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黑龙江大豆企业间,流传着一个消息:省内160余家大豆加工企业即将面临一场兼并重组的浪潮,而主导者正是黑龙江省政府。 “这肯定是好事!”黑龙江最大的民营油脂企业阳霖油脂董事长刘树林表示,自己也已听说了此事。 这一消息最早来自于7月中旬黑龙江省政府召开的一场专题会议。在这场旨在研究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大豆及乳业发展等工作的会议上指出,将着力对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进行有序调整,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起几个规模大、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打造“龙江非转基因大豆”品牌。 组图:超牛摄影师的疯狂照片 镜头捕捉刹那奇观 闲置土地黑名单出炉 兼并潮起 “在7月中旬前,因为进口大豆价格的优势,省内的加工企业基本都停产了。现在因为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企业才有一定比例的开工。”王小语告诉记者。连续几年,黑龙江的大豆加工企业均处于这样一个开开停停、朝不保夕的状态之中。 受国外转基因大豆进口冲击的不利影响,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目前97%的企业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尽管刘树林的阳霖油脂仍在开工,但他也坦言:“企业还是很艰难!” 而另一方面,作为国家重要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的黑龙江,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商品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在此状况下,黑龙江省7月中旬的这次专题会议指出,将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如争取国家实行长期的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出台大豆轮作补贴政策、对黑龙江省油脂加工企业实行动态的价格补贴政策以及建议国家以立法形式在黑龙江省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对全国豆油食品实施非转基因强制标识等,保护龙江大豆这片“净土”。 同时,会议要求,结合大豆加工企业的产量、精深加工能力、发展前景、布局和环保节能等综合因素对黑龙江省160余家加工企业进行有序调整,重点扶持那些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面广、具有较强竞争力、节能环保的龙头企业,并鼓励省内大豆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起规模大、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实现强强联合。 目前,在黑龙江160余家大豆加工企业中,日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仅有20家左右。较大的有九三油脂、阳霖油脂、龙江福粮油等。 第三波战役 上述专题会议的决议一旦付诸实现,将形成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在定价权争夺战中的第三波攻势。 王小语认为,所谓第一波,即为大豆收储政策。“这是争夺定价权的第一战!” 2008年10月,国家首次将大豆作为收储的对象,并颁布了高于市场价的收储价格。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国家分批次一共临时收储了750万吨大豆,主要集中于东北等地。如此大的收储力度近几年均为罕见。这一政策在2009年得以延续,同时,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家四省共126家大豆加工企业在去年也被添加进了收储名单。其中,以国产大豆主产区黑龙江企业为最多,共81家。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豆农的利益,也使得国产大豆的播种面积在进口大豆的冲击下仍能保持平稳。 接着,2010年3月底,在“2010年豆油进口企业会议”上,国家有关部门作出指示,将限制对阿根廷豆油的进口——这也是定价权争夺第二战。阿根廷是全球大豆第三大出口国,也是中国最大的豆油供应商。2009年中国进口了239万吨豆油,其中184万吨来自阿根廷,比例达到77%。 中国从1995年开始进口大豆,其间有过一些相关的贸易措施,但是从未有如此大的动作。此次如果能对加工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企业和品牌,则是大豆保卫战中决定性的一步。 能否治本? 但也有部分人士对此决议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这其实并不算是找到了病根!”黑龙江当地另一家大豆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把国产大豆产业问题归于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并不准确。“不是规模和技术的问题,最根本还是原料定价不合理的问题!” 他认为,连续几年、高于市场价格的收储政策,才是企业停产的重要原因。这使得进口大豆的价格远远低于国产大豆,企业一旦加工国产大豆,就必然亏损,停产是无奈的选择。同时,豆农将手中大豆都卖给了中储,企业更是无料可以加工。 目前,进口大豆为3200-3300元/吨,而收储价格下的国产大豆为3750元/吨,加上出库费等,到厂达到3800元/吨。上述一家企业目前处于半停产状态,加工的大豆都是农民剩下的“边角料”——这些大豆因为质量等问题不能入库,只能卖给企业。 但这实质上是两难——收储价格调低,有利于企业减低成本,但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而另一方面,兼并重组也面临诸多困难。在这160余家加工企业里,大部分仍是民营、个体企业。“如果是自愿联合,有的企业、个人肯定有不愿意卖的,整合起来并容易。” 但王小语认为,解决黑龙江大豆产业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是加工企业需要将眼光放到省外,拓展到全国。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