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石油、钢铁和煤炭同等重要的工业原料——天然橡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其价格对我国经济各行各业均具有显著影响。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具备掌握天然橡胶国际定价权的基础和能力。但是,我国往往在大宗商品领域的话语权很弱,经常扮演着价格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近些年随着与国际市场联系的加深,国内天然橡胶市场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更应该积极争取国际天然橡胶定价权,以保障我国橡胶工业稳定健康发展。在对天然橡胶国际定价权的争夺中,期货市场具有重要作用,天然橡胶国际贸易价格很大程度上由最有影响力的期货交易所橡胶期货价格决定。当前,世界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橡胶期货市场有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和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研究发现,近年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天胶期货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正逐步取代东京胶的国际地位。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随着轮胎行业和汽车行业的发展,天然橡胶需求大幅增长。2001年,国际橡胶研究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2009年,我国天然橡胶消费304万吨,占全球天然橡胶总需求的37%。不过,国内天然橡胶产量增长缓慢,产量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的矛盾愈发突出,巨大的供需缺口不得不依靠进口。自2002年起,我国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胶进口国。尽管我国在天然橡胶期货上起步较晚,但市场发展的基础稳固。2006年成立的青岛橡胶国际交易市场在现货定价权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努力。 尤其是近几年,我国期货市场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建立了完善的交易制度和风险控制体系,期货价格也逐步被国际市场和国内相关行业所接受。期货市场成交量自2005年以来快速增长,2009年我国三大商品交易所共成交21.6亿手,成交金额130.5万亿元,占全球商品期货成交量的43%,居全球第一。在过去的几年中,沪胶期货市场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交量稳居同类品种全球第一,2008年交易量是东京胶的7倍,2009年增加到27倍,2010年上半年增加到100多倍。2009年全年,沪胶成交1.78亿手,交割7.5万吨,而今年7月份就一举超过4000万手,持仓也在数十万手,是东京胶的10倍以上。库存方面,东京胶市场总体保持着逐年下滑趋势,截至7月10日,东京胶市场天胶库存仅2774吨,而同期我国在万吨以上。可以这么说,从市场规模和流动性角度看,沪胶均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将在全球天然橡胶期货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了解沪胶与东京胶之间的影响关系,我们使用计量中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沪胶和东京胶价格、日收益率之间的引导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沪胶与东京胶价格在滞后两个交易日下能互相解释,日收益率在滞后一个交易日下能互相解释,但是,在其它滞后期下,东京胶对沪胶不具解释能力,而沪胶对东京胶仍具有良好的解释能力。我们可以这样简单概括为:短期内沪胶与东京胶互相引导,长期内沪胶引导东京胶,而东京胶对沪胶无引导作用。这一方面说明两个市场的联动效应确实存在,价格之间存在互相影响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沪胶市场影响力的不断增大,其对东京胶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作为第一大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中国需求”成为影响全球商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在天然橡胶上也得到了一定体现。 进一步通过构建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沪胶价格对自身价格的冲击表现为第一期增加354.45,衰减速度较慢,直到第50期后才降至300以下,而对东京胶价格的影响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第一期冲击最低为3.22,总体均值在3.9左右,均表现出减弱态势。 第二,东京胶价格对自身价格的冲击表现为第一期为3.45,之后呈持续缓慢下降趋势,第50期后降至1以下,而对沪胶的影响表现为第一期无影响,第二期对沪胶价格冲击为0.19,之后持续逐步下降。 第三,沪胶一个标准差的波动对两个市场的价格冲击强于东京胶,沪胶对自身的冲击随时间减弱,对东京胶价格的冲击先升后降,总体趋稳。而东京胶对沪胶的冲击作用有限。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目前沪胶走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东京胶的走势,沪胶价格理应成为全球天然橡胶定价的重要参照标准。