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炭基础知识 焦炭定义 冶金焦是高炉焦、铸造焦、铁合金焦和有色金属冶炼用焦的统称。由于90%以上的冶金焦均用于高炉炼铁,因此往往把高炉焦称为冶金焦。 铸造焦是专用与化铁炉熔铁的焦炭。铸造焦是化铁炉熔铁的主要燃料。其作用是熔化炉料并使铁水过热,支撑料柱保持其良好的透气性。因此,铸造焦应具备块度大、反应性低、气孔率小、具有足够的抗冲击破碎强度、灰分和硫分低等特点。 焦炭用途 焦炭主要用于高炉炼铁和用于铜、铅、锌、钛、锑、汞等有色金属的鼓风炉冶炼,起还原剂、发热剂和料柱骨架作用。炼铁高炉采用焦炭代替木炭,为现代高炉的大型化奠定了基础,是冶金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为使高炉操作达到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冶炼用焦炭(冶金焦)必须具有适当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包括冶炼过程中的热态性质。焦炭除大量用于炼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冶金焦)外,还用于铸造、化工、电石和铁合金,其质量要求有所不同。如铸造用焦,一般要求粒度大、气孔率低、固定碳高和硫分低;化工气化用焦,对强度要求不严,但要求反应性好,灰熔点较高;电石生产用焦要求尽量提高固定碳含量。 焦炭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焦炭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其他因素都是通过影响供求关系来影响价格的。 市场供求关系 价格分析最重要的就是研究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当供大于求时,其价格下跌,反之则上扬。同时价格反过来又会影响供求,即当价格上涨时,供应会增加而需求减少,反之就会出现需 求上升而供给减少,因此价格和供求互为影响。 近年来,供求关系总体上处于供给趋紧的平衡状态,国内焦炭供给趋紧的主导因素不再是需求膨胀, 而是由运输能力不足和资源持续紧张双重制约导致的供给不足。但也要看到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危机减少对焦炭需求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会弥补发达国家需求减少的缺口。 焦炭库存 库存状况是供求关系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生产、贸易、消费者主要是根据焦炭价格的变化和自身的库存能力来调整库存。 库存是分析焦炭价格趋势的重要指标。比如:占全国焦炭出口75%的天津港,已成为中国出口焦炭价格的风向标。库存分报告库存和非报告库存。报告库存又称"显性库存",是指交易所库存。 非报告库存,又称"隐性库存",指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商、贸易商和消费商手中持有的库存。由于这些库存不会定期对外公布,因此难以统计,故一般都以交易所库存来衡量。 焦炭进出口 分析焦炭供求关系,要关注中国焦炭的进出口情况。由于焦炭出口价格基本上与国内价格联动,同时配额数量也起到关键作用。 国家政策变化 国家政策对价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政府关闭了很多小煤窑,煤炭供应依然会偏紧,所以煤价还会涨,煤价的上涨必然推动焦炭价格的上涨。国家进出口政策,尤其是关税政策是通过调整商品的进出口成本从而控制某一商品的进出口量来平衡国内供求状况的重要手段。此外,山西省大规模整合煤炭产业、国家调整出口关税税率都是推动焦炭涨价的因素。各省加快淘汰焦化落后产能也会使供应趋紧。 产业发展趋势 消费是影响焦炭价格的直接因素, 而用焦炭行业的发展则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其中生产成本是衡量商品价格水平的基础。 相关行业状况 关注上下游产品的价格变化, 以及其它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的变化趋势有助于焦炭价格的分析研究。如: 上游的主焦煤和炼焦配煤的资源短缺、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钢铁行业的产能释放等。 