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经济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CPI的涨幅为3.5%,较7月份的3.3%又增长了0.2个百分点,并因此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今年年初国家对CPI的调控目标为3%,而7月份以来连续两个月CPI涨幅超过3%,显而易见8月份的CPI数据给政府提出了调控难题。 其实在8月份经济数据公布的前两个交易日,商品和股市都已经作出了剧烈的反应。9月9日,国内商品市场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走出一波集体跳水行情,天胶则是其中的领跌品种之一。沪胶主力1103合约当日跌幅超过4%。9日大跌之后,沪胶的上涨通道遭到破坏,并在此后数个交易日一蹶不振,经历5个交易日均未能重新站上20日均线,这从技术上考量已属于疲态特征。而在持仓方面,当前沪胶持仓总量也已下降到沪胶在7月份22000元/吨的水平,可见在长假前夕,资金也流露出无意恋战的倾向,因此胶价在长假前重拾升势的可能性相当低。 虽然说节前弱势行情几成定局,但并不意味着胶价的牛市基础就此改变。下面笔者就市场关心的几大因素谈谈对胶价的具体影响。 首先,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其实,不光是人民币汇率,也包括日元汇率等与胶价有联系的汇率。自6月下旬以来,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水平打破了近2年之久的稳定,重又走上升值的道路,最近已逼近6.7关口,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上升了500多个基点,涨幅超过0.7%。人民币升值对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人民币升值1%,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企业将会削减2%—4%不等利润率。不过对轮胎行业来说,人民币升值虽然会削弱轮胎出口价格的竞争力,但也可以从天胶进口成本的下降上得到相应好处,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轮胎出口企业的影响并不会很大。相比于欧美动辄20%以上的保护性的贸易征税,汇率对天胶和轮胎的贸易影响程度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因素。 其次,是加息的问题。当连续两个月CPI超过3%,市场就开始揣测央行在年内是否会采取加息政策来抑制CPI的上涨。因此,加息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会不会加息,二是加息对胶价的影响。一般来说,加息政策都是被动的,且都是基于抑制通货膨胀或削减负利率水平为目的。如果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控制,那么就未必会采取加息政策。除加息之外,政府还可以或通过调节信贷,或抛售储备等手段来加强对物价的管理。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牛津中国财经”午餐会上曾表示,零利率可能导致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减弱,可适当管理利差,提高银行积极性。同时监管层已经批准,允许商业银行在基准存款利率的基础上,上浮存款利息10%。由此可见,央行对于加息似乎已做好了预期铺垫。由于市场已连续7个月处于负利率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年内央行进行一次小幅加息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对于商品价格来说,加息的的利空影响应小于政府采取其他措施的影响。因为短期加息对CPI的调节有明显的滞后性,加息的目的更多的是调节市场负利率水平,而非直接对物价进行抑制。因此,在加息的初级阶段往往只会构成短期利空,且从经验上看,初期加息在中期对商品价格甚至有助涨的作用。 再次,笔者认为,宏观因素对胶价的影响要大过其个体因素。我们来看一下过去一年沪胶和沪铜的价格走势对比图。从下图中我们不难看出,胶价与铜价在走势节奏上具备高度趋同性,经过线性相关计算得到的数据是,上海期铜指数与沪胶指数在过去一年的相关系数高达0.86。这一相关性系数已超过沪胶指数与换算成人民币报价的日胶指数,也高于沪胶指数与未经换算的日胶指数的相关性,沪胶与后两者在过去一年的相关性仅有0.76和0.64。这组数据说明的问题是,沪胶价格与国际胶价的相关性已弱于沪胶与沪铜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反映出沪胶价格的相对独立性,同时也反映出铜、胶价格作为工业品代表的走势高度一致性。而两个不同品种间的价格高度相关,说明当前系统性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居于一定的主导地位,即经济发展状况和货币政策仍是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 最后,我们来分析沪胶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关系。7月下旬沪胶价格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货价格升水的支持。8月份我国的M2增速结束了长达10个月的回落,并从7月份的17.6%止跌回升至19.2%,沪胶价格从而在资金流动性上获得补涨动能,并改变了长达3个月之久的期货贴水格局。目前,海南市场的现货胶平均报价在26000元/吨附近,若现货胶价保持相对稳定性,那么对沪胶市场来说,节后或将出现更好的买入机会。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汇率的变动对胶价影响有限,央行若加息后期可以为延续适度通胀提供更宽松的条件,而车市的刚性需求及经济趋向复苏的大背景则将为胶价继续提供牛市基础,因此,笔者认为胶价的短期调整尚不会改变其慢牛格局,24000元/吨一线仍具备买入价值。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