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 投资机构专家

陈靖:天气期货的开发与合约设计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09-14 11:01:49 来源:上海金融学院 作者:陈靖

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气的变化也给许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影响,尤其是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大自然界产生了破坏,气候开始出现反常的变化。如何对天气带来的风险进行管理?天气期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率先在美国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风险管理方式。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步入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天气对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因此,科学地、创造性地利用天气及气候信息,将使我们生活在更加安全的环境里,通过期货市场来分散风险也将有助于提高相关企业的劳动生产力,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天气风险管理已成为欧美等国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天气指数期货作为天气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正不断为企业提供着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2009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增加保险险种、运用期货工具”管理天气风险,因此,加快研究并推出天气指数期货也是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体现。

一、我国气象经济潜力巨大

1.国外气象经济的发展

气象经济的发展情况,决定了一个国家开展天气期货的市场基础,天气期货从交易方式上看是一种期货衍生产品,而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气象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英国是世界上商业气象服务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气象服务商业化程度很高,所有气象服务都是有偿的。英国气象局作为最大的气象公司,与私营气象公司开展公平竞争。英国气象局为加强商业气象服务,设有专门的商业产业部,负责气象服务产品的销售、市场开发、产品研制、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该气象局的年商业气象服务总收入达1548亿英镑,占整个英国气象服务市场的70%。为体现公平竞争,商业产业部使用气象局的气象资料也要付费,并纳入商业气象服务的成本。在美国,大约有300家私营气象预报公司在为企业提供气象服务,其服务范围涵盖旅游气象、大气保险、气象咨询等各个领域,甚至出现了专为法庭提供证词的气象公司。气象经济在日本也很发达,仅东京就有气象专业公司上百家,平均资产规模都在5亿—10亿日元。作为日本最大的私人气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业务遍布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如环境、防灾、能源、航空、海洋等。由于国外气象公司效益都相当可观,行业竞争十分激烈。

经过多年的开发,西方气象公司研制出了形形色色的气象指数。如德国商人发现,夏季气温每上升1℃,就会新增230万瓶啤酒的销量,气象公司便开发出啤酒指数供啤酒商参照。日本则开发出了空调指数,因为他们发现在夏季,30℃以上的气温多一天,空调销量即增加4万台。此外,还有天气与客流量分析的乘车指数、冰淇淋指数、泳装指数、食品霉变指数等,用来帮助企业预测并提前确定生产营销计划。

2.我国气象经济方兴未艾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气象服务几乎全是国家投入、服务为主的公益性事业,而且服务形式单一,如只发布24小时天气预报和台风、寒潮警报等。后来,随着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大城市的气象台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发地尝试开展有偿服务。但这种有偿服务的收费很低,如为某个行业提供一份月预报仅150元人民币,而这种服务需要利用很多资料和建立一些特殊的观测站,还谈不上是真正的市场化运作,甚至连人力成本都不够。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气象经济也开始活跃起来。目前,我国气象服务水平和效益显著提高,有关天气、气候、空气质量、海洋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等的预报预测准确率不断提高,在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部门组织防灾减灾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服务领域已渗透到工业、农业、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建筑、旅游、商业、仓储、保险、航空、军事、科技、烟草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我国气象服务内容丰富,除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外,还开展了包括气候评估、森林火险的监测预警及服务、沙尘暴的监测预警、空气质量预报、紫外线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环境、气象等信息已成为人民生活和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参考信息,天气预报节目成为央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

西方经济学界有一个德尔菲气象定律,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即投资1元钱,就可以有98元的经济效益。据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介绍,我国气象事业的投入产出比已达1:40,在经济发达地区高达1:100。目前,气象经济热正在各地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商家、企业学会了利用气象信息来挖掘市场潜力。据统计,目前全国手机气象短信用户已高达600多万。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一份看似简单的气象报告,却能对商家、企业的生产、销售决策起到参考作用。如今,广东的气象短信用户达到400多万,还有很多经济运行部门和精明的厂家、商家开始利用气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气象经济开始走入市场。

