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 研究机构专家

新湖期货吴秋娟:2008年东北产区考察报告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8-11-14 09:07:46 来源:期货中国

2008年东北产区考察报告

  2008年8月、9月大连商品交易所与中国玉米网联合组织两次东北产区考察活动,第一次考察时间为8月18日—8月26日,第二次考察时间为9月2日—9月11日。考察范围覆盖东北大豆、玉米主产区。通过两次考察,我们对东北产区大豆、玉米生长情况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今年大豆、玉米的产量、价格、收购市场的变化等方面也有了初步预估。下面分别就大豆、玉米生长、产量及价格等情况进行报告。

  

  大 豆 篇

  一、大豆种植面积

  由于2007年大豆价格创历史新高,大豆种植效益显著提高,农民种植热情高涨。另外,大豆种植及收获均适于机械化作业,导致大豆种植面积上升。从我们实地考察得到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官方政府部门还是民间信息组织均认为今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较去年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略有不同。我们综合各方数据以及实地考察情况,预计今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接近6000万亩,与4月份考察区间,黑龙江省农委给出的数据一致。

            

          

 

  二、大豆单产

  2007年黑龙江产区遭遇50年最严重的干旱,导致大豆单产下滑幅度较大。今年黑龙江产区天气状况好于去年,大豆单产水平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从考察得到的数据来看,市场各方对于今年大豆单产上升看法一致。综合各方观点来看,今年黑龙江省大豆单产水平有望超过240斤/亩。

       

           

  三、大豆产量

  在种植面积以及单产水平显著增长的双重作用下,今年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将较2007年大幅上升。从考察得到的数据来看,各方对于今年黑龙江省大豆产量上升看法一致,但预估数据存在较大分歧。综合种植面积以及单产预估值,通过计算得到今年黑龙江省大豆产量为240斤/亩×6000万亩=720万吨。

      

  四、种植成本及价格

  由于农资价格上涨,今年大豆种植成本大幅上升,其中化肥价格涨幅最大,农药、柴油、人工成本也有所提高。在种植成本计算中,自有土地与承包土地差异较大。自有土地享受国家补贴,且不计算人工费用,而承包土地不但要支付承包费用、人工费用,还不能享受国家补贴,这就导致承包土地的种植成本明显高于自有土地的种植成本。在黑龙江省自有土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0%,因此承包土地种植成本更具代表性。另外,虽然大豆亩成本上涨幅度较大,但是由于今年大豆单产较去年明显上升,大豆斤成本变化幅度不大。

       

     

 

  按照黑龙江省承包土地的大豆成本1.54—1.75元/斤估计,黑龙江省2008年秋季大豆收购价格约在1.7—1.9元/斤。农民期望值不低于2元/斤。

  五、天气影响

  去冬今春东北产区降水严重不足,春播前干旱形势严峻,3月下旬至5月初出现多次大的降雨过程,土壤墒情迅速恢复,4月底旱情已基本解除,达到近年来最好状态。而后气温迅速回升,大田始播期比历年提前6—10天左右。进入农作物最后的灌浆期,7月底至8月26日,持续近30天高温无雨天气,旱情加剧,局部地区大豆出现“黄脚”和根部落叶现象,农作物籽粒不饱满。进入9月上旬,各地陆续开始出现降雨,旱情得到缓解,但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区大豆死秧现象明显,单产快速下降。

  对于8月份旱情的影响各界看法不一,各地农委认为今年是历史天气最好的一年,8月份的旱情对农作物没有影响,预计单产不会下降。民间农业信息机构认为8月份的旱情,对农作物有影响,预计减产10%左右。而农民预计减产幅度更大,在15%左右。

  在我们的实地考察中看到,干旱确实对农作物生长产生影响,大豆根部掉夹,籽粒不饱满现象明显,跟历史考察对比今年农作物生长接近2006年的状态。

  另外,早霜问题是影响大豆产量的另一因素。不过,从目前的天气状况来看,产区出现早霜的可能性很小。如果霜冻出现在9月26号以后,基本对农作物没有影响。

  六、考察结论

  2007年大豆价格创历史新高,激励农民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同时,今年天气状况好于去年,大豆单产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在种植面积及单产上升的双重作用下,大豆总产量将较去年出现跨越式增长。如果后期不出现极端天气,丰收已成定局。另外,农资费用的上涨推动大豆成本上升,不过由于大豆单产增加,大豆的斤成本上涨幅度小于预期。从考察情况来看,各界对于大豆开称价预期不高,近期期货价格的持续下挫也影响了市场的购销心理。不过国产大豆只占到国内大豆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外盘大豆价格对于国内期货价格仍然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大豆市场行情仍取决于国际市场。

