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2008年4季度期间,国内外大宗商品行情基本完成了震荡筑底,随时都有可能反弹回升。而市场监测数据表明,2008年4季度期间,国内大宗商品行情大体完成了震荡筑底,反弹回升态势初步形成。截至今年2月初,橡胶、铜、铝、锌市场价格分别比前期最低价位回升了两至三成。 第二,生产经营成本触底回升。生产经营成本是决定一切商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大宗商品价格也不例外。前段时期大宗商品生产要素价格“高台跳水”,亦成为其次行情持续暴跌的重要因素。 从现阶段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大宗商品的成本要素中,除人员工资水平有可能暂时下降外,其他动力、燃油、运费、矿石、肥料等价格已基本到达或接近底部,一些产品价格已止跌回升。比如,2008年铜冶炼材料之一硫酸价格较最高位暴跌将近90%,其价格继续下跌的空间已经极度萎缩。进入新年后,中方铜加工费增加七成左右,使得冶炼企业的成本增加因素与合理利润获得承认。 所有这些均表明,大宗商品成本的支撑点位已出现上移,从而也夯实了大宗商品行情的稳定基础,并推动价格扬升。由此预计,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见到30美元/桶低点后,将会重新回到60美元/桶以上价位运行,甚至达到100美元/桶,并带动全球初级产品行情普遍上涨。 第三,大量“流动性”投放市场。为了避免陷入经济“大萧条”,世界各国在连续降低金融机构利息的同时,几近“疯狂”地向市场大量注入资金,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宣布的“救市资金”已经达到数万亿美元,特别是在布什政府注资7000亿美元后,奥巴马新政府再次提出8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谁也不知道今后还要投入多少资金。建立在巨额财政赤字基础上的巨量资金的陆续投放达到一个临界点后,一定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也正是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各国代表深感到不安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国内流动性增加也很迅速。据统计,2008年12月末,M2同比增幅在连续6个月回落之后强劲反弹,比11月末高出3个百分点。M1也终止了连续7个月的回落态势,比11月末加快2.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12月当月为7718亿,同比多增7233亿。今年1月份,全国银行新增贷款规模有望突破1.2万亿元,同比增速将明显超过去年12月份的18.8%,将达到历史之最。巨量资金的陆续投放,一方面有利于现阶段需求启动和行情的扬升;另一方面,也会刺激价格上涨,尤其是供应偏紧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不仅如此,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解决这个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中央政府有可能发行更大规模的国债。有观点认为,今年国债发行规模将会达到1.4万亿。 可以说,现在全世界是流动性“干柴遍布”,只不过在金融海啸之下,被投资和消费恐惧暂时所掩盖了。一旦条件具备,消费需求回到正常状况,这个“钱比货多”的大环境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大宗商品的“井喷”行情,导致严重结构性通货膨胀重现,大宗商品价格势必首当其冲。 第四,下游需求透出暖意。虽然整体需求在短时期内难以迅速好转,还有可能发生新的“需求地震”,尤其是今年中国出口情况很可能会不理想,但在国家陆续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效应下,国内下游行业原材料材料需求却在悄悄好转,“寒冬中透出了丝丝暖意”。 迹象之一是部分宏观经济数据开始改善。去年12月份一些企业销售开始回升,库存开始减少,用电量开始上升,工业生产增速小幅回升,经济运行显现回暖迹象。 迹象之二是企业库存调整活动大体结束,开始新一轮的备料行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期发布的PMI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5.3%,在去年11月的历史低位上连续第二个月攀升。 迹象之三是住宅市场有所启动。随着销售价格的持续环比跌落,北京商品房12月份(2008年)销售也连续4个月增长。 迹象之四是汽车销售逐步转暖。2008年12月,全国乘用车销售64.4万辆,创月度销量之最。 迹象之五是建筑机械、工程机械等设备制造行业率先启动,相关原材料需求改善。所有这些情况均表明,中央采取的“扩内需、保增长”政策已经初步显示出成效,中国大宗商品行情低谷逐步回升的态势正在形成。 继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之后,今年伊始,国家又启动部署了1300亿元新一轮中央投资计划。随着国家汽车、机械、船舶、轻工等行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各项刺激需求措施的继续出台和发挥效应,预计今年下半年后投资品需求订单逐步向加工行业传递,将进一步确立下游行业材料需求的复苏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要物资的战略和市场储备开始付诸实施。据有关资料,中国一期石油储备基地可容纳1.02亿桶原油,而目前正在推进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可以储存1.7亿桶原油。有色金属方面,也有数十万吨甚至上百万吨的收储计划。年前已经收储29万吨铝。不仅如此,其他一些国家也陆续启动了初步机制。这些也构成了社会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使得低迷的大宗商品价格受到支撑。比如一段时期以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与此有着密切关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