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豆行情出现异动,在外围市场的带动下,美豆指数突破1000美分的关键点位,逼近前期高点,国内大豆也出现跟涨态势。目前,小麦减产成为市场炒作的焦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2006年澳麦减产之后带来的美豆牛市行情,市场开始猜测美豆是反弹还是反转?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大豆只是阶段性反弹并非反转。 小麦减产并未带动豆麦比价关系严重失衡 小麦与玉米、豆粕有一定的替代关系。2006年澳大利亚小麦的减产成为上轮美豆牛市的导火索,此次俄罗斯小麦减产也成为当前市场敏感的话题。2006年全球小麦产量约6亿吨,澳大利亚小麦占全球小麦产量的4%,产量约为2400万吨,当年减产56%;正常年份出口量为1600万—1800万吨,占产量的70%以上,但由于干旱,当年其出口量下调至1050万吨,下调幅度在40%以上。近期俄罗斯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遭遇13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小麦产量可能不足5500万吨,比早先预测的6000万吨减产8.3%。与澳麦当时减产相比,俄罗斯小麦的减产幅度有限。 通过比价关系来看,2006年10月份美豆指数与美麦指数的比价为1.11,处于历史低点,正是由于比价的回归带动了美豆行情的上扬。而目前来看,美豆指数与美麦指数的比价为1.42,未达到严重失衡,与前期牛市相比,比价仍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因此小麦价格的变化还不足以拉动美豆大幅上涨。 天气因素对美豆产量影响有限 天气因素是决定美豆最终产量的关键因素,2010年可能会出现拉尼娜天气现象,这将使美国中西部产区出现威胁性的高温干燥天气。大豆即将进入生长期中最关键的灌浆期,期间对水分的需求量极大,这将直接影响作物的单产水平。 拉尼娜现象最大的影响便是美国中西部干燥炎热的天气,根据历史数据计算,主要干旱年份的单产水平为趋势单产的82.1%,中度干旱年份为91.3%。如果以去年的单产水平44蒲式耳/英亩来计算,今年出现中度以上干旱,则单产水平将在36.12—41.04蒲式耳/英亩之间。根据分析,拉尼娜现象的威力在9月份之后才会显现,在此之前出现中度以上干旱的概率不大,而且前期充沛的水量使得大豆可以抵抗三周左右的高温无雨,并对产量影响较小。7月份的USDA报告也显示,美豆单产为42.9蒲式耳/英亩,符合预期。 目前美国大豆生长情况良好,优良率达到历史同期较高水平的66%,天气接近理想状态,符合当前灌浆的要求。且八月份的天气预报也显示中西部气温正常,降水偏多,虽然拉尼娜现象常常使美国中西部夏天的天气更为炎热干燥,但预计未来对美豆单产影响有限,美豆丰产可期。 国内豆类供应面充裕 国内大豆进口量仍然庞大。商务部公告称,7月预报到港大豆559.41万吨,而商务部原先估计7月份进口大豆到港量为580.32万吨,实际情况有所下调,但单月进口量仍处于高位。8月份进口大豆预计到港量为388.41万吨,有所回落。中国海关此前公布,1—6月大豆进口2580万吨,同比增长16.8%。目前,国内大豆港口库存还处于640万吨的历史高位,后期去库存化还需时间。 国内养殖需求开始恢复,猪粮比达到6.3:1,养殖利润的回升带动了豆粕需求的增加,短期内提振了豆粕的价格。近期由于豆粕、豆油的价格上涨,油厂挺价,压榨利润上升,沿海部分地区开机意愿增强。前期较大的库存还处于消化阶段,新产生的豆粕势必会增加库存供给,压制期价上行。 美豆技术面压力重重 美豆经过长期的市场验证,符合波浪理论的特点,连豆与美豆也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以美豆为例进行技术分析。从美豆指数的图形来看,B浪结束于2009年8月,C浪的运行至少要在12个月以上,从2010年4月26日开始,美豆指数形成一个“W”形态,通过测算,上方的压力位在1000美分附近,目前突破后,上方有更强的1080美分压制。从波浪理论来看,如果不突破B浪高点1170美分,则美豆仍处于C浪的延绵趋势之中。 整体而言,由于近期宏观面的支撑和资金的介入,整个商品市场出现反弹,美元指数的下行助推了市场,原油期货已经突破80美元,但笔者仍然看好未来美元的牛市行情。当前农产品市场炒作的焦点是小麦减产,由此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扬,但并没有使得美豆与美麦的比价严重失衡,豆麦比价仍然处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之内。天气因素对美豆的影响有限,新年度丰产可期,国内供应面依然充裕;技术面来看,美豆压力重重,仍然处在C浪运行之中。目前来看,大豆只是阶段性反弹并非反转。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