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 投资机构专家

邱斌:积极应对金融海啸 加快发展国内期市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1-06 15:42:21 来源:期货日报 作者:邱斌

 

  3.大宗商品强金融属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剧烈的价格“过山车”现象对实体经济造成的打击主要表现在:由于对投入产出的预期建立在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情况下,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增加,造成企业不敢投资。由于预期商品价格还会下跌,造成老百姓不敢花钱消费。由于预期企业亏损面加大,造成银行不敢放贷。强金融属性使得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暴跌,价格剧烈而无序的波动使生产流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导致市场心理不稳定,预期混乱、信心受损,惜贷、惜购严重,这是各方对市场及经济不确定性的反应,持续时间长了必然引发经济衰退。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成反比,大宗商品跌价,CPI必将逐月下降,加上大量出口产品堆积,国内很难将其消化掉,就业将面临严峻形势。政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降息等举措只能是短期策略,还需要研究探索治本之策。

  目前,全球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化过程仍在进行,企业出售资产、市民减少投资和消费等现象已逐渐明显,在去杠杆化集中释放的阶段,投资者奉行“现金为王”。在美国这个开放的全球金融市场,包括抵押债务证券(CDO)及信贷违约掉期安排(CDS)在内所引发的危机,尤其是CDS危机仍未完全揭露,IMF称“金融市场去杠杆化操作已经加速,并且变得无序”。因此,充满金融属性的大宗商品价格无序大幅波动仍要持续相当长时间。

  六、中国构筑“防火墙”的思考

  1.关于认识问题

  对潜在的通货紧缩要给予充足的重视。这次金融海啸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去杠杆化”,去杠杆化过程使得全球流动性过剩一下子转变成流动性紧缩,资金纷纷涌进较安全的领域,实体经济出现流动性不足。信贷紧缩局面使整体经济活动受到极大抑制,因为没有信贷增长也就意味着没有了经济增长。伴随主要工业国的信贷紧缩,短期信贷资金也陆续抽离新兴市场。目前全球“去杠杆化”过程仍未完结,前期通胀使信贷危机尚未演变成通货紧缩,但下一阶段可能是实体经济的萎缩和通货紧缩,企业亏损无力偿还债务,且融资需求下降,继而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和利润。更为极端的则是流动性陷阱,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利率需求弹性变得无穷大,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藏起来,此时货币政策失效。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一向对利率调整的刺激极不敏感。目前看,各主要经济体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不能完全排除。

  危机需要相当长时间进行消化。在当前金融动荡已影响实体经济、美元持续升值强化了通货紧缩压力、全球经济周期性减速(根源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尚未产生)、美国等面临发展模式转型阵痛期(通用汽车等传统制造业巨头面临类似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国有企业的困境,且更为严重)的严峻形势下,全球联手降息、注入流动性、提供信用担保等措施意味着各国政府正在启动再通胀进程,以对抗信贷紧缩和流动性不足。中国政府放松管制、刺激内需的做法也体现了一种敏锐的相机抉择和灵活性。虽然各国都在救市,但是,经济冷暖、市场起伏是有自身的节奏的,人为的任何因素都改变不了节奏。中国更需要固本清源,而不是短期行为。

  充分认识建立以期货市场为核心的风险控制体系的紧迫性。金融创新的“度”应该是,只要是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市场就应得到大力发展。大宗商品的强金融属性所导致的实体经济越来越多的异常现象,暗示着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矛盾已转向全球化对中国带来的巨大风险和挑战上,同时,也昭示着我国期货市场的重大发展机遇期已悄然来临。与衍生品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恰好相反,目前期货市场在中国还不为大众所熟知,有人还在片面强调期货市场的风险,但是事实上,期货市场的贡献远远大于风险。全国期货市场仅数十亿元资金(交易保证金),但这几十亿资金产生的宏观价值远大于一般行业同等规模资金的价值,随着期市发展和功能的充分发挥,贡献也会更大。一个健康的期货市场产品——价格,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它像天气预报,参与其形成过程的人不多,使用者不少。评价期货市场时只见风险不见贡献,是一种十分有害的观点。我们必须站在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认识期货市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清期货市场风险与贡献的相互关系,理解期货市场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的复杂联系,把握期货市场风险控制的精髓,进一步提高政府在新金融形势下的价格调控艺术和水平,从而推动中国的期货市场又好又快发展。

