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榨季以来,高糖价促发的高蔗价以及各主产区政府的支持极大地鼓励了蔗农种植甘蔗的积极性,直接导致食糖产量出现连续爆发式增长。无奈食糖需求增速远远跟不上产量的增速,糖价因而连续下跌,并于 2007/2008榨季跌破行业成本价。进入令人期待的2008/2009榨季,业内各方摩拳擦掌,开始了新一轮的博弈。榨季伊始,我们又该如何把脉新的一年呢? 一、糖料市场:三方博弈,蔗农利益为先 糖料市场是食糖产业链的源头市场,虽然冠之以“市场”,然而其市场化程度相当低。由于相对于各大糖业集团来说,蔗农整体议价能力非常有限,为了保护蔗农的利益,地方政府介入了糖料市场,参与甘蔗价的制定。因此,糖料收购价其实是政府、蔗农和制糖企业三方博弈的结果,其中政府又起着主导作用。 2008年以来,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中央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而随着近期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挖掘农民的需求潜力更成为当前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政策的大方向上看,4000多万蔗农的利益是一定要保的。虽然糖价已经在成本价附近挣扎了很久,许多制糖企业备受煎熬,但是2008/2009榨季广西甘蔗收购价依然维持260元/吨的价格不变,显示了政府保障农民利益的决心。 其实,对地方政府来说,维持较高的甘蔗收购价,既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又能获得较高的财政收入,何乐而不为呢?260元/吨的收购价格对于广大蔗农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在广西蔗区,相对于木薯、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种植甘蔗的收益相对较高并且稳定。在如此低迷的糖价下仍然能够维持260元/吨的收购价无疑向蔗农释放了一个政策信号:政府一定会保障甘蔗种植的收益。因此,虽然糖价依旧低迷,2009年的甘蔗种植面积甚至有可能不降反升。反观制糖企业,糖圈内的游戏规则决定了企业要想长期在糖业界生存下去,在糖价不景气的时候大打蔗农的主意将极有可能是饮鸩止渴。因此,硬着头皮接下甘蔗并产出糖来或许是制糖企业唯一的选择。 二、食糖销售市场:需求脆弱,糖企岂敢言笑 相对于糖料市场,食糖销售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就非常高了。供需决定价格,供给增量与需求增量决定价格的变动。因此,要把握2008/2009榨季的糖价,我们需要重点考察的就是食糖供给和需求相对于2007/2008榨季的变动情况,判断糖价的变动,进而得到2008/2009榨季的糖价。 供给方面,对于2008/2009榨季国内食糖的产量,目前的主流观点是相对于上一榨季持平或略减。虽然具体的产量可能要在明年临近收榨的时候才能基本确定,然而就前期东莞糖会上各产区通报的情况来看,大幅减产(如减产超过百万吨)的情况似乎很难发生。此外,由于2007/2008榨季食糖工业库存达到了创记录的154.27万吨(截止到9月底),较2006/2007榨季的40.28万吨增加了约114万吨,如此之巨的陈糖必将挤压新榨季食糖的有效需求量。进口方面,由于上一榨季国内糖价相对于进口糖价长期维持贴水,因此配额内的进口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不失去未来进口配额而不得已的进口(除去40万吨的古巴糖)。因此,2008/2009榨季进口糖量的下降幅度已经极为有限。综合看来,2008/2009榨季的食糖有效供给量并不会比2007/2008榨季减少很多,大体上可以持平。 需求方面,近年来,国内食糖的需求基本可以维持较稳定的增长,而需求稳定增长的主因必然是国民收入的增加。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在国内的逐步蔓延,企业破产增加、失业率增加等现象都已出现,这些都将对2008/2009榨季国内食糖的消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不断下滑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印证了消费者对于未来消费的悲观预期。此外,由于2007/2008榨季食糖收储数量达到了125万吨,这意味着如果2008/2009榨季不收储,其实际需求(这里的实际需求应该包括食糖的消费需求、国储收购和出口;因我国食糖出口量很小并且变化不大,在此忽略不计)较上一榨季的实际需求将直接下降125万吨。虽然收储依然是未来的主要利多因素,但是考虑到上述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我们对于2008/2009榨季食糖需求的预期并不乐观。 因此,虽然供给的过快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抑制,然而食糖的需求却依旧脆弱,新榨季的供需形势难言乐观。尽管当前的糖价依然在成本价附近挣扎,然而面对脆弱的基本面,糖价仍然缺乏大幅上涨的理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