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产业&金融精选

叶檀:证券市场不要看股指要看资产证券化率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08-04 14:06:08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叶檀

中国的证券市场,股指已不是核心指标,资本深化率与证券化率才是关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股指会在狭小的区间内徘徊,而资本深化率与证券化率则会大幅提升。

鉴于人民币国际化快速推进,把中国股市与日本股市比较成为常态。日元升值期与日本股市17年的大牛市基本重叠,由此推导出人民币升值中国股市也将出现长牛的结论,这样的比较不正确。

首先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机会极小。由于内部通胀压力与经济阴晴不定,人民币可涨可跌。除了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之外,谁也无法说出人民币上升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退一步说,就算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股指也未必同步大幅上升。中日两国的证券市场前提不同,中国证券市场有门槛,证券化率的深浅是根据资金与宏观经济形势有意为之的结果。而日本证券市场没有行政门槛,日本证券化率高峰期是日本完成现代工业化进程,是资金从实体经济流向虚拟市场的结果。

日本汇率升值分前、中、后期,根据一项关于日本股市的研究,在前期与中期,估值主要跟随企业业绩。在1973~1979年,日经指数的市盈率基本围绕20倍左右波动,市场估值水平并没有随着日元升值而得到提升,股市上涨主要由企业盈利增长推动。而到1980~1984年的日元贬值期间,日本股市的估值水平也没有明显变化,股指在盈利增长的推动下继续呈上涨态势。

在日本资本证券化率再也无法深化之时,资金的增加表现为股指脱离业绩的上升,并且出现普涨格局。在1985~1987年期间,日本企业的盈利增长不明显,但日经指数的市盈率从20倍左右迅速提升到70倍左右。日本资产化率提升,而日本企业交叉持股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掩盖了日本实体经济高速增长接近尾声的真相。一旦市场下挫,所谓的公司投资盈利就成为皇帝的新装。

未来中国股市总市值上升,股指不会大幅上涨,这与资产证券化的急剧增加有关。中国企业大多患有资金饥渴症。根据张军先生等人的研究显示,中国经济的资本密度发生显著上升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以后。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头10年,中国的资本-劳动比率的增长率变化不太显著,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加速。尤其是我国近几年向重化工发展的趋势,加速了我国资本密度的上升。但是,随着资本密度的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将出现递减,从而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

大量的投资、重化工业时代的到来,伴随着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过程。根据另一位经济学者的研究,中国的边际资本-产出比率在维持了10多年的常量之后,从1994年开始急剧上升了,意味着投资的边际效率在1994年以后显著恶化了。

规模增加、资本密度居高不下与效率下降,是资产证券化率不断提升的最好借口。用大白话说,就叫圈钱。

上海国资重组概念方兴未艾。若成功实现年初目标,到今年底上海国资资本证券化率达到30%,这意味着完成证券化的经营性国资将超过2838亿元。上海国资委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底,上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IPO、公开发行等方式共筹集资金1818亿元,其中有738亿元国资实现证券化,资本证券化率从17.6%提高到了2009年底的25.4%。这是个国有资产到证券市场寻求重新估值的过程,而不是以管理与业绩取胜的过程。以1080亿元增加了7.8个百分点的证券化率。以保守的5倍溢价算,300亿元的资产将可以在市场获得1500亿元。

证券化率达到30%,上海将成为国内资本证券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其他城市不甘落后,纷纷寻求上市机会,如果全国各省市都达到上海的证券化率水准,需要上兆亿元。股指不升,总市值不断上升。目前股指在3000点以下,8月1日沪深两市总市值达到了创纪录的21.15万亿元,超过了去年我国21.09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证券化率百分之百,上探历史高位。如果股指上升,证券化率全球第一。

中国的资本深化、资产证券化过程持续进行,有足够的资产到证券市场估值兑现,形成一条因果相连的链条:资本深化增加企业的资金饥渴症,资产证券化提升了证券化率,推动资本进一步深化。在股指可以人为调节的市场,认真对待股指是可笑的,资产证券化率才是关键。

责任编辑:刘健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