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 研究机构专家

新湖期货刘丹:金融危机中的六点思考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2-02 15:22:12 来源:期货中国 作者:刘丹

  每一次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都会引发对当前金融理论或者经济理论的一波反思潮。金融理论或者经济学理论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只存在恰当角色下的恰当理论。在分析每一次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的同时,就是对主流理论的又一次追本溯源。由次贷引发的2008年金融海啸被普遍认为是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因此,对金融危机造成的理论和实际原因的透彻反思分析对重塑金融体系、稳定市场信心、甚至预测下一轮金融牛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经济周期

  传统经济学认可经济周期理论,即衰退、复苏、增长和下滑四个阶段。任何经济体的发展进程均将遵循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投资膨胀、消费旺盛,而货币供应量上升(流通速度加快)导致通胀压力,必将削弱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引发市场步入下滑或者衰退,周而复始。再来观察此次金融危机,在2007年房地产次级债务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历的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经济增长态势已经出现疲弱迹象。2002年—2004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2004年GDP增长率更是达到3.63%。而2005年和2006年美国GDP增长率开始下滑,分别降至2.939%和2.739%。如果说这种“缓和”只是一种GDP阶段性的回撤,不能成为判定美国实体经济出现问题的依据的话,那么欧洲经济体GDP增长率与美国的背离或许能够增加其经济问题的可能性。2006年,欧洲经济体的典型代表德国和英国GDP增长率仍旧保持高增长,均达到3%左右。历史上,这种背离现象只出现在1982年和1991年,而这两年均是公认的美国正常经济衰退期,1981年7月—1982年11月(经济衰退持续16个月),1990年7月—1991年3月(经济衰退持续8个月)。

  因此,我们可以说,次贷危机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只是给予经济下滑(衰退)的再次施压。由此判断,此次金融危机对经济压力将长于以往的衰退期间(16个月)。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原因是信贷主导的金融衍生品过度发展造成的,该体系崩溃的本质在于信心丧失引致的流动性危机(当前主要是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当前悲观者主要认为2009年美国银行业的困境将更加拖累金融市场)。金融危机或现好转也是极其迅速的,在悲观中仍要坚持信心。

  国家调控

  经济学各个学派一直对“大政府、小市场”还是“大市场、小政府”的问题争论不休。美国历任政府亦根据不同经济环境采用不同执政理念。政策的倾向性一定程度上左右了金融市场或者经济体系的构成和发展方向。

  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执政推行“新政”,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美国政府开始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拯救岌岌可危的经济体系。这一系列“新政”措施在二战的催化下扭转了经济形式,并且使凯恩斯经济学占据主流地位。

  1980年,里根政府上台,针对“滞涨”等一系列凯恩斯理论无法解释的经济现象,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逐渐抬头,并成为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方针,从此开启了市场自动调节功能的大幕。自由货币学派卷土重来。

  1992年后的克林顿政府不得不继续放宽市场功能来应对全球激烈竞争。克林顿上台的背景正是始于1991年的经济衰退。针对日本等银行机构和汽车行业在金融和实体产业方面的大幅度扩张和竞争,克林顿政府在金融改革以及创新方面做出调整。《巴塞尔协议Ⅰ》的改革呼声以及美国银行金融监管制度的放宽,为金融体系创新释放空间。可以说,这个阶段倾向于“大市场、小政府”的理念。

  2001年,布什当选美国总统,2002年网络泡沫的破裂让市场开始怀念“政府控制”。起到承接政府意愿作用的美联储大幅调低联邦基准利率,由2001年1月的6%降至2003年6月的1%。货币流动性增强以及供应量的快速扩张迅速瓦解了持续8个月的经济衰退,并造就了另一个美国持续繁荣的阶段。

  2009年1月20日,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奥巴马走马上任,迎接他的正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借助过度放松的金融衍生产品畸形发展后留下的千疮百孔的经济体系。应该说他要接受的是克林顿放松监管和金融创新所遗留的糟粕之物。“大政府、小市场”和“小政府、大市场”的钟摆再次由激进向保守过渡。

  调控后遗症

  上面两部分从数据和历史的角度分别分析和陈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美国政府的经济理念变化历程。因此,我们的问题是:若经济运行必须经历四个阶段的话,那么政府的调控作用究竟是什么呢?

Total:312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