宏观经济形势 焦炭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其需求量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时,焦炭需求增加从而带动焦炭价格上升,经济萧条时,焦炭需求萎缩从而促使焦炭价格下跌。在分析宏观经济时,有两个指标是很重要的,一是经济增长率,或者说是GDP 增长率,另一个是工业生产增。宏观经济的发展周期、景气状况,经济发展趋势、汇率变动等,对于焦炭价格变化,也是需要了解的背景资料。 市场心理波动 投资者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交易市场上的焦炭商品的价格变化。 心理因素起助涨助跌的作用。当投资者信心崩溃时,往往使市场加速下跌,当投资者信心满满时,往往让市场更加疯狂。 中国焦炭产业现状 近期焦炭市场表现较为冷清,需求低迷,价格小幅调整,目前国内外市场均表现出较低的需求,预计短期内焦炭市场将维持稳中调整格局。 当前焦炭市场资源充裕,钢厂采购意向不积极,而且钢厂对后期钢市依然不看好。同时焦煤价格继续高位运行,山西当地优质主焦精煤在 1,200 元/吨/吨左右,推及全国来看,焦化企业被迫大幅限产较多,部分企业已经有停产现象,限产幅度也都在50%以上,部分小焦化厂仅仅维持焦炉保温。 自2008年10月份以来我国焦炭出口量锐减。2008年9月份我国出口焦炭137.3 万吨,此后出口量逐月锐减,2009 年 5 月份仅出口 2.1 万吨,为自 2008年1月份以来的最低点。2009年9月份我国出口焦炭4万吨,同比下降97.08%;1至9月累计出口36万吨,同比下降96.7%。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钢材需求明显减弱,欧洲钢铁联合会预计2009 年欧洲钢铁消费与2008年相比将下降33%,作为炼钢重要原料的焦炭的需求也随之逐步萎缩。美国、欧洲和日本等焦炭主要进口国已经逐渐退出国际焦炭市场,而巴西、印度等国随着焦炭配套生产能力逐步提高,更倾向于进口炼焦煤自炼焦炭,对我国焦炭的依存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此外,为保证焦炭资源的国内需求,落实国家节能减排计划,我国已多次出台政策对焦炭出口进行控制,企业出口积极性明显不足。2009 年国家分两批下达了1,191 万吨的焦炭配额,与2008 年1,201 万吨的出口配额基本持平。在当前国外进口需求低迷的情况下,焦炭配额显得过于充足。 目前国内焦炭市场处于稳中小幅调整的过程中,焦炭市场资源充足,但国际、国内市场均表现出较弱的需求。近几个月来我国焦炭出口持续处于低位,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焦炭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在国家对焦炭出口控制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出口焦炭明显下降。从目前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分析,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低位,预计将保持稳中小幅调整的格局。 气候对煤炭市场的影响 以前惯性认为气候条件影响我们比较重的只有两个方面:首先,对农业影响,因"靠天吃饭"自古如此,虽然现在有所改变,但要达到根本改变还是一个未知数;另外,气候条件对我们出行有参考价值。其实气候条件对全球各地和各行各业的每时每刻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只是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不同而已,煤炭及相关产业也不例外。 煤炭从产生到使用,气候条件一直伴随左右。煤炭远古形成期最基本的条件是茂盛的植被,需要适宜的气候;然后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掩埋时间和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煤种。煤炭从地下到地面的开采阶段,似乎跟气候无关,但细心的人会注意到,煤矿事故略显多发的时间段在春秋季,此期距离地面较近的地质结构因气温的转暖和转冷,而发生着微弱的变化,进而或多或少影响着煤炭开采。 