  玉 米 篇

  一、玉米种植面积

  由于2007年大豆价格创历史新高,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上升,导致大豆种植挤占了部分玉米种植面积,今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不过,由于黑龙江省积温的原因,加之当地玉米深加工企业大量收购等原因,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幅度较小。而吉林省作为我国的黄金玉米带,形成了多年的玉米种植和销售习惯,同时,近年来玉米种植收益较好,因此各市玉米的播种面积变化很小,整体来看,今年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基本与去年持平。

      

         

  二、玉米单产

  2007年东北产区遭遇50年最严重的干旱,导致玉米单产下滑幅度较大。今年东北产区天气状况好于去年,玉米单产水平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从考察得到的数据来看,市场各方对于今年玉米单产上升看法一致。综合各方数据,并考虑今年玉米生长状况来看,今年黑龙江省玉米单产水平在690—700斤/亩,吉林省玉米单产水平在890—930斤/亩。

     

  

  三、玉米产量

  在种植面积以及单产水平显著增长的双重作用下,今年东北地区玉米产量有望创历史新高。从考察得到的数据看,各方对于今年东北地区玉米产量上升看法一致,但预估数据存在较大分歧。综合考虑,今年黑龙江省玉米产量预计在1900万吨左右,吉林省玉米产量在2000万吨左右。

        

          

  四、种植成本及价格

  由于农资价格上涨,今年玉米种植成本大幅上升,其中化肥价格涨幅最大,农药、柴油、人工成本也有所提高。在种植成本计算中,自有土地与承包土地差异较大。自有土地享受国家补贴,且不计算人工费用,而承包土地不但要支付承包费用、人工费用,还不能享受国家补贴,这就导致承包土地的种植成本明显高于自有土地的种植成本。在计算玉米成本价格时,我们采用承包土地成本。

  2008年玉米种植成本预估

 

  按照吉林省承包土地的玉米成本0.48—0.54元/斤估计,吉林省2008年秋季玉米收购价格约在0.58—0.62元/斤。农民的期望值不低于0.65元/斤。

  五、天气影响

  去冬今春东北产区降水严重不足,春播前干旱形势严峻。3月下旬至5月初,东北产区出现多次大的降雨过程,土壤墒情迅速恢复,4月底旱情已基本解除,达到近年来最好状态。而后气温迅速回升,大田始播期比历年提前6—10天左右。进入农作物最后的灌浆期,7月底至8月26日,持续近30天的高温无雨天气,旱情加剧,局部地区玉米出现“黄脚”现象,籽粒不饱满。进入9月上旬,各地陆续开始出现降雨,旱情得到缓解,不过黑龙江和吉林玉米黄杆枯叶现象明显,但玉米已基本处于灌浆末期,预计对单产影响较小。

  在我们的实地考察中看到,干旱确实对农作物生长产生影响,玉米棒长度正常,但部分玉米棒是有近5—10%的“瞎尖”现象,籽粒属于一般饱满程度。局部地区相对严重。跟历史考察对比今年农作物生长接近2006年的状态。

  另外,早霜问题是影响玉米产量另一的因素。不过,从目前的天气状况来看,产区出现早霜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出现早霜,由于玉米已处于灌浆末期,预计对单产影响较小。如果霜冻出现在9月26号以后,对农作物基本没有影响。

  六、收购主体减少

  今年玉米丰收在望,市场供应明显充裕。但目前吉林省实行粮食收储企业改制,将市县级的粮库推向市场,这就意味着这部分粮库很难获得农发行的贷款支持,导致今年市场收购主体部分缺失,可能出现农民卖粮难问题。不过,市场对此也有不同意见,部分观点认为,国家对于玉米市场的调控能力日益强化,粮食安全问题得到充分重视,在新玉米上市季节,中储粮增加收储数量或者出台托市收购价均存在一定可能性。

  七、考察结论

  东北产区玉米单产水平的恢复性增长能够弥补部分省份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对产量的不利影响,并且由于单产水平上升幅度较大,玉米产量较去年将明显增加。在玉米收获之前如果不出现极端天气,玉米丰产基本可以确定。国家粮油信息预估今年国内玉米产量为1.56亿吨。在玉米产量创记录的丰收背景下,玉米市场长期走势承压,不过玉米种植成本的增加推动价格底部抬升。对于后期市场走势,需要关注三大因素,一是收购主体的变化,二是农民是否出现惜售心理,三是国家政策。自2007年以来,国家加大对玉米市场的调控力度,对于玉米市场走势来说,政策调控将成为主导行情走势的关键因素。

                            (本文由吴秋娟、刘思远撰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