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无论是国内外宏观经济,还是油脂品种的基本面情况,应该说都是非常不乐观的。笔者在这里主要是分析一下前期国储收购国产大豆与菜籽这一政策性事件对油脂市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后市国家可能出台的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关于收储的具体背景与措施如下: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刚刚完成新一轮农村改革的重大部署后,10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立即作出“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决定。随后国家发改委便公布了以1.85元/斤的价格在东北大豆产区收购150万吨大豆的收储计划。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具体收购分配如下:黑龙江100万吨、辽宁6万吨、吉林21万吨、内蒙古23万吨。同时按每市斤2.20元的价格向农民收购油菜籽50万吨(折合菜油20万吨),充实食用植物油中央储备。12月1日,黑龙江第二批国储收购已经接到通知,增收大豆100万吨,质量和价格与上次相同。第二批收储与第一批收储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批收储为中央储备,对于库房存储条件的要求严格;第二批大豆收储为临时收储,因此一般的粮库也可以作为收储点进行收购,这将有利于扩大农民卖粮的范围。据悉,第二批大豆收储是否会委托本省油厂收购,目前仍在商榷。 以豆一901合约为例,我们看到政策的效果是首次最强,拉起两个涨停,12月初的第二次收储对市场的提振效果一般。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确实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稳定大豆价格的作用,但是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一下250万吨大豆的收储对于国产大豆供需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笔者利用国内最为权威的半官方的数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对收储之后国产大豆的供需平衡表进行了一个分析,具体如左表: 对豆类油脂市场的影响:首先就是国家收储政策对大豆的影响要强于其制品,这点比较容易理解。由于大连市场的豆一期货合约是以国产大豆作为交割标的物,而豆油、豆粕主要还是进口大豆压榨的制品,所以这个政策对大豆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对豆油与豆粕的影响。从投资的角度看,以往大连市场豆类压榨利润的正常波动区间是150元/吨到-150元/吨,但是目前905合约对应的豆类压榨利润严重偏离这一区间(如下图所示)。国产大豆压榨利润遭到极大的破坏,如果照着历史波动区间做这个套利是注定要遭受严重损失的。 其次,收储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是近月要强于远月。目前东北大豆虽然国储计划收储250万吨的总量,但是收储进程非常差,据调研,目前仅收储了30万—50万吨。这样,笔者认为后期905与909的价差应该会跟901与905的价差一样比较悬殊,尽管目前它们已经有250元左右的价差了。 最后,内盘豆类的表现要强于外盘,理由不再赘述。 以上是国家收储对大豆市场的影响,菜籽也有4400元/吨的收储计划,笔者认为,菜籽收储的影响效果却是非常有限的,原因如下: 首先,菜籽是5月开始收获,到了8、9月农民手中的菜籽已经收购结束,即使有没有压榨的菜籽也是囤积在菜籽贩子的手中,因此国家收储菜籽保护农民的动能非常有限。其次,在菜籽收购的形式上采取的是让工厂代理国家收储菜籽压榨菜油进而算作菜油收储这样一种形式,这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国储轮换菜油的模式,所以根本谈不上对菜油价格有多大的冲击。另外,菜籽收购50万吨(折合菜油仅仅20万吨水平),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今年年初尽管受到雪灾影响,但是国内菜籽还是增产50万吨以上,所以菜籽收储对于菜油市场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关于油脂收储政策的下一步动向,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说法: 其一,就是国储收购大豆的形式要发生一些变化,譬如说让油厂代工,给油厂补贴的形式,但是笔者认为这有一个补贴的价差确定问题,这样一个价差该如何确定?价差确定的是否合理?收储的数量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增加还是国储与粮库收储不顺利的部分交给油厂?笔者个人认为从目前国产大豆供需平衡的角度看,后期国家继续增加收储数量并不是特别合理,但是目前国产大豆收购数量跟进程已经足够对905大豆构成较大的支撑了。补贴价差的模式也有些问题,一个是刚讨论的是否增加收储数量问题,另一个就是价差的补贴数额是否合理的问题。 其二,就是目前有很多传言称国家要提高大豆进口关税。对于政府来说,这的确是一件比较难办的事情,因为这样一个农业贸易保护措施是一种以邻为壑的策略,这样的措施很容易导致对手报复,这样的案例已经在国际贸易史上不胜枚举。而且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即使进口大豆关税上调了,进口大豆的成本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我们知道,关税在大豆进口成本中的比例不是特别大,所以,如果CBOT黄豆继续下跌的话,进口大豆仍会在后期要比国产大豆便宜。这样,我们就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综上,建议关注国家保护油脂市场政策措施的进展,同时不要忘记关注本文涉及的几个投资问题,这几个问题既是挑战,也意味着机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