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 研究机构专家

陈贝尔:国际期货结算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08-26 11:15:36 来源:广发期货 作者:陈贝尔

期货市场完整的运行体系,通常被分为“前台”和“后台”两个部分。期货结算系统虽然处于“后台”,但由于期货结算系统的效率与安全直接关系着整个期货市场的健康运行,因此期货结算系统又常被喻为期货市场的“心脏”。

说起期货行业的清算史,可以追溯到260多年前的东印度公司金属认股权证交易,于1848年成立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在成立伊始也采取了该结算方法,这样,期市清算机构被赋予了自其存在以来的第一项功能——交易清算,迅速及准确性成为当时对于结算的要求。之后,结算体系被陆续增加了合约确认、登记、履约担保服务、融资服务、理财等功能。同时,清算所清算业务范围出现延伸,针对场外交易(OTC)的迅速扩大,还可对部分OTC交易提供履约担保,并收取相应费用。

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结算系统功能不断得到丰富、强化和完善,与此同时,由于新技术的使用,结算系统交易清算效率大大提高,清算机构不断加强自身积累,履约担保能力大大增强,因此,结算系统已经成为期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种趋势还将延续下去,因此,世界各主要期货市场也认识到这种现实,纷纷加强清算方面服务,不断推出清算产品,由此可见,结算已成为各国期市竞争的又一重要领域。

当前全球期货市场结算体系发展有三大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结算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二是期货结算机构之间竞争更加激烈,高附加值的结算产品不断出现;三是对结算风险监控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统一结算体系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期货市场运作中取得了成功,集中表现在英国期货市场、加拿大期货期权市场、美国期权市场。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电子技术在世界各行业的普遍应用,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和伦敦结算所(LCH)合作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交叉保证金开始,各主要清算机构开始分别针对用户的需求而寻求各机构间的合作。他们或采用联盟,或采用协议的形式进行合作,对投资者跨市场套利交易进行联合结算、联合监控风险或建立保证金对冲机制,极大地方便了相关投资者进行交易,促进了期市的发展。

另外,随着全球期货业的发展,各结算机构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各清算机构争夺市场份额的手段是提供各项结算超值服务,这首先体现在各项结算产品上,他们基于“客户的需要第一”的理念来设计结算产品,因此这些产品一旦上市,相当一部分即获得市场的认可,有的甚至成为行业标准。因此,今后结算机构之间的竞争主要应为结算产品的竞争,谁的产品功能最新、最能满足市场需要,谁在市场就会占据主动,从而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受益于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结算高效率、低成本目标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各结算机构的结算业务开始向多领域拓展,出现了许多高附加值的结算产品和服务。例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的SPAN系统,该系统根据风险价值理论来计算投资组合的保证金收取水平,是对以往保证金收取方法的一次重大革新,是风险价值理论与期货市场实践的一次完美结合,也是高效低成本目标下所带来的结果。再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的IEF投资产品,是期市结算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一次结合,这是双方共赢的一次合作。由此可见,期市结算正欲向相关领域拓展,以期给投资者带来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全球结算一体化为今后一段时期世界结算发展的目标之一,其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结算的作用尤为明显。此次由美国场外金融衍生品(0TC)市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场外市场缺乏交易结算制度,造成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不可控。因此,建立一个囊括期货市场与场外远期市场的统一结算体系应该是往后期货结算体系发展的一个明朗方向。

该体系需要具备三大功能:控制风险、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其中,最主要的是控制风险。衍生品市场作为一种独特的市场形式,在其自身运行过程中蕴涵着巨大的风险,统一结算体系是控制市场风险的最重要保障。在成熟的美国期货市场,交易所与结算所是分离的,交易所的职能定位是新产品开发和开拓市场,而结算所的职能主要是控制风险。

2003年,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期货结算机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结算公司和世界最大的期货交易所欧洲期货交易所联合发表声明,宣布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创立一个全球性的结算平台。而在2008—2009年度,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一个里程碑就是场外交易的信贷违约交换CDS最终进入了清算体系。美国洲际交易所(ICE)在这项结算体系创新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实,自美国对全球市值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等公司实行了救市计划以来,因为这些公司造成的信用衍生品对手方风险牵连了其他许多金融公司,因此救市计划实行后不久,政治家都将关注焦点集中到信用衍生品。从此,要求市场对一些合约采用中央清算的呼声越来越高,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结算体系也愈加重视。