气候对煤炭运输的影响不言而喻,去年冬季渤海湾结冰、大雾和大风对煤炭运输的影响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最后是煤炭使用,在我国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极端气候变化影响我国煤炭阶段性区域紧张由来已久,等等。这些说明,气候对煤炭的影响应该值得关注,虽然有些企业已有所重视,但重视程度有待于提高,特别是煤炭生产、运输、储备和使用企业。 对于煤炭生产,气温不光影响煤炭开采,它还或多或少影响煤炭洗选。其次旱涝对煤炭开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开采工作面距离地面比较近的生产地区,暴雨引发矿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另外,地震影响井下开采应该更容易理解。 对于煤炭运输,气候影响相对比较明显。冬季的雪天和大雾,严重影响公路运输,对铁路运输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制约;春、夏、秋季,虽然气候条件对公路和铁路的运输相比冬季有所减弱,但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和洪水,对煤炭运输产生的间接影响不可忽视。对于运输成本低和相对稳定的水运,受气候影响夏冬季较明显,主要是夏季的热台风,冬季的大风、大雾和港口附近结冰等;对于内河水路运输,影响主要产生于干旱,导致航道水位偏低。 对于煤炭储存,气候条件影响也值得关注,总结两句话:煤质越差,气候影响越严重;时间越长,煤质变化越明显;具体是:煤炭自燃大家并不陌生,容易发生自燃的主要是褐煤等挥发份较高的煤种,如果遇到高温气候条件,这些煤种自燃的概率较大;煤炭露天存放,时间越长,不论挥发份大与小,煤质逐渐变差是必然的趋势。再有雨天容易造成煤炭水分超标,影响燃烧效率;大风容易使末煤满天飞,即影响环境,又浪费资源。 对于煤炭使用,特殊气候条件一直困扰我国局部地区和部分时段煤炭的供给状况,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因电煤在我国煤炭需求中的比重较大,它的松紧直接影响煤炭市场整体走势;同时,近期西南部的罕见干旱,影响偏大的依然是电力,但因该地区煤炭使用量在全国煤炭使用量中占比较小,对全国煤炭市场供给格局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但对局部煤炭紧张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设想一下,如果此种情况发生在煤炭使用量权重较大的华中、华东或华南等地区,它造成煤炭短缺影响的程度应该比西南部地区要严重得多。气候条件对化工和冶金用煤一样会有影响,化工产品尿素的施用季节性非常强,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如今年春季的北冷推延了尿素施用时间,既使集中施肥变成了分散使用,又使施肥时间推后; 同时,近期南方的干旱,一样影响尿素的施用,因农作物耕种在没有雨水的情况下难以开始;再有今春局部地区的微弱干旱,虽然不影响作物耕种和冬作物返青,但没有雨水,依然不敢用肥,因尿素在催使农作物生长时,同样需要大量的水分补充植物体,如果没有,植被会因缺水而枯黄;其他恶劣气候条件如近期的霜冻一样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直接影响尿素的施用量,但相比干旱来说影响程度相对要小的多。对于甲醇的使用,它属于工业用原料,气候条件影响较小,最主要影响是南方梅雨季节的到来,甲醛使用量将减少。对于钢材的使用,板材受气候影响较小,主要用户是汽车等机械制造业;而线材受气候影响略显偏重,如09年冬季北方的严寒,直接影响建筑业施工,严重制约线材使用量的提高。 顺便说一下煤炭进口,随着我国煤炭进口方位在扩延,作为我国主要进口国之一的澳大利亚煤炭,只能成为煤炭进口的风向标,而印度尼西亚、越南和俄罗斯等国家一样影响着我国煤炭进口量。此情况类似于天气,局部地区雨水增多,并不能代表到处都会有雨,就如澳大利亚煤炭价格高于国内,只能代表煤炭价格有上涨趋势,影响我国局部进口量的减少,并不能说明我国整体进口量会有大的波动。再有,我国进口多以水运为主,海上气候状况一样影响我国进口煤炭的运输。 总的说,影响煤炭市场较严重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关键时段全国性气候偏高或偏低,如电力迎冬和迎夏,化工春季的大范围恶劣天气;另一种情况是局部耗煤较多地区大型自然灾害,如08年华中地区的雪灾。