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玉米成为大宗商品市场关注的一个焦点。一方面,国际玉米价格处于低位,但国内玉米价格却逼近历史高点;另一方面,玉米进口数量创下新高且呈继续增长之势。同时,还有一些机构预测,再过四五年,国内玉米进口量可能增至目前的10倍。一时间,坊间弥漫着一股国内玉米市场将重蹈大豆市场覆辙的情绪。 国内玉米涨势异常 一切,要从这一年多以来玉米的价格说起。 2008年6月,国内玉米价格达到2000元/吨附近,这是玉米价格的历史高点。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玉米价格在2008年底下挫至1400元/吨上方,然后又开始反弹。反弹持续至2009年3月后进入横盘整理。 从2009年8月起,玉米价格开始了新一轮上涨。截至昨日,国内玉米价格已经再度逼近2000元/吨大关。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主力合约1101昨日收盘价为1969元/吨,其近一年涨幅约20%。 由于国内玉米市场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同时进出口量也十分有限,所以,国内玉米市场受外盘的影响也很小,相互关联也不大。但如今国内国外价格走势如此大的差别,确属反常。 这里需要提到两个机构的预测。7月7日,日本丸红经济研究院表示,中国可能在2015年之前将玉米进口量增加9倍,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推升市场对肉类和饲料的需求。中国饲料生产将转向更廉价的进口玉米,玉米进口量可能由今年预估的约100万吨升至1000万吨。丸红研究院是日本最大的粮食交易商丸红株式会社旗下的研究机构。 7月26日,上海一咨询公司则预计,中国玉米进口今年将达170万吨,在2011年将增至580万吨,并在2015年前最多升至1500万吨。主要原因也是经济增长为肉、奶、蛋创造了需求,这带来了更大的玉米等动物饲料需求。 在玉米价格大涨、进口量大增的形势下,这两家业内机构的预测,无疑对玉米价格的上涨起到了助推作用,同时,也难免让市场有些忧虑。 玉米产量存诸多变量 今年,国内玉米价格上涨,根本原因是市场确实存在供应缺口,这也是进口量上升至历史高点的原因。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2009/2010年度国内玉米的产量是1.63亿吨。不过,因为天气灾害的原因,业内一般认为本年度的产量达不到这个量。而最近猪肉价格涨得厉害,饲料行业对玉米的需求在好转。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反差,对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支撑作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玉米分析师表示,“一个可供参照的数据是,美国农业部预测,2009/2010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5亿吨,需求量也是1.5亿吨。” “应该注意的是,去年国内玉米大幅减产是一种特殊情况,不能将它作为常态来预测市场。”中国玉米网总经理冯利臣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我们预估去年国内玉米减产量是1300万吨左右,而今年进口量目前才几十万吨。如果明年继续减产,而需求继续增加,那么,进口量会进一步扩大。但如果明年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又风调雨顺,国内玉米出现大丰收呢?到时未必会有缺口。我认为未来两三年的情况很难判断,因为涉及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 他指出,从需求方面来看,近年来国内玉米需求呈现稳步增长态势——饲料行业需求每年增长两三百万吨,深加工行(601398,股吧)业需求除了2006年以前增加迅速,之后增量也相对稳定。另外,玉米还可以用小麦替代,在玉米价格过高时,大家会去买小麦。将来的玉米进口量很难预测。 一位玉米加工企业的总经理则表示,总体上看,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会逐年增加,未来10年、20年,饲料需求会呈增长趋势。但玉米是否进口、进口量多少,取决于很多因素:一方面是需求量,另一方面,与玉米的种植面积、单产量、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等都有很大关系,不能对进口量轻易下结论。“如果国家限制深加工业使用玉米作原料,那么,每年可能省下来几百万吨玉米。这里面变量很多。” 玉米会走大豆老路吗? 几年前国内大豆市场“沦陷”的历史,让不少人心有余悸。假设玉米进口量大幅增加的话,那么,岂不是又走上了大豆的老路? 一业内人士表示,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我国进口玉米7.8万吨,较去年同期进口的3329吨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2009年全国的玉米进口量约为8.36万吨,可以看出,今年玉米进口量增幅不小,不过,总量并不是太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份,玉米进口量为6.45万吨,并且有消息称,7~9月份还将有超过30万吨美国玉米陆续从深圳蛇口港入境。 “尽管如此,玉米的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还是很小。国内玉米全年产量高达1.6亿吨左右,即使进口量达到上千万吨,跟玉米总产量比仍然非常有限。”这位业内人士说,“而大豆行业的情况是,国内目前每年进口大豆三四千万吨,但国内产量只有一千五六百万吨,国内产量只占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不到。这与玉米的情况完全不同。” 上述业内人士还表示,有大豆的前车之鉴,一方面,国家已经对外资进入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大了限制力度。另一方面,我国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有部分企业无论在规模和技术水平上都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这与原来的大豆压榨行业所处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因而不具备整个产业崩溃的基础。相反,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会更有利于玉米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