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外围市场提振和宏观经济利好消息刺激下,钢材两上市期货品种螺纹和线材也选择跟随大势反弹上攻,但涨幅较铜铝锌等金属品种相对温和。笔者认为,在钢材现货市场多空信息交织的背景下,钢材期价后市或将步入震荡格局,短期内突破上涨的概率不是很大,除非其供求面出现显著性转折。以下将从生产原料、国内供求、进出口对比及政策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一、铁矿石谈判陷入僵局,成本调整暂乏指引 日前,铁矿石谈判陷入僵持。矿业巨头力拓近日表示将拒绝中国钢铁企业提出的铁矿石降价40%以上的要求,而其他几大国际供应方也表示,对中方的降价要求不会妥协。对此,中钢协明确表示,中方不会做出让步。尽管各方谈判未果,但国际矿业巨头在全球经济低迷形势下,纷纷加快布局中国钢铁市场的步伐,激烈的销售竞争促使钢材现货价格持续下跌,以致很大程度冲击国内铁矿生产企业。目前铁矿石全球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必然使得未来价格进一步走低。当然,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表观好转,加上国内钢材现货价格温和盘升,使得铁矿石下游需求止跌企稳趋势隐现。也正是由于几大矿石供应商对中国近期铁矿石进口增长前景感到乐观,才使其不妥协立场如此强硬。具体到对钢材期价的影响,由于市场已经对铁矿石降价预期进行了消化确认,则后期走势仅会对实际降幅和预期之间的偏离进行适当修正,而不会引发太过敏感的行情。另外,国内河北等地焦炭供应出现短缺,近期或可为钢材期现价提供些许支撑。 二、消费回暖库存略降,但恐难持久 随着春季建筑工程全面铺开,钢材市场消费明显放大,从而导致一度高企的钢材库存有所下滑。这也使我国钢材现货价格在经历了10周的调整之后,于4月最后一周出现了小幅上涨。但是应该看到,此轮钢材现货反弹行情并没有对期价走势产生太多积极影响,因为钢材期价近期涨势更多是受整体商品市场走高带动,其对现货供求基本面的反应则相对弱化。究其原因,一方面,建筑钢材库存的降低,相当成分是钢材经销商金融危机巨亏过后的避险动机所致,并不能客观反映下游行业真实采购需求;另一方面,虽然一季度经济产业数据可圈可点,但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干扰下,就此论断经济全面走向复苏之路还为时尚早。况且近期钢材需求增长更多靠政府基建投资拉动,加上季节周期性影响,此番消费增长的持续性还有待观察。况且由于钢企开工率一直处于80%左右,后续资源充足,因此后市恐怕仍将在高库存、低价格状态下运行。一句话,产能过剩依旧是后期制约钢价上涨的最主要因素。 三、进出口形势严峻,却利产能消化 进入3月份以来,我国钢材出口形势进一步恶化,与此相对应,我国针对国外钢材进口却有增无减。而且当前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针对限制我国钢材出口的贸易壁垒也在不断增加。第一季度印度、欧盟、越南、俄罗斯、印尼、马来西亚都曾先后对来自中国的钢材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或钢征收反倾销税,以期保护本国钢铁产业。 4月初,美国7家石油管材生产企业和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就中国对美出口的石油管材提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诉讼案件,更将这波反倾销凶潮推向顶峰。国际市场上频繁遭遇各类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诉讼,无疑使我国钢材行业雪上加霜。当然,出口压力加上进口冲击或是我国钢材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加速市场整合的苦口良药。在加紧备战产业升级和行业整顿的大格局下,产生部分阵痛亦是在所难免。但综合来看,当前我国钢材进出口形势整体利空钢市回暖。 四、行业振兴政策,短期难见分晓 改革振兴钢铁行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央决策层近期对钢铁行业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深入部署。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首批公布《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5月3日,发改委在淘汰落后产能规划目标中提出,钢铁行业将按期完成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和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到2011年,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5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根据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务院将安排2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钢铁等六个行业技术改造。对于政府出台的这一系列行业振兴政策,业界人士存在不同解读。但若从长期着眼,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大力整合、发展钢铁行业的意图和决心,另一方面也为行业发展给予财税、资金各方面的实质性支持,因此必然带给相关企业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生存空间。但从短期来看,政策的滞后效应和框架导向难使问题重重的钢铁行业迅速焕发生机,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政策博弈也决定此番规划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综上,仅从基本面考虑,由于铁矿石谈判悬而未决,国内外供需关系短期难以明朗化,加之政策面推动力度有限,朦胧利多钢材期价上扬的背后难抹利空阴影。预测钢材期价后市进入反复震荡区间,突破上行难度较大。操作上,多单可谨慎持有,但不建议空仓者短线介入。
期货中国声明:感谢郑州张有提供稿件,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