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 研究机构专家

南华期货卢伟:钢铁产业链:牵一发而动全身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8-11-14 09:07:46 来源:期货中国 作者:卢伟

  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材料。近年来我国粗钢产量逐年上升,2007年我国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4.89亿吨和5.66亿吨,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1/3以上,是排名第2—4位的日本、美国和俄罗斯三国产量的总和。钢铁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较长,生产需耗费大量铁矿石和煤炭等原料,也是运输的大户,同时它又为建筑业、机械制造业、汽车业、家电业、造船业、铁路业和集装箱业等行业提供原料,所以钢铁行业的发展既受到原材料的制约也受到下游行业发展的影响。

  上游铁矿石紧缺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钢铁生产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整体上讲,我国以长流程高炉炼钢为主:生产1吨生铁需要0.6吨焦炭和1.6吨含铁量63.5%的铁矿石,而1吨生铁能炼成0.95吨粗钢。从产业链角度看,铁矿石成为制约钢铁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铁矿石总储量为220亿吨,但贫矿多、富矿少,平均品位仅为33%,远小于炼铁所需的含铁63%品位。由于我国铁矿石产量相对不足,目前我国每年消耗的一半以上的铁矿石需要进口。2007年我国原矿产量达到7亿吨,但折合含铁63.5%的铁精粉仅为3.7亿吨,不得不进口3.83亿吨铁矿石。其中澳大利亚1.4561亿吨、巴西9763万吨和印度7937万吨,共占总进口量的84%。而世界三大铁矿石供应寡头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和力拓以及巴西淡水河谷就占了总进口的65%。进口来源地过度集中严重威胁着中国钢铁产业的安全,2003年以来进口铁矿石价格累计上涨了3倍以上,使我国钢铁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是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从长远看,我国钢铁企业仍将长期进口大量铁矿石以弥补国内生产不足。

  下游产业相对分散

  相对于铁矿石行业集中度较高,钢铁行业的下游产业则相对分散。目前八大行业(建筑业、机械制造业、汽车业、家电业、造船业、石油及天然气业、铁路业和集装箱业)的钢材需求约占国内钢材总需求的80%。

  建筑业是钢材消费的主要行业,占到每年钢材总产量的一半左右。随着国民经济建设进程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近,我国房地产行业和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消耗了大量的建筑钢材。建筑行业消费以线材和螺纹钢为主,而这次上海期货交所准备上市的也就是这两个品种。2007年我国生产了1.01亿吨螺纹钢和8038万吨线材。2007年整个建筑行业用钢为2.75亿吨,占钢材产量的49.5%。预计2008年国内建筑业用钢需求将达2.9亿吨。

  机械制造业主要包括机床、交通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农业机械和电力机械等。国内对机械产品需求的平稳增长使用钢量不断增加。机械工业2007年用钢为1亿吨左右,占钢材总产量的18.5%。预计2008年机械行业用钢量将保持15%的增长达到1.15亿吨,由于2008年钢价整体较高,行业利润率则会下降。

  汽车行业也是用钢大户,用于汽车制造的钢材品种主要以薄板和优质钢材为主,且均为高附加值产品,需求量大,价格高,世界各大钢铁企业都将汽车用钢材列为最重要产品之一。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钢材消耗占到原材料消耗65%的汽车用钢市场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2007年汽车行业用钢为2800万吨,预计2008年国内汽车行业钢材需求量将达到3000万吨。

  家电、船舶、石油化工、铁路和集装箱业也消耗了很大一部分钢材。其中石油化工行业以管材为主,铁路则为钢轨,其他行业主要以冷热轧、中厚板等板材为主。这几个行业在2007年用钢量达到了6500万吨,预计2008年总需求将超过7000万吨,占全年钢材产量的12%左右。

  整体上讲,近年来随着炼钢原料特别是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整个钢铁产业链利润逐渐向上游产业转移,炼钢企业及其下游产业的利润逐年下降,生产压力越来越大。相信随着钢材期货的推出,可以有效缓解由钢材价格的大涨大跌引发的风险,调节目前产业链上不平衡的利益分配,为钢厂和下游行业提供套期保值等手段,使其分享一定的定价话语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