结合市场来看,由于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期货以国内市场为主,反映的主要是区域供求变化和基本面信息,与东京胶相比,国际影响力稍有欠缺。但由于沪胶的交易量、持仓量及库存均远远高于东京胶,市场流动性和避险需求也都在不断增强,价格的独立性不断得到体现,走出了几波领先于东京胶及东南亚现货价格的走势。今年以来,天然橡胶价格的几次反转均是沪胶先于东京胶,部分时段甚至出现价格背离状况。而且两者相比,东京胶的波动更为剧烈。另外,3月底到4月中旬东京胶曾出现多逼空走势,而同期沪胶价格保持稳定,为国际天胶价格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7月底以来沪胶保持强势上涨,带动了东京胶的反弹。以上都说明了沪胶对东京胶的影响和引导作用日益增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沪胶市场参与者正逐步走向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内商品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越来越明显,2008年上半年我国轮胎生产商曾大量囤积橡胶,导致下半年胶价大幅下跌时出现大面积亏损。如今国内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借助期货市场保值功能稳定自身正常经营的重要性,参与套保的力度明显增强。通过加大市场开发和引导、加强期货市场风险控制、强化交割与质检工作等措施,沪胶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大大增强。包括国内两大农垦在内的天然橡胶生产商和众多轮胎企业、交易商均参与到了沪胶套期保值中来。2009年,沪胶期货市场法人主体较2008年增长21.88%,达到2500户。另外企业参与套期保值的程度大幅提高。2008年,沪胶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交易量为2.8万吨,2009年为37.8万吨,呈现逐步放大趋势。从交割情况看,2008年交割10.8万吨,2009年为7.5万吨,分别占当年国内总产量的19%和13%。随着对企业套保理念和风险意识教育的深化,今年将有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沪胶市场参与者结构将进一步完善。未来一旦国内期货市场对国外投资者开放,沪胶的国际影响力将得到质的提升。 尽管在2009年中美轮胎特保案后,欧盟、阿根廷等十多个国家对我国轮胎出口企业提出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给我国轮胎出口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但今年上半年我国天然橡胶消费与进口仍保持着较高增长,前5月进口增长13.7%,消费增长28%,预计全年总消费量增长10.2%,达到335万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作为天然橡胶消费与进口的第一大国地位不会动摇,这将给我国天然橡胶期货市场争夺国际定价权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持。 如前文所述,在天然橡胶国际贸易中,价格很大程度上是由最有影响的期货交易所期货合同价格决定的,目前沪胶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东京胶,其价格也走出了几波领先于东京胶和东南亚现货胶价的行情,随着其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不断提高,认可度、参与度和覆盖面将不断提高,辐射力将进一步增强。当前,国内天胶相关企业更多是关注沪胶价格,它已经成为国内市场的权威报价和国内橡胶企业购销合同的定价参考标准。而参与天然橡胶期货交易的投资者一般仅关注东京胶的开盘价与收盘价,东京胶价格对国内企业的套保策略影响较小,同时,东南亚橡胶主产区也增强了对沪胶价格的关注度。可以说,我国在争取天然橡胶国际贸易定价权上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打破由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等三大产胶国组成的国际橡胶联盟的垄断局面具有一定意义。 当然,我国天然橡胶期货市场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许多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只有真正将期货市场发展成一个为企业规避风险、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市场,才能够拥有权威的定价参考标准。首先,我国橡胶产业需要积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不但要引进新的生产技术,还应该迈出向海外扩张的步伐,如2009年广东农垦在马来西亚沙巴州建立了18万亩的橡胶种植基地。其次,充分结合期现货市场,建立完善的天然橡胶资源体系,以调节和平衡天然橡胶的供应和需求,引导胶农种植生产和消费,并建立有效的橡胶仓储机制,加强进出口管理,建立有效的进出口预警和调节机制。再次,增强橡胶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产业发展基金、风险保护机制等,加强与国际橡胶协会的沟通。最后,沪胶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参与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交易制度方面也可以考虑延长交易时间、开设夜盘和开发新品种等,积极推动我国天胶期货市场的开放度,进一步增强其国际影响力,从而提升我国在天然橡胶上的话语权。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