  2.关于价格调控

  一要实施价格宏观调控,全力稳定大宗商品(生产资料)价格。中国这一轮经济高速增长产生了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当前,对于劳动力人口比发达国家劳动力总和还多的中国而言,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保障就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但是,中小企业对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最弱,由于缺乏有效运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对冲的能力和条件,在能源、原材料的巨大价格波动充满不确定的情况下,应对办法只能是生产紧缩行为,由此可能引发经济的严重衰退。因此,当务之急是全力稳定大宗商品(生产资料)价格,着力消除市场恐慌情绪,抑制非理性交易行为,营造中国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价格环境。

  二要更好地发挥国储作用。在紧缺资源性大宗商品上运用外汇储备增值保值,建立庞大的战略资源储备体系。中国的外汇储备实质是中国出口企业的存款,是中国人的财富,如何管理好十分重要。可以利用国际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的时机,对价格明显低于生产成本很多的战略资源,运用外汇储备在现货和期货市场上买入,重点加快原油等战略储备库的建设进程。只有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储备,才能对进口依赖度过大的大宗商品进行有计划的控制,有效遏制暴涨暴跌。中国是能源消耗增量最大的国家,高度依赖进口原油的基本面长期不会改变,在考虑建立与国际油价联动的成品油价格机制的方式方法时要尤为慎重。

  三要取消部分大宗商品的出口关税。2007年以来,中国对粮食类出口采取了一系列管制措施,今年中国粮食又获得创纪录的丰收,要取消粮食及制品出口关税,缓解玉米、粳米乃至大豆的国内供给压力。电解铝等工业品出口关税也应(逐步)取消。四要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从竞选宣言看,奥巴马上台后将对外采取贸易保护主义、限制进口,以保护制造业工人就业机会。为此,要关注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外汇市场博弈演化。当前,中国以刺激出口为主要目的之一的启动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周期的反向调控时机已经成熟。

  3.关于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健全我国期货市场品种体系,为各类企业规避风险提供有效的对冲工具。不少国内企业已经开展了套期保值。但是国内期货品种不足、工具少是需要解决的燃眉之急。要一切从企业需要出发,学习国际经验,为企业套期保值准备更多的风险规避工具,让各类企业能够比在境外市场上更好地“主场作战”。

  二是注重培育期货市场流动性,为实现企业长期向外转移产品价格暴露风险创造条件。国内期货市场还发育不足,需要进一步放松管制、培育市场流动性。要在健全金融法制基础上,大胆引进国际金融大鳄,加快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步伐。

  三是将我国期货市场建成亚洲时区定价中心。政府要认真思考如何让一些受“中国因素”影响巨大的商品在中国期货市场上形成价格,让中国企业变被动为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否则我们将永远被动地接受欧美市场上决定的价格,而没有丝毫话语权。一个需求大国在价格形成中没有应有的地位,没有任何话语权,在经济学上无法解释。长期以来,世界定价中心都在美国、英国,中国的产业界实际上都在唯西方马首是瞻,但现在它们是危机的中心,其价格波动巨大且无序,中国定价中心传递的价格信号的重要性将明显上升。要加快培育我国的燃料油、塑料、PTA等部分品种,形成世界定价中心。

  4.关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

  一是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内期货市场进行全面风险管理。面对能源、原材料价格暴涨暴跌,当前企业应做好产品跌价滞销的准备,并加大期货市场保值的力度。政府应鼓励企业(主要在境内)进行适度的套期保值,锁定成本,让价格巨幅涨跌不过多影响企业经营。针对近期商品期货价格剧烈波动可能引发的市场风险,应鼓励企业完善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形成完善的制衡机制。

  二是加强市场研究,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套期保值水平。企业要在继续引进合格专业人才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现有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合规意识和风控能力,确保境外期货业务合规、安全、高效。

  三是加强对中国企业在境外市场上进行大量套期保值业务的有效监管。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套保量大了之后,容易成为国外基金狩猎对象;量做得越大,价格往反方向运动就越快。资金实力、追加保证金的时间、市场头寸持有技术等,都需要有体制保障和专业人才。国外基金与交易所、监管当局明显“沟通”密切,甚至于有施加影响的能耐,我国企业在境外保值常常出现意外风险事件,如过去的中航油、国储铜和现在出了问题的中国东航、国航等。因此,亟需加强对从事境外套期保值企业的有效监管。

Total:312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