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就在沪铜主力合约以势如破竹之力冲破60000元大关的关键时刻,接连发生的市场传言将投资者对于后市美好的憧憬击粉碎。虽然周末公布的强劲经济数据表明,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安抚了市场信心,铜价亦开始重新缓缓逼近60000元大关,但是通过这两起事件后,市场心态的微妙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市场信心的恢复是缓慢的、渐进的。然而信心从爆棚到崩塌的转化过程却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因此,尽管笔者认为随着四季度金属传统消费旺季的来临,中国铜消费的强劲以及原料供应的偏紧将在很大程度上支撑铜价,但市场依然可能面临流动性收紧这一铜价上行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后市仍需谨慎。 消费强、供应紧、节能减排升成本 铜价自6月初以来的强劲反弹,虽然有欧元区债务危机缓解以及国家对于货币紧缩政策微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但中国消费维持强劲是铜价上涨的主要动力之一。今年前8个月,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主要有色金属产量也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8月份,铜合金和铜半成品进口量同比增加17%至379527吨,较上月的342901吨增加11%。今年1—8月份中国精炼铜产量为3118000吨,这两项数据均表明中国铜消费的强劲。下游方面,据调查8月份铜管企业的开工率维持在70%左右的高位,随着全球家电的制造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以及铜管在空调安装系统等应用领域的扩宽,铜管企业普遍表示今年四季度的订单依然较为充足。而8月份汽车的销售数据有所回升,亦令市场对即将到来的“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充满了期待。 然而8月份中国精炼铜产量为398000吨,环比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回落。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原料供应偏紧,二是出于对节能减排的压力,不少冶炼厂对部分产能实施停产检修。此外,铜精矿的供应紧张状况可以从创出历史新低的铜矿加工费中看出几分端倪,市场上出现的零加工费甚至是负加工费是对于铜精矿紧张最直接的写照。废铜供应亦不容乐观,国内大型冶炼厂对于废铜的收购基本上采取对当月期货合约点价的定价方式,按这种方式倒退的收购价目前在市场上已经很难收废铜。因此,对于“国储即将抛铜”的传言无论是否可信,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目前市场上铜供应偏紧这一事实。 今年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的持续推行亦对精炼铜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国内铜生产企业被淘汰的产能有限,但迫于减排的压力,有些厂家还是提前或是延长了停产检修的时间。另外,节能减排同时也增加了原材料的购买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治污成本,使铜的生产成本上升。 随着金属传统消费旺季的来临,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铜消费依然将维持良好,而从山西、河北、广西等省为节能减排采取的强有力的措施来看,未来包括铜在内的有色金属产量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供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铜价在相对高位运行。 流动性收紧是铜价继续上行面临的最大风险 尽管供求关系的转化是本轮铜价上涨的主要动力之一,但不可否认,充裕的流动性对铜价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用。CPI创出年内新高,市场预计央行可能会启动偏紧的动态微调措施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 今年1—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累计达5.7万亿元,已经达到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控制目标7.5万亿的76%左右。因此国家要想达到M2的增速目标和新增贷款目标,势必要适当控制流动性,这将对铜价的上行乃至整个大宗商品市场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欧元兑美元后市仍不乐观,对铜价支撑有限 今年以来欧元和美元此消彼长的对垒对基本金属价格走势影响颇深。 近日,全球金融监管机构于就《巴塞尔协议III》达成共识,由于市场普遍认为,该协议虽然对银行资本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给予了较长的适应时间,因此较为宽松,使得投资者对短期流动性的担忧释然,风险偏好急剧升温,高风险的资产与货币受到青睐而美元、黄金等避险品种承压。 然而,长期来看,市场对美国经济的复苏和欧元区银行业的担忧情绪仍旧存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对冲基金及其他主要市场投机者增加欧元空头头寸,其增加幅度创出近2个月以来的新高。同时,爱尔兰及葡萄牙国债较可比德债收益率创纪录新高。有机构认为,即便美国经济复苏放缓,欧元兑美元也将走低。美元下行的空间或将有限,长期来看,对基本金属的支撑亦有限。 总体而言,供求关系转化是支撑铜价高位运行的最重要因素,在这种关系没有发生变化之前铜价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国阶段性的流动性收紧始终将是悬在高铜价头上的一把利剑。在对未来铜价持偏对观点的同时,笔者提醒投资者应充分警惕国家在一定的时期会启动偏紧的动态微调措施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