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围绕新年度加工冶炼费用进行激烈谈判,又一次迎来新年度久违的季节性消费因素,锌市本应给予这些方面足够的关注,只是浓郁的危机笼罩着崩溃的全球经济,纵然是实质的利好也会被悲观的投资者无暇以蔽之,更何堪危机的阴霾愈发沉重。 一年一度的加工冶炼费用谈判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个用以反映全年度锌市供求状态的数据在持续的供应过剩面前,相信仍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全球最大的锌产商比利时Nyrstar公司预计2009年度锌精矿加工费料接近历史平均水准,CRU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至今的锌精矿加工费的平均水准为每吨205美元,其中2008年的加工费为每吨291美元。目前,在现货市场,锌精矿的加工费报价为每吨180—190美元。因此,笔者认为2009年度的加工费预计为200美元/吨,精锌的基准价格为1200美元/吨。 围绕预估的加工费用,笔者认为2009年度,锌价的总体波动幅度将较2008年度大幅减缓:季节性反弹会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压。经济危机和政府的种种救市措施在2009年度的锌价起伏中,将扮演削峰平谷的角色,并会最终促使锌市在危机中获得新的平衡。 危机与救市的博弈 从2007年的次债危机到现在的经济危机,这场因房贷问题而肆虐全球的危机在重创了金融行业后,迅速蔓延到了实体经济领域。多达数万亿美元的金融财富,连同相等规模的救市资金一并陷入到经济危机无底的黑洞当中。虽然我们不否认政府出台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挽救措施在提振市场信心中的作用,但从新近公布的经济数据中我们依然难觅危机结束的踪迹。 2008年12月份的OECD领先指标显示主要7大经济体前景更趋疲弱,主要OECD国家指标下降到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的水平。主要非OECD国家前景也显著恶化,也被列入到OECD国家“猛烈下跌”的行列,以12个月为基础的变化率在12月下降到-4.5%的水平。2009年1月的PMI数据继续描述制造业部门的极度疲弱。虽然一些国家出现回升,但仍处于历史低位,显著低于50。与2008年11月和12月情况相似,2009年1月PMI数据显示了过去20年来制造业最严重的衰退。各大经济体的GDP、失业率、进出口贸易数据均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物价指数也如过山车般回落至1%附近。期待已久的好消息短期内没有出现。 纵观自危机爆发以来,外国政府救市更加注重宏观经济而较少拯救某一行业,中国政府的救市措施虽然起步较晚,但救市范围广,行业效果显著。针对中国锌市过剩严重的特点,中国政府从减税、收储、促成行业整合等方面进行了力度空前的拯救。这其中以2009年1月的国储收锌事件最为显著。 1月14日,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以每吨11800元人民币的价格,从七家国有冶炼企业收购5.9万吨精炼锌。市场认为收购量远低于预期的10—20万吨,冶炼企业也认为收购价格太低并需要承担运费而没有选择大量交货。虽然收储数量和价格均没有达到现货企业的预期,但彼时沪锌(10460,20.00,0.19%)0903合约大幅上涨至11295元/吨就足以说明政府的收储计划对锌市来说意义重大,并具有极高的炒作价值。 锌市基本面因素分析 国际铅锌研究小组公布2008年前11个月,全球精炼锌产量为1075.8万吨,消费量1065.4万吨过剩134000吨。11月,全球精炼锌产量为942100吨,低于10月时的100.6万吨,11月锌消费量下滑至925900吨,10月时为984700吨。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度中国精锌产量为391.2万吨,同比增长4.3%。2008年度中国出口精锌7.13万吨,同比减少74.13%;进口18.34万吨,同比增长22.67%;锌矿石及精矿合计进口238.49万吨,同比增长10.65%。 根据已经公布的数据,2008年度中国的精锌供应量为404.38万吨(产量+净进口+SHFE库存变化),2007年中国实际消费358万吨。如果按照2008年中国精锌消费增长4.5%至374万吨的数值计算,仅中国2008年度就过剩30万吨。更何况从2008年上半年起中国的建筑、交通运输等精锌应用的重要领域均出现明显的下滑,中国的实际过剩数量远超过上述数据。这样,2009年度在经济危机严重影响消费增长的情况下,大量过剩的库存必定给2009年的锌市带来更大的压力。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的救市措施虽仍在不断扩大,但危机对经济的危害依然在政府的救市争论中蔓延。欧洲及日本经济也出现了大幅下滑,助长了投资者的恐慌心理,在提振了美元走势的同时,也加重了金属价格反弹的压力。2009年度,注定是危机与救市之间的一场“白刃战”,锌市也会在这场斗争中不断调整产业布局与生产。只是面对积重难返的锌市,我们不能轻易乐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