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麦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市场对此也较为关注。在当前全球小麦库存充足的情况下,价格出现较快拉升,其中投机商和国际游资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在经历了大涨大跌后,国际麦价呈现高位整理态势,国内小麦期现货价格则维持相对稳定的走势。后期麦价又将如何演绎? 国际麦价步入新的运行区间,基金炒作不容忽视 自今年入夏以来,俄罗斯等全球重要小麦出口国接连遭遇极端恶劣天气,市场开始对全球小麦供应担忧,国际投机力量趁机大肆炒作,CFTC基金净多头持仓大幅增加,指数基金持仓自2009年3月以来翻了一倍。随后俄罗斯暂停和禁止小麦及小麦产品的出口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更加刺激了国际投机资金炒作的热情,国际小麦市场剧烈振荡,减产影响被放大。但CBOT小麦期价8月6日创下23个月新高后的次日便大跌7.4%,创下2009年6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目前,国际小麦投机商押注价格继续上涨的力量有所减缓,基金持仓净多单增长大幅缩减。与此同时,鉴于美国小麦与玉米价差较大,玉米或将成为新的投资品种。另外,虽然随着8月下旬俄罗斯小麦收割开始,后面的炒作应该基本结束,但不排除国际市场游资发掘新的炒作热点,如利用澳大利亚小麦生产情况等来拉升价格。从国际小麦价格的历史走势来看,CBOT小麦期价自2007—2008年大幅上涨前一直长期维持在4美元/蒲式耳之下,但从2008年至今的价格却未跌至原来的长期水平以下。可以大胆预测,在当前较为特殊的国际宏观经济背景下,在经历了今年的大幅上涨后,未来的国际小麦价格将步入一个新的运行区间,即使短期调整也难改长期走稳的趋势。 国际麦价大幅上涨对国内市场不能构成直接影响 在国际小麦价格大幅拉升期间,国内小麦期价也走出了一波凌厉的上涨行情,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国内麦价的上涨和国际麦价的上涨并无直接关系。从中国海关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共进口小麦88.77万吨,出口数量基本为零。由于在过去的1个多月时间里,国际小麦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因此,进口小麦价格相对于国内来说偏高。据了解,8月交货的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2744元/吨,比国内类似品质小麦价格高出400元/吨左右,即使考虑质量差价后,价差也有300元/吨之高,进口无利可图。由此可以预测,近两个月的进口量将会出现大幅减少,所以国际高麦价向国内传导的情况近期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从国内小麦市场情况来看,国家近几年执行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小麦,优质小麦被政策淡化,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减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出现了大幅缩减,因此,相对应的国内优质小麦价格借着国际麦价上涨的“东风”,加上一些投机资金的配合炒作,其涨幅和普通小麦相比较大。这是由国产优质小麦基本面所决定的。 整体来看,国际麦价暴涨对国内市场难以形成实质性的冲击,更多的影响将体现在心理层面。 为稳定农产品价格,政府连续出台调控措施 在国内市场谈到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时,我们不能不提国家政策。虽然在市场化的环境中,农产品价格有自己的运行模式,但它仍然要符合中国的农业大环境。7月底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密集出台,仅7月28日一天国家发改委就联合多个部委一次性发布了3个政府文件,这些文件均和农产品有关。分别涉及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和机制、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存储粮油收购政策以及《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如此密集的发布涉农政策和信息,所指向的都与农产品价格调控密切相关,也凸显了政府稳定和管理粮食市场价格的决心。而在8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份CPI同比上涨3.3%,创下21个月以来的新高,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8%。与此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也带来了通胀的压力和市场强烈的看涨预期。虽然当前国家为保证经济增长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长期通胀的压力必然会使国家灵活调整货币政策,令其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对于重中之重的农产品价格来说,国家会利用各种工具和采取多种措施继续调控,可以相信的是,长期调控的结果必定是将价格控制在合理的波动区间内。 国内小麦现货价格近期稳中趋降 由于前期各市场主体积极抢购,使得小麦市场呈现出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加上农民惜售,国内小麦现货价格趋涨势头明显。但随着国家托市收购的全部停止,加上近期中粮等大型粮企也停止了贸易粮收购,当前大部分主产区普麦和优质小麦到价格止涨回落,部分地区跌幅较大。据了解,河南新乡普麦价格较前期回落了20元/吨。 综合来看,国际麦价或将继续维持高位整理态势,短期涨势趋缓。而国内小麦现货价格在国家政策调控以及消费淡季等因素的影响下已逐渐回落。国内强麦期价方面,预计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非常有限,预计近期将以高位振荡为主,中期有可能出现回调走势。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