其它局部地区短暂恶劣气候条件,对煤炭市场影响程度在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是有限的,对煤炭市场价格的改变力度也是微弱的,如煤炭使用淡季的局部矿难、南方梅雨季节甲醛使用量的减少和冬季建筑业局部严寒影响施工等。 基于以上论述,煤炭生产和使用企业应该增加对气候条件的关注,特别是电力和化工行业,只要电力企业根据中长期气候条件预测,适度增加煤炭储备;化工煤生产企业根据气候条件变化,关注化工行业产品价格的走势,既可以解决电煤季节性短缺,又可以自主适应和合理调整煤炭价格,对供需双方企业把握煤炭市场走势有利,对适应煤炭市场做到有的放矢有利,对煤炭短缺防患于未然有利,对企业降低成本、节能减排和提高竞争力有利。 随着全球钢铁需求量增加以及化工产业发展,国内外对焦炭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目前我国焦炭对外出口实行配额制度,随着各种政策的变化,焦炭相关企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市场体系,因此,焦炭期货上市恰逢其时。推出焦炭期货不但可行,而且非常必要。 1.焦炭价格的频繁波动提供了巨大的套期保值需求 实践证明,价格波动具有周期性特征的商品作为期货品种前景广阔。长期以来,我国焦炭价格存在着"蛛网现象",使焦炭价格波动呈现出典型的周期性特点。 焦炭的"蛛网现象"成因在于:一是焦炭的生产规模不能及时调整,存在时滞,二是焦炭的当期产量决定当期价格,三是由于产量调整需要时间,当期价格不能决定当期产量,只能决定下一期的产量。我国焦炭生产行业由众多独立的企业组成,分布在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云南等地区,它们缺乏统一的安排,各自独立决策,对市场价格的变动独立地做出反应,对价格的变化相当敏感。如果价格上涨,各个企业都会加快生产;若价格下跌,企业又会减产或停产。由于生产企业多、进入壁垒低、退出成本低,因此我国的焦炭生产企业对价格敏感,价格稍微波动就能引起产量的较大波动,导致焦炭供给曲线相对平缓。 焦炭的消费企业是钢铁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企业,这些企业对焦炭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与供给企业相比,他们对价格反应不够敏感,需求弹性较小,需求曲线比供给曲线陡峭。焦炭的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平缓,意味着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大于对需求的影响,一旦偏离均衡点,价格波动对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大,价格与产量的波动将越来越剧烈,远离均衡点,形成发散型"蛛网"。焦炭的"发散型蛛网"特征决定了焦炭价格波动频繁,波动程度剧烈。 2.当前焦炭价格波动程度加剧,是推出焦炭期货的绝佳时机 目前,正是焦炭价格波动较大的时期,焦炭出口单价1995至2002年期间最低每吨55.27美元,最高每吨79.69美元,极差24.42美元;至2003年起,焦炭价格巨幅波动,极差达到了350.4美元,5年多来波动幅度是之前8年的14倍。目前看,焦炭的波动幅度还在进一步扩大,从标准差看,2006年焦炭出口单价月度标准差12.1美元,2007年为44.7美元,2008年1至5月为62.7美元。标准差一直在扩大,意味着我国焦炭价格波动程度加剧。目前焦炭价格正处于高涨时期,对于焦炭产业链上的众多企业而言,具有强烈的规避价格风险愿望,正是推出期货品种的绝佳时机。 3.焦炭市场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流通量大 我国焦炭现货市场已经具备相当规模,2006年生产量和消费量分别达到2.98亿吨和2.62亿吨。焦炭供需存在严重的地区性失衡,从表二可以看出,山西、陕西,山东、贵州、河南、黑龙江焦炭产量过剩,是主要调出地,调出量均大于350万吨,河北、江苏、辽宁、湖南、广东、浙江、福建、广西、甘肃、天津、安徽缺口较大,不能自给,调入量均在100万吨以上。撇开焦炭的省内流通量不计,省际间的流通量以及出口流通量在1.52亿吨以上。如此大规模流通量,再加上焦炭的使用企业和生产企业集中度均较低,市场上并不具有控制焦炭价格波动的垄断力量,焦炭作为期货品种的现货基础已经具备。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