我国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北京发布供暖气象指数预报。我们知道,采暖与天气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目前供暖部门已根据天气变化增减燃料,调节出水温度,但是大部分锅炉都只是凭经验操作,由于采暖运行缺乏科学指导常常会导致有的用户室温明显偏低,采暖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而有的用户室温又明显偏高,甚至有的用户以大开门窗来降低室内温度,造成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从2003年11月15日的采暖期开始,北京市专业气象台每天通过《北京青年报》等报纸、电台及121声讯台有关媒介正式对外发布供暖气象指数预报,以指导供暖企业和单位及分户供暖的广大市民依据不同冷暖气象条件和天气变化而灵活地增添或减少燃料,保证居室按照冬季供暖要求达到适宜的供暖温度。目前北京的供暖气象指数具体划分为5级:1级天气不太冷,室内的温度略低,少量供暖;2级天气比较冷,室内温度较低,适当加大供暖量;3级天气很冷,室内降温幅度很大,最好全天供暖;4级天气寒冷,室内热量向外扩散迅速,需加大供暖量;5级天气很寒冷,室外滴水成冰,室温散热非常快,需全力供暖才能保证室内温暖。对于北京城市的一些大型供暖部门和单位,北京市专业气象台还与其签订合同,按照需求进行一对一的供暖个性化气象预报服务,使得企业在保证供暖温度和在控制供热量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管理水平。由此可见,我国气象经济的发展正在不断加快和深化。

二、我国天气期货的开发与设计

由于天气期货与普通意义上的以实物为代表的商品期货有着较大区别,属于指数期货的范畴,因此在进行合约开发设计时也要与商品期货有所差异。进行期货品种创新,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众多商品中选择可能进行期货交易的品种。为了确定适合期货交易的商品,国外早期研究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商品属性上。通过天气期货与实物型商品期货属性的比较,有助于明确天气期货合约的设计原则。

1.品种选择:温度指数期货

(1)标的选择原则

一是在适宜贮藏和同质性方面。天气期货要采取市场参与者认可的统一统计口径的数据,才能视为具有同质性。比如,对于洪灾而言,虽然有5年一遇、10年一遇、百年一遇的衡量标准,但这种界定较为模糊,很难使其标准化,因而不适合开展期货交易。而对于天气温度而言,有全球统一的衡量标准,而且能够有连续的测量数据,因而较为适合开展期货交易。

二是价格的波动性方面。要选取波动频繁的指标,如温度、湿度等,而不应选择地震等非频繁变化的自然气候。因为只有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才能满足期货合约对价格波动性的要求。

三是在足够的现货规模方面。天气期货不受现货规模的制约,影响其交易量的是不同行业、企业对回避特定天气风险的需求强度和自身现金流情况。如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保险只适合于特定行业,没有广泛的市场基础,相比而言,温度等自然气候对各行各业影响都较大,开展温度期货将会有较好的市场基础。

四是在无限制供给方面的要求。无限制供给有两方面含义:市场没有政府管理或垄断,同时还有较低的交割成本。就前者而言,强调要有完全竞争形成的价格,这对于实物型商品期货而言十分关键,而所有的天气期货交易标的无法被政府或少数垄断者所控制。就后者而言,实物交割常常因运输、贮存、单据过户以及税收而存在一定的交割成本,对于天气期货的到期交割来说,只要选择的标的易于测量,并且能够得到公众认可,那么就会与大多数金融衍生产品类似,交割成本极低。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市场需求、期货合约标的物选取要求出发,还是从国外开展天气期货的经验出发,以天气温度作为我国开展天气期货的首选品种是较为适合的。

(2)合约标的确定

在对美国和欧洲天气期货的介绍中,我们提到美国表现为很强的季节性需求,即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温,因此,美国市场是以华氏65度(18.03℃)作为确定制热日指数(HDD)和制冷日指数(CDD)的基准,并进而推出了季节期货。而欧洲夏季没有相应的降温需求,因此选择了日平均温度和冬季温度指数作为合约标的。就我国的气候特点而言,相对来说与美国的情况更为接近,所以应比照美国来设定温度标的。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之所以选择华氏65度作为合约标的,主要是基于过去的统计资料,这一温度通常出现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的技术标准中。当气温上升高于这一温度时,人们逐渐需要以冷气降低室内温度,反之,当气温下降低于这一温度时,人们逐渐需要以暖气来提高室内温度。华氏65度仅是气象学家设立的一般产业标准,并非气温冷热的绝对分界点。就我国的情况而言,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夏季常常是当气温高于25℃时启动空调降温,在冬季则是低于15℃才开始采暖,但如果据此设定交易指数,则会有10℃(25℃—15℃)的空白温区,既不利于指数的连续性,也不利于今后经济条件提高后的市场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参照美国运作较为成熟的华氏65度(18.03℃)作为基准,同样类比设置采暖度指数(HDD)和降温度指数(CDD)(“采暖”和“降温”的称谓符合我国日常用语习惯),并以摄氏温度18.03℃为基准,代替华氏。如某城市1月份的平均温度为3℃,则日均HDD=15.5(摄氏温度18.03℃-摄氏温度3.00℃),HDD指数为480.5。

