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盛传即将上市的三个期货新品种可能将于十一前后逐步推出,焦炭成为首个上市品种的可能性最大,紧接着应该是动力煤,最后以金属品种铅的推出完美收官。”一位交易所内部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 据记者了解,按照以往的规律,管理层每年都会推出二至三个期货新品种,从2009年3月份开始相继推出早籼稻、PVC、螺纹钢和线材期货。今年上半年推出股指期货,经过数月运行已进入平稳发展期,期货新品种的推出时间便成为了业内讨论的焦点。 “银河和永安期货已经通过交易所联系焦炭企业了。”期货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他认为,原本盛传的原油期货可能要推迟到明年。另外,白银也会让位于铅,先让铅上市,不过从国外白银的交易量来看,白银的交易量明显强于铅。另外,这位人士透露,相关期货公司于数月前便接到交易所通知,管理层希望期货公司做好迎接新品种上市的准备。 期货公司积极筹备 “针对要上市的新品种,公司早已开始筹备相关事宜,为此特地成立调研小组,对煤炭相关的产业链进行研究。”大华期货曹忠忠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中国煤炭产量大多来自山西,而大华期货也隶属于山西证券,因此,公司正密集地对与煤炭相关的龙头企业进行拜访,期望与煤炭生产企业建立直接的联系,通过前期的联系及相关客户的培育,待焦炭和动力煤期货品种正式上市后,能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另外,他认为,随着新能源、低碳概念的提出,焦炭对经济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更改煤炭价格的定价机制是焦炭及动力煤推出的目的之一。 “由于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我国针对焦炭提高进口关税的举动,导致焦煤出口出不去,价格又不断上涨的窘境,供大于求现象日趋严重。另外,焦炭85%用于钢材冶炼,受产能过剩及宏观调控的影响,对焦炭的需求也不旺,导致我们处在无利可图的尴尬境地。希望焦炭品种的上市能打破这种僵局,使焦炭企业得到额外的利润。”从事焦炭生产的现货商向记者表示。 良运期货提供的数据显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自2008年10月份以来我国焦炭出口量锐减。2008年9月份我国出口焦炭137.3万吨,此后出口量逐月锐减,2009年5月份仅出口2.1万吨,为自2008年1月份以来的最低点。2009年9月份我国出口焦炭4万吨,同比下降97.08%;1至9月累计出口36万吨,同比下降96.7%。 良运期货分析师原玮认为,鉴于2009年境外焦炭价格远低于国内价格,我国开始进口境外煤炭,其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其中炼焦煤累计进口3449万吨。随着未来煤炭进口量的增减,说明国内焦炭市场与国际市场关联度越来越高。因此,对于焦煤、焦炭企业而言,焦炭期货的推出不仅可以帮助相关企业根据市场价格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而且还能提高焦炭市场的灵活度和流动性。 争夺中国焦炭的定价权 随着国内焦炭市场与国际市场关联度加大,焦炭现货市场与外盘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国际价格不能完全通过现货市场直接反映国内焦炭市场的情况。而焦炭期货的推出,则可以使价格更贴近市场。贸易商也可以通过期货工具来有效锁定贸易利润,规避焦炭购销价格风险。 “一些现货企业听说要上与之相关的产品,便纷纷与我们联系。大多以采矿类企业为主。很多客户都主动来公司咨询,希望对相关产品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并且希望日后能进行相关的合作。”德胜期货分析师龙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表示,目前,客户群体分为两类:一种是没有套保经验的企业,我们对现货企业做一些套期保值知识方面的培训;另一种是有过套期保值经历的企业,这类企业只需讲解新品种知识及实行套期保值的方法及策略。 “焦炭品种的推出有助于焦炭价格市场化,对于上下游来说,也多了一个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不过上市后市场的活跃程度也尤为值得注意。”原玮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焦炭期货的推出使得焦炭企业对市场供求的反应更加灵敏,价格发现功能将可更广泛地影响国内焦炭的产量和贸易量,从而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价格甚至上游焦煤价格,并最终增强我国在国际焦炭市场的定价权。同时,也可以改变原来焦炭价格滞后于螺纹钢的态势,使焦炭可以和钢材形成更好的联动。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5月,国内焦炭产量已达到22439.2582万吨,国内焦炭产量占到世界产量近60%,并且天津港出口焦炭的FOB价格已经成为焦炭市场的基准价格。 期货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我国传统的煤炭市场体系以计划经济为主导,资源配置效率低,价格机制不完善,价格走势往往由产煤地区自行决定,这些问题一直是阻碍改变煤炭市场架构和完善交易模式的行为的绊脚石。同时,由于焦煤行业与焦化行业未能协调发展,导致焦炭和焦煤价格波动幅度过大,使焦化产业的生产陷入困境。因此,随着焦炭产品的上市,可以使产品的定价机制更趋于市场化,使供求趋于平衡。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