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期货交易所碳酸锂期货基准交割品为电池级碳酸锂(简称电碳),替代交割品为工业级碳酸锂(简称工碳),贴水25000元/吨。电碳纯度要求99.5%以上,对钠、镁、钾、钙等杂质设定较为严格的标准,并对磁性物质和粒径做出规范;工碳标准相对宽松,纯度要求99.2%以上,对特定元素的含量要求相对较低,并且对磁性物质、粒径等不做要求。从升贴水设置来看,25000元/吨的贴水设置表明交易所鼓励以电碳为主导的交割,目前各交割库仓单均为电碳。 电碳由于标准高,制作出的电池性能更高更稳定,主要用于动力电池领域,工碳部分用于制造玻璃、陶瓷等工业品,部分用于性能要求偏低的储能电池。随着技术的革新,部分头部正极厂也能使用工碳生产满足动力电池标准的正极材料。 目前国内碳酸锂生产分为锂辉石、锂云母、提锂,盐湖提锂,回收提锂,矿石来源以电碳为主,盐湖来源由于卤水杂质较多,以工碳为主,回收来源根据各家回收技术的不同,电碳、工碳兼具。国内电碳目前月产占比60%~70%,从2023年之后的趋势看,以矿山为主的锂资源投产带动电碳占比逐渐提升;盐湖锂资源投产节奏较慢,从2024年开始爬坡,今年工碳占比有略微回升趋势。 长周期中电碳与工碳价差和碳酸锂价格走势较为一致,历史趋势来看,随着碳酸锂价格上涨,电炭与工碳价差也随之扩大。近5年中,电碳与工碳价差在2021年1月达到谷值2000元/吨,对应电碳价格69000元/吨;在2023年3月达到峰值56000元/吨,对应电碳价格约301500元/吨。虽然电碳与工碳价差谷峰值与电碳价格谷峰值并不完全匹配,但也接近短期内的极值,说明电碳与工碳价差对行情研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碳酸锂期货上市以来,期现套利的运用使得现货与期货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相关性。从碳酸锂主力合约价格和电碳与工碳价差走势来看,短期行情中两者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碳酸锂期货价格走弱往往伴随着电碳与工碳价差扩大,短期反弹也伴随着电碳与工碳价差收窄。 锂产业链中,部分企业对工碳的需求较为刚性,如电解液厂家生产环节中使用超纯碳酸锂,提纯过程中使用价格偏低的工碳更具性价比;又如储能电池和低端动力电池,对性能要求不那么高,工碳也能满足生产。对此类厂家,只要电碳、工碳存在价差,刚性需求便一直存在。目前国内生产格局以电碳为主,从基本面的角度理解,当基本面改善,现货需求增加,工碳理应率先感知变化,工碳价格较电碳上涨幅度更大,表现为电碳与工碳价差收窄;当基本面宽松,盐湖工碳成本更低,降价空间更大,表现为电碳与工碳价差扩大。短期而言,从电碳与工碳价差的变化能推演出现货市场的敏感变化。 图为电碳、工碳产量占比 自碳酸锂期货上市以来,我们可以从五个阶段去看电碳与工碳价差变化对行情的研判作用。 阶段一:碳酸锂期货上市初期,现货市场定价还是以传统SMM报价为主,市场出现较多期现套利机会,现货报价落后于盘面价格的情况经常出现,电碳与工碳价差在此阶段对行情变化并不敏感。 阶段二:2023年11月下旬,基本面大幅走弱的情况下,盐湖工碳率先降价,碳酸锂期货价格开始大跌,电碳与工碳价差迅速扩大,当基本面企稳之后,电碳与工碳价差开始回落,碳酸锂震荡下行期间,电碳与工碳价差共振走弱。 阶段三:2024年春节后,由于锂盐厂复产节奏偏慢,供给端开工不及预期,叠加下游需求超预期,短期基本面出现改善,电碳与工碳价差开始收窄,期货价格迎来一波反弹。 阶段四:2024年5月下旬,正极排产环比走弱,碳酸锂需求减少,基本面过剩局面显现,电碳与工碳价差扩大,碳酸锂迎来长达三个月的单边下跌。随着基本面逐渐改善,电碳与工碳价差企稳,单边下跌趋势结束。 阶段五:2024年8月下旬,随着供给端减产以及“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到来,碳酸锂基本面出现边际改善,电碳与工碳价差收窄,碳酸锂迎来震荡偏强行情。 图为碳酸锂历史价格走势 自9月11日以来,电碳与工碳价差维持在2100元/吨,表明基本面短期矛盾并不突出。在碳酸锂强势上涨期间,电碳与工碳价差未收窄,说明这轮上涨并非是基本面主导。 电碳与工碳价差走势暗示着基本面的边际变化,对行情研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结下来主要有三点:第一,长期来看,电碳与工碳价差和碳酸锂价格走势一致。第二,如基本面无明显改变,电碳与工碳价差维持相对稳定,与盘面价格方向共振。第三,碳酸锂基本面改善,电碳与工碳价差收窄,期货价格上涨;基本面走弱,电碳与工碳价差扩大,期货价格下跌,电碳与工碳价差和期货价格负相关。 通过对电碳与工碳价差和碳酸锂行情走势的回顾,我们发现,市场定价逐渐从三方参考报价转化为盘面升贴水报价,有效体现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此外,期货市场的有效性正在完善,期现套利的空间逐步压缩。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