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黑色系期货

二次“去库存化”迫在眉睫 钢铁“保卫战”打响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08-17 13:55:00 来源:中国期货网

伴随着成本上涨、价格下跌、产能过剩,目前国内钢材社会库存量再创历史新高,第二次“去库存化”成为中国钢铁业必然选择,较之2008年第一次“去库存化”,它陷入内外夹击的困境。

危机中孕育生机,市场倒逼和政策压力,将为中国钢铁业进行结构调整提供契机。

二次“去库存化”迫在眉睫  钢铁“保卫战”业已打响

由于国内钢材社会库存量再创历史新高,在高成本和竞争激烈背景下,国内钢企面临更多经营风险,第二次去库存化成为它们的必然选择。有迹象表明,钢铁业保卫战已经打响。
  根据中钢协公布的数据,5月末,全国26个主要钢材市场五种钢材社会库存量合计为1578万吨,目前钢铁库存是2008年同期的5.5倍,是2009年同期的1.8倍。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截至7月2日,全国29个重点城市钢材社会库存量为1609.40万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称,这种情况说明,在钢铁生产总量高增长情况下,全社会已呈现供大于求态势,并促使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由升转降,加上钢材生产成本上升,部分企业效益明显下滑,有的甚至亏损并开始减产。

第一次“去库存化”发生在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到来时,当时由于需求大幅下降,钢企主动减产,库存总量下降。第二次“去库存化”是在国内国际市场总体供大于求态势下提出的,除了宏观经济大环境影响钢材需求外,钢铁业还遭遇产能过剩、成本高企、库存上升、出口受阻以及监管层和协会强化政策法规约束力等多重压力。

罗冰生说,上半年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3.47%,低于我国工业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去库存化如果在三季度效果不佳,则有可能延续至四季度。

“去库存化”凸显产能之困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第一次“去库存化”,到今年开启第二次“去库存化”,“去库存化”在钢价的几番涨落声中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其背后凸显钢铁业产能之困。
  据国内钢铁咨询机构“我的钢铁”分析,库存高企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日均粗钢产量屡创新高。数据显示,除今年2月,1月、3月和4月,我国的粗钢产量都创造历史新高,其中4月份的粗钢产量达到了5540万吨。渣打银行在7月6日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中预计,至2011年,中国钢铁年总产能将达到7.8亿吨。

从供需方面看,伴随着4万亿刺激政策出台,钢铁市场大体经历了由去库存化再到补库存化的过程。2009年钢铁行业总体趋势是主动去库存和补库存,今年由于房产新政,钢材下游需求下降,正在经历一个漫长的被动去库存化进程,而且会很艰难,毕竟经济环境不同于去年。

“我的钢铁”资讯机构首席分析师贾良群指出,国内钢铁业产能过剩,只是一个表面问题,因为产能问题“永远是一个市场的问题”,从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来看,钢铁业依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钢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才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对钢铁业来说,抑制产能只是一个阶段性命题,而调结构才是一个长期命题。

钢铁业结构调整孕育曙光

8月5日,工信部公布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涉及2087家企业。据测算,本次公布淘汰产能总量,约占今年生铁总产能的5.0%,粗钢总产能的1.2%。国家监管层再次释放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强烈信号。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调结构难见明显成效的钢铁业来说,这是一次危中求机的重大契机。

在有关部门起草的“支持行业兼并重组”报告中,钢铁行业位列其中。相关人士认为,此项政策是继5月淘汰落后产能政策之后的“一记重拳”,按照钢铁业重组规划,淘汰落后产能,扩大有效产能是重中之重。

去库存化的路径,与结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业内人士认为,如何去库存化?简单一句话,“截能降价”,即淘汰和控制钢铁产能,同时,降低钢材出厂价。

对于企业来说,“结构调整就是考验钢企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好事。”吴溪淳表示,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最根本的还得依靠法律手段和市场竞争。

钢铁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谁能很好地顺应这个趋势,谁就受益最大。中国联合钢铁网分析师胡艳平强调说。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