在城市的选择上,CME选择了10个城市的温度作为交易标的,分别是亚特兰大、芝加哥、辛辛那提、纽约、达拉斯、费城、波特兰、图森德、梅因和拉斯维加斯;Euronext.Liffe选择了欧洲三个不同地区的温度,即伦敦、巴黎和柏林。这两家交易所选择城市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城市人口密度大,二是城市为能源中心。目前,我国有上海、武汉、广州、兰州、沈阳、成都区域气象中心和31个省级气象台,6大区域气象中心收集、加工气象资料和信息产品能力强,履盖了全国大部分区域,并且均为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大。因此,我们在城市的选择上应以6大区域气象中心城市的温度为标的。

2.合约规格及月份

CME的HDD和CDD期货合约的名义价值为100倍HDD和CDD指数。如果一个HDD指数为800点,则期货合约的名义价值为80000美元(800HDD×100美元)。最小价格波动为1.00HDD或CDD指数点,价值为100美元。对于我国企业和投资者的资金状况而言,如果沿用美国的规格显然是高了。一个80000美元的合约价值按目前国内期货交易平均保证金5%计算,保证金高达4000美元,即33080元人民币(4000美元×6.8人民币/美元)。目前铜是国内期货品种中单位价值最高的合约,其一手合约的保证金约为5750元人民币左右(60000元人民币×5%×5吨/手),而保证金收取最低的小麦仅为1750元人民币左右(2500元人民币%×7%×10吨/手)。因此,我国天气期货的名义价值约定为50元人民币与HDD和CDD指数的乘积较为合适。同样,当HDD指数为400点时,则期货合约的名义价值为20000元人民币,其保证金为2000元人民币(保证金比率以10%计),在目前国内现有期货品种中属于中间水平,有利于吸引投资者的参与,增强市场流动性。

在CME的合约中有7个连续的HDD和CDD期货合约,分别是HDD:10月、11月、12月、1月、2月、3月、4月;CDD包括: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其中4月和10月为HDD和CDD共有的月份。而Euronext.Liffe由于交易的是月度指数合约,所以其合约月份从1月至12月。如果我们选取了CME的HDD和CDD模式,那么在合约月份的选择上也应按CME的方式分类,这样既保持了连续性,又覆盖了全年各个月份。

3.数据来源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以地球卫星有限公司(EarthSat)发布的气温信息为基准,英国Euronext.Liffe交易所则分别以伦敦、巴黎和柏林三地的气象管理局发布的气温信息为基准。

在我国,中国气象局是经国务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其下属的国家气象中心是全国气象业务、服务和技术的指导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为基础性公益事业单位,由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气象信息中心三个业务次中心和大气环境决策服务中心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全国和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以及气候监测、诊断、预测、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环境气象等业务,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气象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已拥有2600多个气象台站、124个高空探测站、231个不同类型的天气雷达站、156个气象卫星地面站。在气象信息网络方面,我国已建成以邮电公用通信网为主、自建专用通信网为辅,有线无线相结合,国内外相连接,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气象通信网。在国内,上海、武汉、广州、兰州、沈阳、成都区域气象中心和31个省级气象台,实现了计算机广域网络的远程联网,能及时收集、加工和分发全球气象资料和信息产品。在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系统方面,我国已建立了国家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省气象台、地、县气象台站5级预测机构,这5级机构分工合理,自下而上采集信息,自上而下逐级技术指导,上下结合,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进行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以上的两套系统和一套网络完全能够满足以温度标的的期货合约对统计权威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因此,我们应以国家气象中心下属的中央气象台每日发布的温度作为温度期货的交割基准。

责任编辑:刘健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