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黎辉: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到上海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对市场的看法。我们对产业结构这一块做了一些研究,我们发现一个什么现象呢?一百年来制造业有一个大的规律,英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19世纪末转移到美国,20世纪60-80年代转移到日本,90年代日本在第二次日元升值的时候泡沫破灭,然后转移到亚洲四小龙,97年、98年索罗斯搞了一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制造业重心转移到中国。 廖黎辉:那么从这个里面可以看出,全球制造业是在不断转移的。这个转移有什么样的规律呢?制造业是每天大家都要用的东西,肯定是要有国家生产他,但是生产出来的并不是说永远都有优势。我们发现制造业大国有三个因素,一个是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因为制造业是原材料全球采购,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就非常关键了。 廖黎辉:第二是土地的成本优势,因为制造业要有厂房和设备,我们国家很显然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土地是国有的,外资进来之后地基本上是以0地价拿到土地去盖房子。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就是靠这几个方面的优势。一个是毛泽东时代多生了三四亿人,引起了劳动力非常的丰富,第二我们的土地是国有的,外资进来之后,基本上是0成本给外资。这两方面,决定了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当然还有一个海运优势,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制造业能否在这个国家形成优势。 廖黎辉:通过这100年的发展,大概制造业有一个25年左右的周期,整个制造业的优势就丧失了,他的劳动力成本提高,第二是他的土地价格上涨,会引起成本优势的丧失。这样的话,他要把制造业向其他的国家进行转移。实际上我个人认为中国股市这一轮就反应了这个,就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丧失了。 廖黎辉:我认为6000点这个点位,我估计十年内可能都是高点。中国经济结构 调整带来了阵痛,实际上股市调整也和这个有关,一个是老龄化导致劳动力成本增加,高房价带来年轻人思想不稳定,一旦房地产价格上升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之后,产业一定会发生转移。所以我们看富士康这样的外资已经开始转移了,在沿海发达地区整个制造业已经开始向其他的地方转移,因为他在这个地方已经无法承受了,劳动力价格太高,土地成本太高了,在前三十年的以外销为主的,劳动力、土地低成本的模式已经不存在了。我们不要去幻想调整一两年之后,中国又会重新回到原来年增长10%以上的增长速度。 廖黎辉:未来整个经济增速将会不断的下降,估计5%、6%会是一个常态,这样的话就会使得我们证券市场发生个深刻的变化,你的估值水平可能会发生变化,你高的时候可能达到60倍的市盈率,现在来讲没有这种可能了。还有一点,8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他们的情况,我认为中国目前的情况和日本当初的情况非常的类似,相似度可能达到40%以上。 廖黎辉:我们看一下这两条曲线,红色的是美元兑日元的曲线,蓝色的是日经指数的曲线。这个曲线说明什么呢?1985年的时候,美国压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就是在1985年,日元汇率上升,最后一波大的牛市行情,就是在85年接近广场协议之后,日本股市产生了最大的牛市行情,之后升到这个点的时候,日元实际上还贬了一点,为什么要贬?因为日本也是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出口国家,他如果升值太高的话,对他出口打击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像我们08年人民币开始升值,然后08年的时07年年底我们达到股市最高峰,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二次日元升值的时候,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了。所以第二次人民币升值对我们是不利的。 廖黎辉:如果说出现大量的资金外流,产业加速向其他国家转移的话,整个中国经济来讲,会面新一个比较长期的调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股市会怎么样,一定会出现一个比较长时间的低迷。日本股市20年来没有超过4万点,所以我认为中国股市要继续达到6000点是非常难的。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抓住中间有一倍左右的反弹,但是再创历史新高难度是非常大的,这是我个人对结构调整的一些观点。 廖黎辉:现在我们要注意什么呢?一个是资金外套,一个是贸易逆差,如果说贸易逆差的话,国家会增加短期的外债。还要提防外资成本对我们的整体做空。所以我对未来是偏谨慎的。这一次我们也谈了这个观点,我认为未来市盈率和估值的下降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廖黎辉:我们高达到60倍的市盈率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了。提防经济第二次探底,我认为第二次探底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去年我们的GDP是90%靠投资拉动,如果说把投资拉动去掉,去年我们的GDP增长实际上只有4%-5%,而今后一旦投资撤出的话,GDP一定是向下走的。下一步来讲,所以我相对来说是偏保守的观点。 廖黎辉:对于股市具体的一些看法我和大家的看法也类似。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老龄化和房地产价格的暴涨之后,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在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方面,未来可能会有大的增长。对于股市长期投资来说,应该是新兴经济的股票,对于房地产,以及为房地产服务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来说,我们长期是不太看好的。时间的关系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