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到2009年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新一轮大开发已经吹响号角,金融业要有更大作为。 金融业在支持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指导政策,加大对西部的资金支持。一是增加西部的再贷款限额,支持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西部再贷款限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004年的22.63%提升至2009年6月末的27.27%,总量增加到1496亿元。二是结合西部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制定推动经济发展的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推动西部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三是对西部民族地区实行优惠货币信贷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地区各项贷款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年增长速度均超过中部、东北地区。2009年西部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高达37.8%,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00年末的1.7万亿元增长到2009年末的7.2万亿元,增长了3.2倍。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的信贷投放大幅增加,支持了西气东输等一批西部大开发标志性项目的建设。涉农贷款大幅增长,2009年末西部涉农贷款余额为15039亿元,同比增长28.5%,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产品生产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西部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由2004年末的16.49%下降到2009年6月末的4.42%。 在央行资金支持下,西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自2004年开展农村信用社专项票据兑付以来,截至2009年6月末,西部地区累计有887个农村信用社完成了254.7亿元的专项票据兑付工作,分别占发行联社和发行金额的94.8%和98%。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弥补了西部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截至2010年6月末,西部十二省共成立小额贷款公司655家,占全国的1/3强;贷款余额为323.9亿元,占全国的25.94%。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先后建成了包括大额实时支付、银行业金融机构系统内支付、同城票据清算、小额批量支付、银行卡跨行支付和支票影像等六大支付系统,极大地改善了西部的支付结算环境,资金流通速度和汇划清算速度全面提速。人民银行建立和完善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维护金融稳定。 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融资结构趋于优化。2009年末,西部国内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17.8%,较1999年末增加142家,占比提高0.4个百分点;2009年当年西部国内股票(A股)筹资额为604.3亿元,占全国的16.5%。2009年末,西部地区国内债券筹资额为892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5%,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我国东、西部地区现实的差距依然很大,西部大开发任务依然艰巨 从GDP来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东、西部相对差距拉大的趋势逐步缓解,差距开始缩小。从人均GDP看,2004年起,西部与全国和东部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但绝对差距仍不容忽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疆、甘肃、云南三省区人均GDP占全国的比重2009年比1999年是下降的,与全国的相对差距在逐年拉大。 西部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国有投资占比,西部几乎比东部地区高一倍。2009年,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值为74.27%,分别高于全国、东部8.24、25.13个百分点。从全国范围来看,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占比逐年下降。但分地区来看,2007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西部为38%,东部为21%,西北高达44%。甘肃、西藏自1982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超过半数都是国有固定资产投资。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西部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低于东、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占比高于东、中部地区。在第二产业内部,西部很多省份建筑业比重较高,工业比重相对低,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比重低。2009年,西部第一产业比重为13.76%,分别高于全国、东部、中部3.16、7.17、0.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47.65%,低于东部和中部1.89、2.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38.6%,分别低于全国、东部水平4.0和5.25个百分点,但高于中部地区2.73个百分点。 西部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东部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但绝对差距还是很大。西部地区尤其是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新疆5省区职工平均工资与全国的相对差距在拉大。贵州、重庆、广西三省城乡收入差距比全国平均水平严重,农村人均纯收入不及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叠加上西部城镇化率与东部18个百分点的差别,西部地区的农民增收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西部居民消费水平与全国和东部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但绝对差距依然很大。很多西部省份居民消费水平不及浙江、广东的1/2,贵州、西藏不及浙江、广东的1/3,特别是西藏、贵州、云南、甘肃、新疆与全国的相对差距还在持续扩大。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也有类似的结果。恩格尔系数西部很多省份高于全国,显示出消费层次低于全国。 西部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存量指数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西部金融市场发展落后,融资总额(贷款、债券和股票)占全国比重均远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较小,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相对较弱。2009年西部非金融部门融资额中贷款占全国比重为19.2%,而东部占59.5%;西部债券融资占全国比重为7.4%,东部为78.9%;西部股票融资占全国比重为3.1%,东部为82.5%。2009年末,西部保险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为18.1%,分别低于东部、中部36.4和1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区域差异明显,总体呈由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减态势,西部地区保险密度总体水平偏低。 经济外向程度不高,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远低于全国、东部地区。2009年,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仅为9.34%,虽较1992年提高1.6个百分点,但远低于全国44.26%和东部68.30%的水平。 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金融业要有更大作为 (一)金融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推动西部大开发纵深发展中贡献力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金融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在思想大解放、体制求创新上谋求促进西部地区更大的发展。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着眼于新形势和新任务,寻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新方法,探索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新路径。摈弃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树立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二)运用差别化的金融政策,加大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坚持以总量调控为主的统一货币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对西部地区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优惠信贷政策。继续增加对西部的再贷款限额,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西部的信贷支持。考虑到西部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较低的情况,建议在西部首先试行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鼓励对西部县域地区加大信贷支持。西部地区可探索进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设立金融消费者申诉中心,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促进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支持西部培育自主发展能力 争取提高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央直接投入比重的同时,金融业要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探索财政资金与商业性信贷资金以及民间资本的联合投入,支持西部城镇化建设。加大对西部装备制造业支持力度,提高整体工业素质。支持西部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西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西部产业结构升级。支持西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大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投入。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促进西部消费增长。支持西部承接东部产业,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四)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 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突出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农”贷款增信方式、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满足符合“三农”实际特点的金融服务需求;支持优质涉农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拓宽支持“三农”发展的直接融资渠道,拓宽金融服务范围。 (五)拓宽资金来源,优化融资结构 扩大直接融资,增加西部经济体系中的资本金规模。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对西部企业的上市及增资扩股采取优先的政策。支持西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公司债,对西部企业和投资项目发行债券应实行同等优先。创新保险产品,扩容保险市场,发挥保险业的经济补偿功能和资金支持功能。争取保险资金在西部投放,支持基础设施和不动产项目建设。加大吸引东部沿海资金和国外资金力度,争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部资金来西部投资。支持西部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六)发展西部金融业,健全西部金融组织体系 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创造条件吸引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立机构。支持建立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深化地方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地方负有责任的“准金融机构”监管框架。完善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七)中央要强化对西部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性投资力度,发挥财政政策的公平效能,实现人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宏观调控过程中,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结构政策上对西部地区要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实行有差别的产业、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西部地区支持东部发展所受到的环境破坏予以补偿。西部地区在吸引东部产业转移时,不能“饥不择食”、“承接污染”,必须严把产业政策关、环境保护关和资源集约利用关,防止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落后产能向西部地区转移。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