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 研究机构专家

南华期货颜树萍:美国经济会进入失去的十年吗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1-05 15:08:21 来源:期货中国 作者:颜树萍

 

  日本政府的第二针经济“强心剂”就是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大幅降低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从1989年8月30日的6%下降到1995年9月8日的0.5%,但日本经济就是走不出长期衰退的泥潭。然而,几乎接近零成本的利率对于那些想参与外汇套利交易的人而言,无疑是天赐良机。大量资金流入日本,借入日元进行套利交易。日本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并没有扭转经济的颓势,反倒引导大量日元流出日本到东南亚地区,成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导火索之一,并一直影响到近期的国际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前苏联的解体,全球政治体制的“天平”倒向了美国一方。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和军事强国地位,在政治和军事上运用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地缘政治理论,经济上向全球大肆推销弗里德曼的所谓“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达到了几乎控制全球的目的。但美国这样做的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种种“地雷”。布什政府本想通过两次伊拉克战争和占领阿富汗控制中东和中亚地区的石油,但没料到的是,这两个地区的战争远没有在预期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目的,反倒是巨额的战争费用严重拖累了美国经济,同时又极大地激起了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地区人民的反美情绪,美国的反恐战争成本越来越大,以至于现在美国政府已无法自拔。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球“自由资本主义”大行其道的情况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美国经济出现完全的金融化,即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大部分转移到亚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美国依靠美元地位,通过居民过度消费,并保持巨额赤字的办法来拉动经济增长。

  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特别是“9·11”事件以后,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为了使华尔街投行及对冲基金模式的全球化和利润最大化,采取了低利率和放松监管等措施,使得以华尔街为首的美国金融行业过度膨胀。由于“僧多粥少”,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华尔街不得不通过制造更多的金融衍生品和放大交易杠杆率以催大金融“泡沫”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利益,并把这些产品顺利地行销到全世界。根据国际结算银行公会公布,截至2008年6月份,全球衍生产品市值684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2倍,为全球提供了75%的流动性,大大高于各国通过货币创造的流动性(仅占全球GDP的11%)。从美国总资产及其主要构成情况也可以看出这种变化,美国在1945—1980年的35年中,虚拟资产只增长44.69%,而在1980—2006的26年中,虚拟资产却增长了453.00%,其中金融和地产所占比重占绝大部分,在90%以上。

  但是,泡沫终久是要破灭的。随着2006年美国房地产价格的走弱,以地产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泡沫开始破灭,由此导致了现在还在持续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从以上六次危机的成因表象看,以房地产市场和以股票及金融衍生品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超过实际需求,并且配以不恰当的货币政策,是导致这六次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涉及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等。

  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

  2000年3月中旬,以技术股为主的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遭遇重挫,指出不断下滑,网络“泡沫”危机全面爆发。当年9月21日,纳指迅速跌至1088点,创下3年来的最低纪录,与2000年3月10日的历史高峰相比,跌幅高达78.8%,重新回到了1998年的水平。

  2000年1月以来,美国已有100多家网络公司宣告倒闭,造成近万余人失业。就像倾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从2001年到2002年,互联网业的危机很快波及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电信制造业和运营业。许多通信企业股票下跌,盈利状况恶化,纷纷宣布裁员,整个信息通信产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成为重灾区。

  好在那次网络“泡沫”危机影响的范围不大,并未给美国金融业造成灾难性影响。而且,为了避免网络“泡沫”危机拖累美国经济,美财政当局和美联储当时采取了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制造业、房地产为龙头的产业很快重新带起经济这匹“马车”。所以,标准普尔500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并未受到太大冲击,振荡下跌之后较快恢复了生机,2003年年初开始触底回升,2004年年初已恢复到之前的繁荣。但是,纳斯达克指数至此再没有崛起,这更加反映了当初“泡沫”的巨大程度。“泡沫”破灭后,遗留下的后遗症就是越来越高的财政赤字和外债,以及通货膨胀。

  本世纪开始的7年,美国国民储蓄率由4%降为0.8%,全靠用次贷、发放国债等金融工具向世界借款,来促进美国全民借贷消费以刺激经济增长。这为此次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2007年2月13日,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标志着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开始。4月4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请破产保护。4月24日,美国3月份成屋销量下降8.4%。由此,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开始全面爆发。截至2008年年初,美国次贷市场规模大约8500亿美元,目前的违约率只有20%左右,危机还在继续。

  曾几何时,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全面投行模式一直是全球金融机构所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华尔街一直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但这次起源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却把华尔街投行模式打到了“地狱”,全面投行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并改变了华尔街现有的格局。

  2008年3月17日,摩根大通在美联储的帮助下以2.4亿美元左右收购频临破产的贝尔斯登;9月7日,美国宣布由联邦住房金融局接管房地美( Ginnie Mae)和房利美(Fannie Mae ); 9月15日雷曼兄弟(Lehman Bro.)宣布破产,同日美国银行以接近500亿美元总价收购美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9月17日,美联储为AIG提供850亿美元担保贷款,并获得后者79.9%股权;9月22日,美联储批准华尔街五大投行中仅剩的两家——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改变投行性质,转为传统商业银行。至此,美国投行全面转型。次贷危机已导致了几乎所有的国际大投行业务出现问题,100多家投行进行了资本减记,有3家国际性保险商(瑞士再保险公司、全美前25大财险公司之一的XL Capital Limited和美国国际保险公司)出现巨额损失,美国117家商业银行出现了问题。

  另外,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演变成全面金融危机,已开始冲击美国的信用卡消费市场和汽车贷款市场。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信用卡坏账冲销达到42亿美元,2007年同期则为32亿美元。目前,美国信用卡贷款总额达9000亿美元,坏账率已过半成,约450亿美元。如果发生更为恶劣的情况,那么坏账率可能升至两成,即1800亿美元。美国汽车贷款市场比次按规模更大,涉及金额为15000亿美元,如果出现一成的坏账率,那么金融机构便要做1500亿美元的坏账拨备。

  英国央行10月2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金融体系因次贷危机损失或将达到2.8万亿美元。而根据10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计,仅美国不良资产损失将超过1.4万亿美元。全球100多家大型银行和证券公司的资本减记和信贷损失总额已经达到5231亿美元,并为此筹募了3807亿美元的资金。去年9月至今,全球财富已经蒸发掉50万—60万亿美元,相等于全球一年的GDP。现在,各国政府和央行向金融市场注资共约3万亿美元,仅仅是蒸发掉财富的1/20。

  结论

  经过对历史上的几次危机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正在发生的这次金融危机在市场深度上已经接近1929—1933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现在,我们还不能确定此次危机还将持续多长时间,但在对比了危机的成因和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后,认为这次危机有可能会使美国走上日本上世纪90年代“失去的十年”的轨迹。乐观预计,美国经济可能在形成“L”走势后,在2011年后期重上增长之路;悲观预测则是,美国有可能在“低增长、高通胀”的道路上发展近10年。

  由于各国央行现在都在采取大幅降息和宽松货币政策,在商品价格短时间暴跌的作用下,商品供需深层次问题愈加恶劣。因此,预计2009年下半年开始大宗商品价格会重新崛起,全球通胀或将卷土重来。

Total:41234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