主导,通过一个十大联盟(原来是九个,现在增加到十个)来定价。至于二倍动力煤价的估值,我们做了长期统计,发现这是一个合理的定价关系。 Q:在极端假设下,比如国内钢铁产量减少10%到20%,国内焦煤的价格会跌到什么水平? A:即使国内钢铁产量减少10%到20%,焦煤价格也不会大幅下跌。因为焦煤的生产成本较高,特别是一些成本在1000元左右的煤矿,如果价格低于成本,它们将停止生产,导致焦煤供应减少。即使钢铁产量减少20%,焦煤价格仍会回归其价值理性。 Q:动力煤价格对焦煤价格有何影响? A:如果动力煤价格持续在80美元左右,那么动力煤价格将保持在目前的水平,即5500大卡的动力煤价格约为800元左右。根据2.5倍的定价关系,焦煤价格约为2000元,与当前的1900到2000元的焦煤价格相近。市场价格会根据需求波动和上游钢铁及焦化厂的盈利状况来回波动。 Q:历史上焦煤和动力煤比价较低的时候是14到15年,当时的底部关系是什么?有多少焦煤进入动力煤市场? A:在14到15年期间,焦煤和动力煤的比价较低,大约为1.9倍。当时有部分焦煤进入动力煤市场,但具体数量需要进一步统计和分析。 Q:动力煤和焦煤的价格是否存在比价关系?如果焦煤价格较低,动力煤价格较高,是否会有焦煤转为动力煤使用的情况? A:确实存在这种情况。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期间,焦煤价格较低时,有些高硫煤(焦煤)被送到电厂使用。焦煤的发热量一般在7000大卡以上,而动力煤的发热量在5500大卡左右,两者之间存在1.2倍的关系。此外,焦煤可以用于动力煤,但动力煤不能用于炼焦。高硫煤在电厂使用时,发热量可以达到5500大卡,脱硫过程也较为容易,因此在当时的市场条件下,焦煤转为动力煤使用是合算的。 Q:焦煤转为动力煤使用的量有多少?是否有统计数据? A: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虽然在2014年、2015年期间确实存在焦煤转为动力煤使用的情况,但具体的数量没有进行过统计。 Q:焦煤的回收率情况如何? A:全国范围内,2022年炼焦煤的回收率为39%,而2023年平均回收率已经降至40%。山西地区的回收率曾经是全国最高的,但现在也在下降,2022年山西的回收率大约为50%,2023年降至40%左右。 Q:25%和30%回收率的焦煤占比有多少? A:山西地区大约有6亿吨的原煤量,其中30%回收率的焦煤占比为40%,即大约2.4亿吨。25%回收率的焦煤占比为3600万吨。 Q:三季度长协价格的预期如何? A:我个人认为三季度长协价格暂时不会变动,具体还要看七月份的国家经济会议。如果会议定调积极或不消极,第三季度长协价格应该不会动。国家的长协价无论是动力煤还是炼焦煤,都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尽管有几个联盟,但最终还是国家决定价格。 七禾带你去调研,最新调研活动请扫码咨询 更多调研报告、调研活动请扫码了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