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投资者结构决定了投资者教育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近年来,在不断加强市场基础性和制度性建设的政策推动下,我国期货市场取得了平稳较快发展,上市品种达到了23个,成交金额从2000年的1.6万亿元增长到了181万亿元(2010年前8个月),期货市场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我国期货投资者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开户数已经超过100万户,但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法人开户数只占3%左右,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 大力开展投资者教育,尤其是加强对新入市投资者的风险教育,有利于帮助投资者树立科学的投资理念,增强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中国证监会近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投资者教育工作,中国期货业协会也以“充分揭示风险,倡导理性投资”为核心,以“将规则讲透、将风险讲够”为主要内容,创新方式方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投资者教育活动,为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完善投资者结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点面结合,普及性教育和针对性培训“两手抓” 过去几年来,以新品种上市为契机,根据市场需求,中期协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对一般投资者的普及性教育活动。据统计,围绕股指期货和黄金期货等新品种的上市,中期协在全国范围内先后举办了37场股指期货巡回报告会和20场黄金期货巡回报告会,参加人数近3万人。与此同时,选拔优秀讲师录制了投资者教育光盘,并免费发放给证券、期货公司等单位,由全国3000多家证券营业部、700多家期货营业部组织股市、期市投资者观看了巡讲光盘。股指期货全国巡回宣讲是我国证券期货市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普及率最高的一次投资者教育活动,对于倡导理性投资、充分揭示风险,引导正确的媒体舆论宣传导向,以及消除投资者对股指期货不理性预期与认识误区方面产生了明显效果。 除了报告会、光盘和巡讲等形式,中期协还通过组织编写《期货投资者教育丛书》(共19册)、《期货投资入市手册》等投资者教育书籍,组织开展以投资者教育为主题的征文大赛在媒体和协会网站上开辟股指期货专栏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了投资者教育活动,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在广泛开展普及性投资者教育的同时,中期协在培养机构投资者方面也不遗余力。在总结投资者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从有组织的大众普及性教育发展延伸到针对特定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培训。据了解,2006—2007年,围绕股指、黄金等新上市期货品种,中期协与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黄金协会等相关机构合作,针对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咨询公司、黄金现货企业等机构投资者,组织了10场系统深入的专业化培训,参加人数达1957人,对于提高机构投资者对股指期货和黄金期货的认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立足行业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投资者教育工作的有序和持续开展,需要一套完备的制度和保障。为建立期货投资者教育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中国期货市场更好更快发展,2008年,协会组织召开了“期货投资者教育座谈会”,根据证监会主席助理姜洋在会上提出的关于正确把握投资者教育“四个关系”的讲话要求,制定发布了《期货投资者教育工作指引》(下称《指引》),并对会员落实《指引》的情况开展了专项检查。《指引》在全面总结我国期货行业投资者教育工作特点并广泛吸收、借鉴证券业及国际期货业投资者教育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加强期货公司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帮助投资者树立风险意识和理性操作具有现实的意义。 据了解,为使投资者教育常态化、便利化,扩大投资者教育的覆盖面,中国期货业协会开展了投资者教育远程学院的建设工作,对新入市和准备进入期货市场的人提供免费的教育和培训课程。与此同时,为使期货投资者教育活动有充足的经费保障,经证监会审核和民政部审批,专门设立了“期货投资者教育专项基金”,用于编写教材、制作光盘等投资者教育的宣传材料,推动投资者教育活动的开展。 “中期协在积极推动投资者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投教工作的常规化和标准化推动方面。”南华期货总经理罗旭峰表示,《指引》中明确规定,对投资者要进行常规、持续的风险揭示和教育,在形式上要丰富和创新,例如在开户实名制工作中,要求对客户进行回访,确保客户利益得到保障。标准化方面主要体现在期货公司网站上开辟投资者教育专栏,在营业场所设立“投教园地”,对投资者公示期货公司相关信息,揭示风险,制作宣传册和光碟等。 “各期货公司组织的培训往往具有一定的区域或者数量上的局限性,而中期协组织的投资者培训面更广,在培训讲师和专家的选择上颇具特色,且质量大大提高。”江苏弘业期货董事长周勇表示,中期协组织的培训还侧重于与产业结合,开启了不少中小企业认识期货风险管理的窗口,这种专业精准的培训对于推动客户结构的优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