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沪胶上演了“反季节上涨”的大戏,与2009年“供应旺季”的情形有所相似,在橡胶主产国并未遭遇自然灾害、供应没有减少的情况下,价格却突破前期整理区间,大幅走高近3000点。究其原因,2009年大量的流动性将尚处于“低谷”的胶价推高,同样今年的反季节上涨也首要归功于沪胶的金融属性,依赖于金融属性的沪胶仍有望维持强势,短线调整后可逢低介入。 铜作为金属品种,并不具备橡胶的季节供应属性,但无论从形态还是突破时间上,两者均惊人的相似,甚至在涨跌节奏上也基本相同。这证明,无论是前期“高库存、需求放缓”引起的沪胶的急速下跌,还是近期“低库存、低比价”激发的沪胶的突破,均与整个商品市场尤其是宏观经济密不可分。从其金融属性上分析,前期的急速下跌乃是希腊危机为根源、高盛欺诈门为导火索,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停滞或倒退给商品市场带来的恐慌;而近期的突破上涨则是以欧元区危机缓解为前提的,反映的是商品市场在利空出尽后风险偏好的再度回归。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短期内沪胶强势有望持续。首先,欧债危机淡出视野,已不再对商品市场造成威胁。笔者认为,除非有二次“欧债危机”出现,市场才具备大幅下跌的动能,而这种假想在短期内没有发生的可能性,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显示91家银行中仅有7家不合格,这基本上给欧债危机的影响暂时画上了句号。其次,美元指数的下跌趋势难言结束。美国经济数据好坏参半,比如6月份工厂订单减少1.2%、部分公司年报业绩不佳、GDP增长令人担忧,但目前来看这些数据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美元走低上。美国经济复苏的滞涨性需要美元继续下跌来维持政府大量发行国债,以对抗高失业和高赤字,而美元走低恰恰成就了商品市场的上涨。再次,国内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在经历欧债危机后,国家更谨慎地倾向于调结构而不是调“流动性”。汇改、出口退税、房地产监管、地方债务清理等从大到小的结构性调整显示了政府的决心,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第三季度加息的渺茫,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报告中称,央行可能会在第三季度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伴随着3%以上的通胀到来以及仍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充裕的流动性,商品价格上涨变得合乎情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属性虽主导着沪胶的走势,但其基本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或者抑制趋势发展的作用。从全球范围看,上半年轮胎巨头中固特异、米其林、韩泰销售额同比增幅分别为15%、17%、15%,较大的供应商和轮胎商业绩均较为理想,显示出胶市整体发展较快对价格形成支撑。从国内工业品走势来看,无论是沪铜还是PTA、LLDPE等,走势均没有沪胶强,这是由沪胶基本面利多所决定的:一是与外盘TOCOM、SICOM及印尼、马来西亚多品种橡胶走势比较,沪胶属于下跌最多的品种之一,价格在多种技术分级的橡胶中被严重低估。例如,沪胶近月价格最低至21000元左右,折合为进口胶价格仅为2650美元,而新加坡TSR20标胶最低报价为2705美元,印尼SIR20最低报价为2740美元;远月合约由于跌幅大,定价更低。二是在下跌行情开始后,交易所、保税区、社会库存均被大大消化,且国内定价偏低不利于进口,显性库存极低成为基本面最大的利好。因此,在沪胶盘整及突破上涨后,基本面利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令沪胶走势明显强于其他工业品。 中期来看,随着价格的不断走高,基本面库存及比价的优势逐渐丧失,市场焦点将再度向利空转化。首先是国内现货销售被动。由于通胀因素,国内轮胎厂原料、辅料价格均大幅上涨,除了天胶以外,炭黑、钢帘线等价格也均上涨,但下游产品却得不到有效提价,轮胎成品库存积压35—45天,开工下滑2成。轮胎厂的采购均迟缓、被动,甚至生产计划也较为被动保守,如果橡胶价格居高不下,轮胎厂的被动式采购将使国内橡胶库存逐渐补充起来,再次成为压制价格的力量之一。其次是我国汽车工业持续回落。中汽研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汽车产量环比下降4.34%,销量环比下降6.70%,汽车库存周期逐月增长势头依然延续,由6月份的55天增至目前的58天,2月份时为41天。再次是全球供应并无减少且有增加预期,供应旺季来临新胶的数量逐渐增多,近期泰国原料市场到货量大,周成交达到1200吨以上。 从技术上看,目前沪胶连续突破多级重压力线,主力合约1101上方最大的阻力区域在4月中旬的高点25500点附近,多头极有可能挑战前期高点。沪胶涨势的持续性受到外盘大宗工业品走势的影响,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原油与伦铜的走势。建议前期多单谨慎持有,沪胶短线在25000点遇阻振荡,预计技术性回调不低于24000点,极限不低于23500点。经济结构调整表现到商品市场就是价格在一定区间内波动,笔者认为下半年较大单边市难以出现,沪胶期价将在20000—26000点宽幅振荡。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