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 投资机构专家

邹功达:发展场内衍生品市场奠定金融强国基础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3-20 16:55:45 来源:期货日报

 

  上述分析表明,此次金融危机持续放大与蔓延,其中部分原因要归咎于衍生品过于复杂的产品设计。复杂的产品设计可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但同时也导致定价方法过于复杂和不透明。在我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还欠缺衍生品交易经验的情况下,应该优先发展基本的、简单的场内标准化衍生品。

  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主要是场外产品,复杂的产品设计给价格操纵创造了空间,由此增加了监管难度。美国的场外市场交易商曾经以只有他们才具备理解产品内涵的能力为理由游说宽松的监管环境。在监管法规等基础建设较为薄弱的新兴市场,复杂的产品更有可能被机构所利用,作为掠夺利润的工具。另外,复杂的产品设计还增加了股东和公司内部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了更严重的代理人问题,对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复杂的定价和操纵的可能也使得监管成本增加。因此,我国场内衍生品的发展应先从简单的、基础的产品开始发展,先是商品期货,然后是基础性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货、期权等产品,以便和当前的监管能力相适应。

  2.通过优先发展场内衍生品市场积累经验,为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建立交易所或清算所充当场外衍生品的中央对手方已经成为目前解决场外衍生品市场信用风险的重要政策建议,而中央对手方清算制度是场内交易的重要基本制度,因此,交易所市场的成功运作可以为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提供丰富的风险控制经验。除此之外,已经在交易所成功运作多年,确保交易所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多项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置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被场外市场所接纳和使用,比如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结算担保金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各项风险处置制度等。因此,通过优先发展交易所衍生品市场积累监管经验和风险控制经验,对未来有序发展场外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金融衍生品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研究,建立透明的市场环境

  财务报告信息是提高场外市场透明度的重要措施,理想的金融衍生品的会计处理和披露可以使监管者和投资者充分了解金融衍生品价值、风险水平等信息。虽然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应用范围还比较有限,还没有出现对会计处理方法的直接挑战,但是深入分析本次危机中暴露的会计问题,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建立透明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环境,也有利于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

  4.推出更多的商品期货品种,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我国上海、郑州、大连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共推出了19个商品期货品种,接下来还将推出钢材与早籼稻期货品种,应该说在过去几年我国期货市场取得了长足进步。不过,为了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价格发现与转移风险的需要,我国应该加快推出系列大宗商品等场内衍生品品种,为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增长,进一步发展我国市场经济提供服务。

  5.尽快推出股指期货等场内金融衍生品,促进国家金融安全

  正如前文所述,股指期货的推出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保持稳定,有助于提高我国金融国际竞争能力,而且股指期货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为代表的机构已经准备充分,投资者教育也已开展了较长时间,监管机构也已进行了充分准备,所以,股指期货应尽快适时推出。

  6.尽快出台《期货法》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有关衍生产品的国家法律。第十一届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席王俊峰提案建议,考虑到衍生品市场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应当制定行之有效的金融衍生品方面的专门性法律。以期货市场为例,我国的期货行业正在迅速崛起,我国正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期货大国。2007年修订后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为金融期货市场的平稳起步提供了法律保障,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场内金融衍生品已经具备了充分的法律基础。但是,从中国期货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应当尽快出台《期货法》。

  结论

  衍生品是风险管理制度演进的先进产物,我国应加快发展衍生品市场,不应因本次金融危机中场外衍生品的不当使用和监管问题而停滞不前。和发达市场乃至于很多新兴市场相比,我们仍然缺乏必要的金融工具和完善的市场结构,与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过度相比,我们是金融创新严重不足,金融现代化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应继续努力推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完善法制环境,改善金融生态,在统一的规划和监管下,循序渐进,优先发展法律条件成熟的场内简单金融衍生品,促进我国金融衍生品事业在“快车道”上走得更好更稳!

Total:312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