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8月上中旬开始郑糖随国内农产品期货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跌,但8月底又重拾涨势。随着今年中秋国庆的悄然而临,糖价后市将甜蜜依旧。 一、基本面情况 1.当前国际供给格局不明 虽然据国际糖业组织(ISO)最新预计数据显示,2010/2011年度全球糖市将供应过剩322万吨,但由于国际部分地区的减产以及反常天气等因素,国际供给格局陷入不明朗格局。巴西甘蔗工业协会(Unica)表示,因天气干燥影响单产,巴西2010/2011年度中南部地区糖产量料缩减至3373万吨,低于之前预估3409万吨。同时,俄罗斯甜菜产量消减,巴基斯坦、南非、泰国等食糖产量也将不同程度低于预期,反常天气使得国外部分地区产量受损并迫使其进口。 2.国内当前供给缺口犹存 我国近年来受干旱等极端天气、糖料种植面积减少、农资议价过高农民投资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白糖(资讯,行情)也出现相应的减产,当前国内供给缺口犹存成为糖价高位运行的有力支撑。但今年北方甜菜大幅增产,南方甘蔗主产区预计也将增产,鉴于往后3个月是甘蔗伸长拔节关键期,故未来几个月的天气状况举足轻重,密切关注天气因素对甘蔗生长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3.近期现货价格依然坚挺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虽然9月继续抛储,但目前低库存率仍强力支撑现货价格保持坚挺。近期国内食糖报价普遍大幅上调,多数地区上调幅度高达70—150元/吨。 4.全球白糖需求稳中渐增 国际方面:据国际糖业咨询机构Kingsman消息,尽管印度糖产量巨大,但2010/2011年度上半年全球糖需求预计将超出供应。国际糖业咨询机构主席Jonathan Kingsman称“进口需求可能高于可供出口的数量,贸易缺口可能在100万—150万吨。”并表示 2010/2011年度上半年全球需求增加将激励印度出口白糖,但因巴西甘蔗收割,印度可能在下半年转为进口。 国内方面:倘若2009/2010榨季国内消费量能达到1400万吨,那么按照平均5%—6%的增幅来算,估计2010/2011榨季消费量有望达到1470万吨左右。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显示,2010年1—7月,国内主要含糖食品累计产量较之去年同期仍有所增长。其中,饼干糕点、速冻食品、罐头、及果蔬饮料类同比累计增幅在17.55%—43.22%之间。 总结基本面情况,供给方面,国际国内皆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但与此同时,天气异常引发的利多消息频传,使得原本供给过剩的预估陷入不明朗格局。需求角度,随着全球对白糖的需求稳中有增,促使供销市场活跃。可见,虽然前期预计产量增长,但消费同样增速迅猛,且恶劣天气情况下不排除逐步降低预期增产数量甚至转为减产的可能性,预计新榨季产销或将达到紧平衡。 二、图析资金面 1.CFTC基金持仓情况 自5月以来,外盘CFTC净多头寸伴随糖价的上行稳步增加。CFTC基金持仓的数据显示,传统基金净多单、套利头寸及总持仓水平均有小幅增加,指数基金净多则出现微幅下降。从目前情况看,基金对后市糖价保持着较为谨慎的态度,后期基金持仓增减情况仍有待关注。 2.郑糖前20主力持仓情况 国内前20位主力中多头占据优势,即使在前期回调过程中,净多数量仍居高不下。这无疑为糖价的上涨增添了不少信心,同时也使得整个多头力量显得坚不可摧。 3.郑糖仓单情况 对比近两年的仓单情况,不难发现,今年度仓单的压力较前两年减轻不少,这无疑为糖价轻装上行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三、抑制上涨因素 市场在利多消息频传之余,也不乏利空隐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CPI上涨,防通胀预期增加。在我国CPI商品构成中,食品所占权重近34%,农产品走势对CPI的影响非常显著。就目前来看,8月CPI涨幅有可能突破3.3%,势必将增加人们对防通胀措施出台的预期。 其次,抛储影响不容忽视。2009年12月,两次抛储共计成交50万吨,引发价格下跌。2010年年初抛储35.65万吨,但借助天气炒作之东风,郑糖一举冲击前期高位。之后的几次抛储虽较为分散,但放储量不大且加上消费旺季的支持,因此抛储的影响并不显著。但眼下已过夏季食糖采购高峰,9月放储的影响不容忽视。 再次,进口数量迅增,供应量增加。据中国海关总署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7月份进口食糖达305781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30%,较6月份增长64%,创下近年来单月进口量新高。 最后,面临多头获利离场压力。在行情急拉时,可能面临多头获利离场风险,出现多杀多情形,在考虑基本面多空消息之余,主力资金动向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之一。 四、后市展望 目前看,郑糖主力1105合约价量齐升,MACD呈金叉,中秋国庆双节前,糖价仍有一定的上行空间,但伴随备糖旺季临近尾声,同时新榨糖也将陆续上市,后期的不定因素也随之增多,要突破并站稳年初高点有一定难度。而短期内,行情快速拉升后有调整整固的需要,高价位伴随着高风险,稳健的投资者可多单逢高适当止盈,减轻仓位。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