位于欧洲的LIFFE早于2008年12月就率先推出了CDS合约中央清算服务,但是市场拒绝了LIFFE推出的中央清算服务。美国的CDS中央清算于3月9日始于ICE信托公司(ICE Trust),由于拥有众多在CDS市场活跃的投资银行的支持与自身努力,ICE在众多包括NYSE Euronext Liffe、Eurex和CME等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另外,由于结算一体趋势所带来的清算资金跨市场、跨国域流动现象非常普遍,期现货联系愈加紧密,它们之间的界限也愈加模糊,这也给结算风险监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市场风险监控时,不仅要考虑国内外相关期货市场的情况,还要考虑相关现货市场信息,这就需要国际各期货市场之间关于风险监控的合作,另外还需要相关分析手段的更新与发展。

统一结算使结算所的信用风险趋于集中化,需要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没有最高水平的安全和稳健,统一结算带来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没有任何意义。期货市场的结算部门或机构不仅承担了日常的结算任务,而且承担了整个市场的信用担保。即结算部门或机构是买方的卖方,卖方的买方,其中任何一方出现违约,结算部门或机构都要承担履约的义务。统一结算一方面是结算业务的联合,目的是为了降低结算成本,提高结算效率;另一方面也是信用风险承担主体发生改变,信用杠杆的作用放大(较少的保证金占有意味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和杠杆作用的放大)。

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期货市场的统一结算模式成为国际期货市场的发展趋势。单独结算时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转换为共同结算时的统一结算机构集中承担。因此,统一结算机构的信用风险承受能力和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制约结算体系演变的重要因素。从美国期货期权市场的统一结算体制来看,完善的规则制度,严格的内、外部监管环境,较高的信用机构运作效率以及分散风险的结算会员制度等,都是统一结算必备的条件。

严格的外部监管环境

美国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体系,可以用“严防死守”来形容。美国期货市场不仅拥有较为完善的规则和制度,同时,CFTC这个美国期货市场的“警察”,同期货交易所、结算所之间密切协作,全天候监控市场运作情况和投资者行为,形成了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外部监管环境为共同结算信用风险的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

期货交易是以部分保证金制度为基础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信用风险与生俱来。为了控制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期货交易所需要建立结算部门或委托其他结算机构进行每日无负债结算,合约到期时,需要进行最终的交割结算。CME结算部1988年开发的SPAN系统,是由SPAN系统计算会员必需的履约保证金数量。目前,全球许多期货和期权交易所都使用SPAN系统。SPAN用大量的假设因素来计算不同的期货价格运动和变动情况,从而计算出CME应收满足预期最大、合理隔夜损失的履约保证金。SPAN用理论风险水平来确定保证金,因此,要求市场成熟度高,价格有效性强。

另外,CME与纽约交易所结算公司(NYBTCC)、期权结算公司(OCC)还实行了交叉保证金管理。1999年4月15日,CME和芝加哥交易所结算公司(BOTCC)签订了实行交叉保证金管理协议。2000年3月,CME和伦敦结算所(LCH)签订了实行交叉保证金管理协议。这样,结算会员在不同的交易所和由不同结算所结算的期货、期权持仓的总风险得以真实反映。

结算会员分担统一结算机构的信用风险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清算公司BOTCC共有87个结算会员,这些结算会员同时也是BOTCC的持股人或称所有者。结算会员不仅是所有者,也是风险的分担者。在共同结算使结算公司的风险更加集中的情况下,增加结算会员作为新的层面,参与市场风险分担尤为必要。

结算银行的结算支持和资金划转效率提高,适应共同结算的要求,降低了信用风险

实行统一结算以后,为了降低信用风险,期货市场保证金的追加要求时间越来越短。美、英等发达国家的期货保证金大多都从每日追加调整为日间追加,这对结算银行在资金划转效率要求非常高。因此,发达国家结算银行的资金划转效率能够满足共同结算风险管理的需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用风险的集聚。

责任编辑:刘健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